高渗胁迫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菌丝细胞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d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不同高渗胁迫条件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菌丝发育及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明确在病菌菌丝细胞中起主要作用的渗透调节物质的种类及这些物质在不同高渗胁迫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3种不同浓度梯度(0.4、0.8、1.2 mol·L-1 Na Cl)的高渗胁迫条件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分析高渗胁迫对菌落生长、菌丝发育及菌丝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测定3种高渗浓度处理下菌丝细胞中甘油、赤藓醇、葡萄糖、甘露醇、海藻糖5种多羟基醇的含量并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与在普通PDA培养基上的病菌相比,在高渗胁迫条件下病菌菌落生长速率明显降低,菌丝细胞间隔变短、细胞显著膨大,且随胁迫浓度增加细胞膨大程度增强;高渗胁迫下的菌株在各个时间点的胞内黑色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渗处理12 h之前样品中黑色素的含量均比对照组低,但不同处理之间含量均很接近;而在24、48 h两个时间点不同处理浓度对黑色素的影响不同,1.2 mol·L-1Na Cl处理下与对照相比黑色素含量均显著增加,0.8 mol·L-1 Na Cl处理下与对照相比黑色素含量降低,0.4 mol·L-1Na Cl处理下样品的黑色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在24 h时显著降低,但48 h时与对照基本一致;在不同的高渗胁迫条件下(0.4、0.8、1.2 mol·L-1 Na Cl)菌丝细胞中甘露醇的含量均有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在处理时间为36 h时甘露醇含量较对照增加最为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菌丝中甘油含量的变化与甘露醇的变化规律相似,且在高渗胁迫处理下甘油含量增加幅度更加明显,并在处理24 h后甘油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菌丝中海藻糖含量总体上有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趋势,且渗透胁迫的强度越高该趋势越明显,不同浓度Na Cl处理的菌丝中海藻糖含量均在36 h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而赤藓醇、葡萄糖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在普通PD培养基或高渗处理条件下,菌丝培养滤液中均没有检测到甘露醇、海藻糖和甘油的存在,而培养基中葡萄糖的含量随高渗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高渗胁迫抑制了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的生长,使菌丝细胞膨大、间隔变短;高渗胁迫处理病菌12 h之前对菌丝胞内黑色素含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露醇、甘油为病菌菌丝细胞中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海藻糖也参与了病菌的高渗胁迫反应。
其他文献
应用断裂力学方法进行结构疲劳评估,Paris法则给出了简洁的计算公式,但是对于海洋结构物来说,在随机波浪载荷下的响应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对于结构疲劳寿命的评估,寻求一种兼
文章主要论述了仪器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正确使用移液器,提高测量准确性起到重要作用。
【目的】通过控制施肥量来模拟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进而了解不同产量下冬小麦生长状况及耗水特性变化,为田间用水管理、区域农业高效用水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临床资料 患儿,女,12岁,主诉右上臂短缩和肩关节外展活动障碍5年。患儿6岁时曾有右上臂摔伤病史,但未到任何医院寻求治疗。其后逐渐出现上臂畸形,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2年前在当
目的探讨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脑膜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通过文献复习,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指标
<正>线的自身体积的粗细、质地的光滑与粗糙、线组织的刚柔,这些都会自然地与生活中的某种形象感觉相吻合,或绵延起伏,或凌乱如麻……除了构成新的视觉图式给观者以想象的空
<正>编者序语在热播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关于主食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文字:"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一个
以咏梅诗的分类研究为主要内容,从汉代乐府诗到近现代诗人诗作,概括得出咏梅诗发展的3个阶段。同时,分析归纳从汉代乐府诗到清末民初诗人咏梅诗作约1000首,对描写梅花品种、
<正>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中一件罕见的杰作,它为北宋末年翰林图画院画家张择端所作,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这幅历史风俗画,以其宏大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财政支农结构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对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