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研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当前新课标背景下新兴的学习活动组织策略。这一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价值,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也是当前教学活动中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项目式学习的相关背景以及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本文以《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展开探究,通过列举教学案例,加大学习内容的整合力度,通过有效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有机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8-117
  项目式学习也指的是建立在基础项目上的学习。简单来讲,这是基于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问题所展开的教学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式教学在各大学校推广使用,主要是这一学习模式的特点更加满足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1]。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际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应当注重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开展,并根据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一做法有助于加强教学活动的质量,不断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开展以项目教学为背景的原因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教学知识的记忆和累积,并不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感受,项目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布置教学的任务,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采用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实现合作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的目的。在开展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化学教学问题的探究,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一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不能传递的隐性知识和实践技巧。在帮助学生完成对问题的探究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探究化学问题时要以实验研究为根本,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效果。
  二、对章节内容的重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甲烷、乙烯、苯、乙醇、蛋白质等比较典型的有机化合物,并且了解了这一物质的化学本质以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着重学习了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特性;并且简单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认识到部分有机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所了解的有机物是比较零散的,需要将细碎的化学知识整合,引导学生体会有机物质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虽然大致的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整体概念,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和其他原子组合不仅仅会形成共价键,还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也有碳单键、碳双键以及碳三键等;有机物还可以形成链状分子,同时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加深碳原子的研究,例如成键的特性以及碳原子的结合形式,深化饱和烃、不饱和烃等概念的认知,加深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构成有多个类型,学生首先要了解如何研究有机化合物,在研究过程中应当采用哪种方法等等,从实验中感受有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从而加强化学教学课堂的效果。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1.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决定了化学学习的效果,这是一种无形的学习动力。化学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有助于实现化学高效教学。托尔斯泰曾说:“最成功的教学效果,并不需要强制,而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兴趣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乐趣,体验化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有助于实现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将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学习,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效率[2]。例如在讲述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性质特点时,可以选择有进有出、只进不出等词汇描述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实际特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将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有趣,会将复杂的知识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实质理解。
  化学这门学科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化学实验操作,化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对乙醇、苯等有机化学物的实验研究,化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演示,部分比较复杂的试验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现,例如对甲烷取代反应的研究。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采用探究式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熟练掌握物质的特性,化學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教学的目标,并借助探究实验实现课堂高效学习。例如让学生开展苯酚和浓溴水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浓溴水会褪色,且出现白色沉淀,从而给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浓溴水发生反应之后出现的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如何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可以利用小组的形式,既探究出化学实验的本质同时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实验结果表明:酚羟基会对苯环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氢原子更加活跃,更容易被溴取代。
  2.搭建“性质——用途——结构”知识网络体系
  必修阶段的化学有机化合物教学要参考选修的有机化学基础教学,对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有一定的拓展,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不用过多考虑有机化学存在的逻辑体系。开展教学活动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有机物质,主要讲述这一物质的基本构造、特征以及实际的应用几个方面。比较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教学活动,大多以结构为切入点,根据结构构成判断有机物质的性质,然后再了解使用的途径。对于刚刚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学生来说,这一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应当拓展为: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将物质的性质展示出来:例如甲烷的取代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等化学性质内容的学习,并延伸至这一物质的实际应用方面,学生基本了解有机物质的概念后,借助有机物的性质和使用途径帮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结构。这一做法不仅仅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有机物质的基础概念,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合物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是对官能团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对这一内容产生疑惑,章节开始时并未提到这一概念,但是在学习了乙烯,并熟练掌握乙烯的构造中的碳双键之后,对乙醇性质归纳总结得出官能团的概念:决定是否属于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团称之为官能团;由此得出有机化合物中特殊的性质是由化学结构中的官能团引起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搭建知识网络体系,可以从化学物质的特性和使用途径切入,并与化学结构有机结合。   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并且区分于无机物的知识体系,建立有机化合物学习网络[3]。注重讲述比较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和其特性,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延伸同类型的物質和结构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转移,例如乙醇中的羟基,能和金属钠发生反应,和乙醇的构造类似,只是多了一个-CH2的丙醇,是否会发生相同的取代反应?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迁移,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延伸。例如讲述同系列的化学概念时要适时地加入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并且在题目练习时着重同系物概念的强调;在推理题中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并推理这一物质的特性:例如乙烷的性质比较稳定?既不会和酸性的高锰酸钾发生反应,也不会和溴水发生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讲述甲烷的性质时,对同系物的概念延伸至乙烷的性质讲解。与之相同的还有:丙烯使溴水褪色的原因?甲苯的化学特性都存在哪些方面?是否会出现取代反应等等。通过对相似的问题提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不仅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知识,还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3.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以往的化学教学课堂,因为这门学科知识点繁多且复杂的特征,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课堂拖延的情况,课堂教学的氛围会比较沉闷,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会将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将枯燥的化学知识转换成图片或是视频等形式,课堂教学由静到动,将抽象转换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刺激学生的观感,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还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了解新的知识,将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生涩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有助于加强有机物的空间构造以及原子共平面的问题,例如CH4的空间构造主要是正四面体,仅仅是从素材中提供的图片观察,并不见得看得出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播放动画的形式,将空间结构中的原子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的模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分子模型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部分有较强的立体感的构造可以选择球状模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构造以及构成原子的位置;同分子不同结构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借助模型展示出来,让学生自主操作,熟练掌握这一类型的规律。这种直观的感受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4.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明确指出化学和实际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机化学物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对问题展开探讨,感受物质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让化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例如在讲述“醇”这一概念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假酒的危害性,并讲述包含甲醇的原因。将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范围,还有助于了解有机化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入项目式教学的概念,着重讲解化学知识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开展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肖,胡久华.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以化学教学为例[J].2016,12(4):39-44.
  [2]虎志东.关于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教师版),2016(9).
  [3]何小花.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26-27.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渭北中学,陕西 西安 710605)
其他文献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是指尽管用了足量的一线及二线抗癫痫药物仍然不能控制发作的情况,是儿童神经系统急重症,有较高的病死率。多数意见推荐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以达到全面控制发作,治疗性昏迷及脑电爆发抑制。然而,对于最佳麻醉药物及麻醉深度并无一致意见,持续静脉麻醉诱导昏迷所带来的风险收益比也不十分清楚,麻醉剂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仍需谨慎。本文介绍了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常用的静脉麻
脑损伤是PICU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可以改善预后。目前临床上用于脑功能评估与监测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颅内压监测(有创和无创)、脑血流监测(如经颅多普勒超声)、脑代谢监测(如脑氧监测、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和微透析技术)和脑电生理监测(脑电图和诱发电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病情采用个体化的监测方法和治疗方案以降低神经重症患儿的伤残率,改善预后。
手足口病是近年来在亚洲地区流行的一种传染病,重症病例病情凶险。目前对于手足口病易感性的研究已经达到基因层面。现就近几年与手足口病相关的细胞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通过间接测热法测定机械通气患儿静息能量消耗,研究其能量代谢特点和喂养状态,为改进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入住PICU,符合间接测热条件的37例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自符合测定条件起第1、4、7、10、14和21天测定静息能量消耗(measurement of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MREE),运用Schofield-HTWT
病毒感染相关急性脑病临床并非少见,严重病例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本文重点介绍常见类型病毒感染相关急性脑病的病因、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
目的了解中国PICU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开展及ECMO疗效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2015年3月至2015年8月对全国三级甲等医院PICU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了38家儿童医院或综合医院的PICU,其中儿童医院28家,综合医院10家。10家医院的PICU拥有12台ECMO设备;能开展ECMO技术的单位6家,准备开展ECMO技术的单位14家;接受过ECMO培训的医院8家。共有63例患儿在P
目的介绍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转运3例心肺功能衰竭儿科患者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4月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ECMO辅助下转运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室间隔完整)合并心功能衰竭新生儿1例(病例1)、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病例2)、肾病综合征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病例3)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在ECMO辅助下转运时间8 h,ECMO辅助43 h,入院第2天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PICU中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PICU住院的HAdV感染患儿87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咽拭子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进行HAdV及其亚型检测,同时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肠道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鼻病毒、肠道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在急诊患儿危重程度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法,对2015年4月至6月我院急诊重症患儿(收ICU 176例)及轻症患儿(好转返家352例)进行分析,分别进行PEWS,比较两组分值,并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重症组患儿PEWS评分显著高于轻症组[(3.24±1.24)分vs.(0.66
颅内高压是儿童最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若不能及时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可致严重的脑损伤,甚至发生脑疝,是患儿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颅高压处理的关键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合理地降低颅内压,保证充分的脑灌注,并积极预防脑疝。降颅压治疗广泛用于颅高压的临床救治,使用时应注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