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会见到数学的影子,而其中运用最多的,莫过于数学中的运算。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运算的关键时期,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引导数数、数形结合、关注整体这三个方面论述学生构建“运算律”培养数学数感的方法。
引导数数,积累经验
小学生比较好动,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老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很容易影响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数,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上来,从而使教学可以有序进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时候,就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数,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关于“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是给学生创设一个2个数相加的情境,然后要求改变2个加数的位置,最终和不变,就可以得出这个运算律,但是这样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算理。那么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利用“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数数,即早上给猴子3个桃子,晚上给猴子4个桃子,数数的方法就是在3后面继续数4个,是7个;在4后面继续数3个,也是7个,那么就可以得到3 4=4 3。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等式两边计算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划等号。
有些内容看似比较简单,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大多数教师会直接略过简单的内容,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内容的本质,会阻碍学生以后的成长进步。因此,老师不能将教学仅仅局限于“运算律”的表面,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运算律”的本质所在,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数形结合,渗透数理
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都比较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不能放任自流,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数形结合就是将复杂的、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形象的数学上的数量关系对应起来,用数量关系来解释数学理论,这样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使解题过程得到优化。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时候,就积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教学,向学生渗透“运算律”的基本思想。在讲“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时,笔者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求购买校服,已知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那么如果买4套,总共需要多少钱?那么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计算:第一种是上衣的钱 裤子的钱,用算式表示为30×4 20×4=200元,表示4个30 4个20,第二种是一套的钱×套数,用算式表示为(30 20)×4=200元,表示4个(30 20)。从这两种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不论是分开算,还是按套算,都是要算4个上衣和4条裤子要花多少钱,也就是4个30 4个20的和是多少,就可以得出30×4 20×4=(30 20)×4,从而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算理规律。
数形结合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事物在形式上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做到从理论到数学的转化,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了运算律的本质所在。那么,他们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就可以将知识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这对培养他们的数学数感很有帮助。
关注整体,构建体系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但并不是万能的,教材上的有些内容也有自己的缺陷。这种缺陷很可能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那么面对这种缺陷,老师不能不予理会,应该利用多种方法给学生讲清数学“运算律”的本质,关注整体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筆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时候,就引导学生关注整体,从整体出发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大多数老师在讲“乘法交换律”的相关知识时,认为这个算理很简单,而且教材上面给出的教法也很容易,就是将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理解乘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的时候,笔者从整体出发,首先让学生联想乘法的意义,即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之后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4 4 4可以写成4×3,表示3个4相加,3 3 3 3可以写成3×4,表示4个3相加,而4×3=3×4,所以4×3和3×4都可以表示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3个4相加。
数学教材也有自己不完善的地方。那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整体,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帮助学生理清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疏通数学知识间的脉络,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增强自己的数感。
数学运算是有一定规律的,引导学生学习运算律不仅能让他们计算起来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中的“数”以及运算意义的理解与掌握,最终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运算律”是对数学运算的一种总结,所以有的运算律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那么就需要从数学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数学的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培养数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丁堰小学)
引导数数,积累经验
小学生比较好动,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老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很容易影响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数,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上来,从而使教学可以有序进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时候,就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数,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关于“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是给学生创设一个2个数相加的情境,然后要求改变2个加数的位置,最终和不变,就可以得出这个运算律,但是这样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算理。那么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利用“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数数,即早上给猴子3个桃子,晚上给猴子4个桃子,数数的方法就是在3后面继续数4个,是7个;在4后面继续数3个,也是7个,那么就可以得到3 4=4 3。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等式两边计算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划等号。
有些内容看似比较简单,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大多数教师会直接略过简单的内容,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内容的本质,会阻碍学生以后的成长进步。因此,老师不能将教学仅仅局限于“运算律”的表面,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运算律”的本质所在,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数形结合,渗透数理
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都比较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不能放任自流,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数形结合就是将复杂的、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形象的数学上的数量关系对应起来,用数量关系来解释数学理论,这样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使解题过程得到优化。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时候,就积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教学,向学生渗透“运算律”的基本思想。在讲“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时,笔者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求购买校服,已知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那么如果买4套,总共需要多少钱?那么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计算:第一种是上衣的钱 裤子的钱,用算式表示为30×4 20×4=200元,表示4个30 4个20,第二种是一套的钱×套数,用算式表示为(30 20)×4=200元,表示4个(30 20)。从这两种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不论是分开算,还是按套算,都是要算4个上衣和4条裤子要花多少钱,也就是4个30 4个20的和是多少,就可以得出30×4 20×4=(30 20)×4,从而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算理规律。
数形结合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事物在形式上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做到从理论到数学的转化,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了运算律的本质所在。那么,他们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就可以将知识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这对培养他们的数学数感很有帮助。
关注整体,构建体系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但并不是万能的,教材上的有些内容也有自己的缺陷。这种缺陷很可能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那么面对这种缺陷,老师不能不予理会,应该利用多种方法给学生讲清数学“运算律”的本质,关注整体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筆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时候,就引导学生关注整体,从整体出发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大多数老师在讲“乘法交换律”的相关知识时,认为这个算理很简单,而且教材上面给出的教法也很容易,就是将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理解乘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的时候,笔者从整体出发,首先让学生联想乘法的意义,即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之后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4 4 4可以写成4×3,表示3个4相加,3 3 3 3可以写成3×4,表示4个3相加,而4×3=3×4,所以4×3和3×4都可以表示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3个4相加。
数学教材也有自己不完善的地方。那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整体,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帮助学生理清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疏通数学知识间的脉络,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增强自己的数感。
数学运算是有一定规律的,引导学生学习运算律不仅能让他们计算起来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中的“数”以及运算意义的理解与掌握,最终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运算律”是对数学运算的一种总结,所以有的运算律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那么就需要从数学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数学的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培养数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丁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