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德国造车新势力折戟标本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50776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德国电动汽车的优等生e.GO从今年7月开始,正式停止生产和研发。这个五年前进入电动汽车的德国初创明星企业,目前正在进入破产程序。无独有偶,这也正是中国造车新势力拜腾陷入僵局的时刻。6月底拜腾宣布,中国内地业务从7月1日起暂停运营。
  坏消息传自2019年10月份,e.GO Mobile AG就已经面临资金耗尽的局面,好在股东如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巨头采埃孚ZF等及时注资1亿欧元。而2020年,一些股东再次提供了紧急援助,注资约3000万欧元。
  然而,这些都已经无法挽救正在倾斜的大厦。
  被寄予厚望的小型电动车e.GO Life,并未得到消费者如期的青睐。该公司在2020年1月的一份报告中称:2019年该车型的销量为540台。最初设定的目标是售出1000台,此后又将目标数字修正为600台。传说中的3000份订单,并未能实际转化。在过去几个月中,公司也一直未能提高Life的产量。摇摇晃晃之中,它只能停下一切经营上的挣扎。

  德国电动车e.GO的失败,提醒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一个汽车制造商建立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这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没有捷径。

电动汽车的新风标


  e.GO一度被认为是德国电动汽车的振兴大旗。
  亚琛大学的教授团队,曾经开发出的一款价格低廉、非常轰动的电动汽车Street Scooter,后被德国邮政收购。整个团队继续研发和生产高性价比的电动物流运输车。紧接着,为加速商业化运作,该团队于2015年创立e.GO,致力于为短途交通提供高性价比、续航能力强的电动汽车。目前员工约450名。
  彼时,德国产业界对这辆电动汽车非常有信心。实际上e.GO的第一辆车,就是卖给德国邮政作为邮递车。该车定位于城市内交通用车,速度不高,大约80公里/小时。这款电动车,和传统的大众、奥迪、宝马电动汽车并不一样,它似乎想带来根本性的替代:一辆只有3.4米的小型汽车,即使包括电池,也仅仅重一吨。而价格仅为19900欧元,要知道这可是没有享受国家一分钱补贴的定价。可想而知,e.GO的生产工厂在制造成本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它的充电器并不需要特殊的充电桩,插入标准插座一夜即可充满电。
  e.GO的制造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垂直一体化制造新理念。从一开始,e.GO就自己做电池,不仅做动力电池,到后来还增加了氢燃料电池。e.GO预料到,未来电动汽车必须高度整合上游,尤其是电池。它的同行很久以后才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汽车到了今年似乎才如梦方醒,最近几个月纷纷开始并购中国电池企业,在大众入股国轩之后,戴姆勒奔驰也迅速入股孚能科技。
  而且e.GO深刻地思考了汽车与城市的关系。应该说,e.GO尝试用系统性视角考虑未来的汽车定位。在丰田汽车设想的未来“编织城市”中,也能看到这样的哲学命题。汽车将不会是简单的移动工具,而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

工业4.0和电动车的双重尖子生


  e.GO承载着德国制造的双重期望值:一是引领电动汽车的发展,一是扛起工业4.0的大旗。e.GO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工厂作为工业4.0的标准示范工厂,无论是从实验室,到中试厂,到跟德国电信的5G合作,无一不受到北威州政府的大力呵护。北威州的经济学和数字部长,曾将e.GO智能工厂看成是德国整个行业的灯塔和榜样而四处宣传。
  有了北威州州长、亚琛市市长出来为e.Go站台,这个工业4.0样板的确很成功,很多人从全世界各地赶来参观考察。毕竟,许多设计制造技术,包含电池制造技术和工艺,都是原创技术并充分结合了数字化的手段。
  跟其他造车新势力毛头小伙子不同,创始人可是来头不小。创始人Schuh是亚琛工大机床设备研究所WZL和弗朗霍夫生产制造研究所IPT的所长。对生产制造流程,他可以说是烂熟于心。当特斯拉超级工厂的生产进度,屡屡受到各种生产问题的困扰时,Schuh曾经自豪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与特斯拉有所不同”。这位60岁的老人从事制造开发工作已经有25年,对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的生产项目都心中有数。自2002年以来,Schuh一直在亚琛工业大学担任生产系统学系主任,并有丰富的创业经验。2014年将街头滑板车项目高价出售给德国邮政之后,他就着手创立了e.GO。
  2015年,e.GO搭建的实验室工厂,其生产理念备受推崇。后来的2个示范工厂,无论是从原型设计,还是到电池制造,基本都是前后数字一体化。e.Go租用了一家占地16000m2的新工厂,用来生产e.Go Life电动城市汽车。该项目总投资2570万欧元,其中260万是由北威州政府提供。在“工业4.0”概念走俏的当时,这一工厂也被认为是它的技术典范,最典型的标志是:所有工艺之间都可实现数字互联连接。不仅仅是生产,从设计、到装配、再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连接。连大众都对e.GO张开怀抱,e.GO是大众电动汽车开发平台MEB的首个外部合作伙伴。
  毫不夸张地说,在德国,e.GO既是原创电动汽车的先锋,也是工业4.0的典范。它以全面透明的方式,查看各种业务流程。从开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中间都有大量的数据源穿插流动,作为支撑。基于赛博物理系统(CPS)和生产控制系统(CPPS),这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连网机器与人类进行协同工作,使员工在参与生产的同时得到了诸如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支持。
  e.GO甚至把电动汽车看成是一个软件產品,随时可以更新不同车辆的版本,而不是使用传统上的设计冻结。这种可以高度迭代的“更改请求”,为e.GO带来无尽的荣誉。德国人认为这就是一种生产4.0,人、机器和资源相互通信,就像在社交网络中一样,可以灵活地对产品更改作出反应。这种敏捷开发和快速响应的产品生命周期,让人对工业4.0模式有了更多的理解。而这种理念,必须依托超级柔性的工厂,才可能得以实现。它大量采用了自主识别物料系统,自动输送到指定工位,装配时间大大缩短。   这背后,又是另外一个故事。这家初创企业,也是首家引入5G生产的德国汽车制造商。
  德国5G频谱拍卖结束后,e.GO立刻开始跟爱立信、沃达丰合作。采用爱立信的私网解决方案,为它的亚琛工厂部署了私有的5G网络;采用了沃达丰的36组天线覆盖整个工厂,实现了生产线上各种近于实时的数据传输。而移动边缘计算中心MEC则在生产车间直接处理数据。
  该网络部署完成的运营权归e.GO公司所有,这意味着e.GO是一家拥有5G网络运营商身份的汽车制造商。这比仍处于讨论中的戴姆勒等大型汽车制造商,步伐要快得多。
  所有的聚光灯,都为e.GO电动汽车打开。

即使工业4.0,也翻身倒下


  e.GO从其制造成本,设计的灵活性,到一条龙制造,无论思路、理念和生产都是成功的。然而它却走在一条致命的道路上,这条路,大众已经栽倒过一 次。
  当年大众的辉腾汽车,也是全数字化工厂,堪称工业4.0的典范之作。为了确保辉腾成功,在这款车上汇集了大众集团当时的顶尖技术:D1平台与其后开发的宾利大陆GT完全共享;顶配车型直接移植奥迪的W12 6.0L发动机;原本为豪华越野车途锐准备的空气悬架,也提前在辉腾上采用。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大众将宾利等顶级超豪华品牌所独有的极尽奢华概念——“手工定制”移植到辉腾上,并投资1.8亿欧元建造了举世无双的德累斯顿辉腾样板玻璃工厂。全世界的汽车爱好者都可以在德累斯顿,透过玻璃观摩辉腾手工制造的全过程。甚至部分辉腾的订购者,可以享受大众提供的一次旅行,并在玻璃工厂里亲自拿到自己的爱车。
  这也是一个工业4.0工厂,它搭载了一个品牌的美好梦想。但实际上证明,这个品牌在市场开拓、定价、渠道建设、宣传等方面,完全没有构建一个豪华车的形象。
  辉腾最后黯然退场,那个著名的样板玻璃工厂,也变成了一个博物馆。那是一个提供“历史教训就在眼前”的场所。现在这个教训,又从老司机,传递给了新司机。e.GO作为一个在大学里成立的初创汽车企业,很难和大型汽车制造商竞争。尽管生产制造可以做得很好,但后续的品牌营销、渠道建设,在挑剔的用户眼里,都是没有半点试错的机会。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中,整车厂可以看到同样的教训:一个汽车制造商建立一个庞大而復杂的供应链,这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没有捷径。
  e.GO仍然继续在与潜在的国内和国际投资者进行谈判,Schuh表示,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或许电动车真的还有机会,历史上北威州没有整车厂,这也承载了北威州的汽车梦。他们本可以有第二、第三条路可选,最后都选择支持这位教授的创业梦。而且,以亚琛工大为原点的周边研究机构在汽车技术研究开发方面也很厉害,福特研究中心、北汽新能源研究所、亚琛的电动交通研究集群已初具规模。然而这些机会恐怕很难在e.GO这里兑现了。e.GO正在成为一次失败的标本,它再次敲响了警钟:工业4.0不能拯救一个没有战略的制造工厂,而电动汽车也不能拯救一个缺乏基因的汽车企业。
其他文献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需要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建立更高效的组织,这时只有单一的、从上往下的指令往往是不够的;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分布式管理系统,让员工更多参与决策,推动内部信息公开透明,才能应对管理上的更高要求。  我一直都觉得要尽可能招优秀的人,但是把优秀的人聚集起来之后,该怎么做事情?怎么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怎么在公司从小变大的过程中,应对管理上面临的挑战?这也是今日头条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
期刊
3D打印将颠覆制造业,曾成为很多重塑产业发展拥趸的共同信仰。但是国内发展近十年,3D打印依然存在工业制造上的成本、效率难题。升华三维在寻找3D打印出路的迷途中,坚定地选择了有别于主流的间接3D打印,即将3D打印与粉末冶金相结合的路子。  3D打印自从2013年在国内大火两三年后,尤其在工业端的商业化应用方面,至今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是什么在掣肘3D打印在制造业的发展?在工业应用中备受国内
期刊
在估算近两千亿规模的电动自行车充换电市场中,服务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出现1-3家优势企业、品牌。那么,谁会胜出呢?这首先取决于技术竞争,其次是基础市场竞争,最后是资本竞争——这是该行业市场竞争的基本逻辑,且排序无法颠倒。  当我们坐在家里,享受着淘宝、天猫、京东购物平台,以及美团、饿了么等餐饮平台的快递抑或外卖服务的时候,是否了解,这些货物到底经过了多少的“人手交替环节”?  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
期刊
在我的《智慧未来》书里,收录了我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信,以及我对成长、工作与生活的半生思考。整理和修订这些文字的过程让我有机会回顾过去,重新审视自己一步步走来留下的脚印。  刚进大学时,我曾坚定地选择了法律系,后又决定放弃法律,转向自己更加热爱、为之激情燃烧的计算机领域。我也曾经踌躇满志,要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走上学术道路,但最终选择了可以直接改变世界的科技商业工作。之后的二十年间,我从苹果公司到SG
期刊
现代商业家族不仅仅是同一血源的集聚,也是血淡于水的最好验证。每个人物都被撕扯成一个独立的矛盾体。但其中的主题总归只有一个:让变革的魔方在创新的动力中,推动家族事业发展。主线也只有一条,即围绕接班人计划而展开的。  2020年8月1日,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小儿子詹姆斯(James Murdoch)  宣布辞职,彻底离开了新闻集团,为新闻集团进一步右倾的立场铺平道路,也为默
期刊
由于消费行为的变化,企业正面临着更谨慎且挑剔的消费者,及与之相对应的更长培育转化周期。而发展了将近二十余年的线上电商渠道,也面临着流量红利终结的窘境。企业的获客成本增高、难度增大。越来越多企业为之所困,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横跨各行业,消费者行为线上化势不可挡,疫情助推了消费者对企業自控渠道近乎无条件的接受,从而加速了线上渠道的多元化发展。能够扭转不利、逆势增长的企业,往往对用户生命周期的理解
期刊
如果不是在今年的6月28日,被媒体曝出“美邦服饰及公司法定代表人胡佳佳被法院下发限制消费令”,美邦这个昔日的时尚服装品牌和它的创始人周成建几乎被大众淡忘。胡佳佳系美邦创始人周成建的女儿,也是如今公司的董事长、法人代表。  这宗案件的曝光,逼着周成建重新走到公众面前。第二天凌晨,周成建发布了《致各界关心美邦服饰朋友的一封信》,信中称,限高令已解除,并且承认在限高令所针对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有不可
期刊
在零售领域,国内模仿全家的便利店数不胜数,但却一直没有出现能超越它存在的本土品牌。但在生活家居品类里,背负“伪日货”形象的名创优品却完成了这样的“反超”。其不仅在全球的开店规模碾压无印良品,甚至营收净利也是一骑绝尘。  名创优品自诞生之初就被套上了“山寨日货”的标签,对其品牌形象,舆论褒贬不一。  深究来看,其实,名创优品经营逻辑依然是一般中国企业的思维主导。  名创优品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地告诉国
期刊
今年,98%的企业高管计划重新划分部门、减少层级,以及采用矩阵式结构。因为大多数企业(85%)都希望技术转型能继续成为业务变革的首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不断提升的客户期望值(87%)和行业整合(80%)也占到很大的比重。  如果宏观经济条件继续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企业将大胆通过寻求外部战略合作(40%)、使用可变性更强的人才库(39%)以及加强在科技与自动化领域的投资(34%)(见图1)等手段进行积极
期刊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很多人都在担心,这个世界到底会怎么样?我相信,我们不会是再一次的1918年。原因很简单,这一百年来,我们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  为什么这一百年来的人类的科技进步能够超过过去的5000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球化的加速。原来的文化交流很少,我们很难集聚人类共同的智慧,但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之间的交流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