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只抱怨不改变,毁掉的只能是自己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85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夜班回家时,小区胡同口都可以看见一个卖麻辣烫的。摊主是个小伙子,他自己调的酱味道很特别,隔三差五会在他那儿吃一碗。小伙子很健谈,每次吃麻辣烫时,他总会和你聊半天。
  问他收入高不高。小伙子说,还行啊,不比你们上班差,只是比你们辛苦啊。他说的没错,每天傍晚出摊,在夜市上卖,等夜市散场了,又转道我们小区门口,每天凌晨2点左右收摊。只要天气不是太差,小伙子基本每天都出摊,一个月下来,1万多块的收入。
  一开始我总以为他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老家种地没意思,才来到城市里摆摊挣钱。有一天他说,他是读过大学的,不过学校不好,只是个专科。毕业后“无爹可拼”,再加上学历不够硬,没工作可干。回到老家更是找不上工作,毕竟在这个城市读了几年书,相对熟悉这个城市的情况,干脆还是在这里落脚了。毕业三年多,摆这个麻辣烫的摊两年,之前还做过各种杂七杂八的活计,不过挣钱太少。
  听他说自己也是大学生的那一瞬间,我有一些“震惊”。说“震惊”或许有点夸张,毕竟现在大学毕业找不上工作的人太多太多,摆个麻辣烫的摊也不稀奇。但我还是挺受触动的,也许是因为小伙子的乐观吧。从没听他抱怨过什么,也没听他感慨过,如果知道自己只能卖麻辣烫,当初何必花那么多钱上大学。
  有一天和几个朋友吃饭,大家都在感慨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真难。尤其是对家境不好的年轻人来说,花了那么多的钱,耗费了几年时光,到头来出路竟然和同乡没上过大学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一个样。但是,又不完全一样。没上大学直接去打工的,他们都“认命”了,毕竟当年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可是这些上过大学的,怎么能轻易接受和农民工一样的遭遇呢?无论如何,自己也是“投资”过大学的。
  有人呼吁,大学生不是找不上工作,他们可以去当搬砖工啊。我写文章明确反对过这种观点。在当下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远不是“找一份工作”那么简单,解决了就业者的“吃饭问题”之后,它还有着更大的附加值。工资高低暂且不说,工作背后的社保、医疗,以及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同性质的工作带来的“回馈”简直是天壤之别。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公务员与一个搬运工的未来能是一样的吗?谋得了公务员的岗位,多少可以给自己一个可期许的稳定的未来,而一个搬运工的未来是什么?谁又能给他一张明确的生活路线图呢?毕竟,那些走进大学校门的人都是期许“鲤鱼跳龙门”的。明确反对这种观点,那是因为如果过度强调大学生就业的观念误区,过于把板砖都拍在大学生身上,真正的“社会问题”反而被忽视了。
  不过,在反对“大学生当搬砖工”的时候,我也会想起小区门口那个卖麻辣烫的小伙子。理论上你不能去赞同“鼓励大学生去做搬砖工”,但现实中,如果无处可落脚,那必须先找个能吃饭的活。十多年前我毕业那会儿,就业远远没有现在艰难,但老师还是强调“先生存,后生活”。
  作为个体,大的“时代病”我们暂时改变不了,可是我们必须先让自己能“好”起来。“有爹可拼”的人可以直接去做公务员,“无爹可拼”的人可能只好先去卖麻辣烫。我们必定心存不满,但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不公平,而很多不公平常常就在眼前闪现。如果一味地去抱怨,而不是试图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境况,那只能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更糟。
  一位朋友对我说过,“抱怨是无能力的表现”,这话有些“极端”,但我越来越相信它的“合理性”。遇到过一些“只抱怨不改变”的人,其实只要他们吃一点苦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并不满意的境遇。
  很多的问题,对“大社会”来说是“有解”的,但对于“小个体”来说暂时是“无解”的。在“无解”的境遇中,人总要寻找一些突破口,尽管这个突破口在理论上或许不该成立。就像小区门口那个卖麻辣烫的小伙子,从理论上讲,上完了大学,卖麻辣烫不该是他的归宿。可是在现实中他只能这么“突破”自己。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未来,但至少他拥有着这个阶段还能说得过去的收入。
  有时候总会看一些名人的演讲,我知道那些励志的心灵鸡汤不能完全化作生活教科书。但他们会告诉你一些态度。其实,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和你征服这个世界的技巧一样重要。我们总应该心怀那么一点希望,相信生活的无限可能性。在一个并不完美的社会里“画地为牢”,毁掉的只能是自己。
  (摘自《时代邮刊》)
其他文献
在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中,美国选择与其他大国一起出兵中国。除了保护侨民的安全外,维护大国荣誉也是美国出兵中国的一个重要考虑。而对这次出兵行动的支持,也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人的大国意识,并明确了他们在远东的大国身份。美国人以国家荣誉的名义支持出兵,也展示了那个时代美国人对国家荣誉的理解。在何谓国家荣誉,以何种方式捍卫国家荣誉问题上,美国国内一度出现过分歧和争论:一种声音强调美国的荣誉来自于国内的民
这里所说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情人,而是不合规矩的情人。  聪明的女人不做情人。  作为女人的你,如果爱上一位清雅男子,对方也深爱着你,却跨不过世情的藤蔓,你又不想失去他,那么,做他的情人,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情人的角色,像春天花朵,最短暂,但也最绚烂。那种惊艳,会照亮生命的夜空,华丽灿然,让你感觉此生不枉做一回女人。但你必须生生掐断你的梦,做他身边温柔的小女子,安静地看每一个日出日落,他的世
清末新政伊始,朝臣与东南督抚围绕乡试展期的明争暗斗复杂微妙,远超既有认知。辛丑东南各省乡试最终展期一年,是刘坤一、张之洞立场的体现,是其向清廷坚持己见、对各省串联施压的结果。刘、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正筹划新政变法,而改科举为新政首务。如辛丑乡试按期举行,则科举新章颇来不及实施,八股旧科举势必再考一科而延续生命,科举改章的落实必然延后。如此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兴学堂等其他新政次第展开。  然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世界的发展有女性不可或缺的功劳。卓越的她们在各自的领域不遑多让,创造着属于她们自己的成功与精彩。  但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意识,依然是制约她们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无形绳索,这些阻拦和束缚的存在对女性发展来说,是一种遗憾。  换言之,女性引领的“她时代”,依然还在攀登巅峰的路上。  女人≠男人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她与他在生理和心理,语言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影响着处理事
有些话我说出来,是要被女人骂的,但是我又不得不说——在非血缘的亲属关系的处理上,女人需要向男人学习的东西有太多,但即便你抱着一颗谦逊之心学习,终其一生也未必学得会。  现实很清晰:在大多数家庭矛盾中,源自翁婿不和的,远少于婆媳翻脸。这不是说男人就一定比女人智商、情商高。只是,男人更为宽容而已。翁婿、婆媳,如果存在矛盾,其实反映的是对核心资源(女儿/儿子)占有的一种失衡。多年前看过一则古代笑话,说是
谈恋爱那会儿,我妈妈一听说豆豆奶奶是惠安女,倒吸一口气:“惠安女那可是贤惠到国际知名的哦。像你这么个‘除了会教点书,什么都不懂’的女人,可有的受了。”不过,这几年和婆家相处下来,他们家大大小小对我好评如潮,特别是我婆婆,逢人就夸我懂事孝顺。总结一下婆媳相处之道,无外乎如下几点。  1. 为人晚辈,嘴巴甜一点   从小,我妈妈就常说,为人处事,嘴巴甜不吃亏。这一点,豆妈我觉得挺管用。出门时,招呼一声
如所周知,《魏书·食货志》中记载了北魏均田令十五条令文,乃是中国经济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土地法规。然而,史书中有关北魏均田制实施的记载却极其零星,宣武帝时期源怀上表请求在六镇贯彻《地令》(即均田令)的记载可以看做是北魏后期均田制实施的唯一明确记载。不过钩稽分析史料,仍可看到多条能够反映均田制实施的文献记载。与史书中比较模糊的记载相比,西魏及北齐时期的碑铭及敦煌文书中所反映的均田制实施情况更为明
养育小孩是“家庭”的责任,而不是企业或者其他人的。老有所养是培育小孩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既然受益人是家长,干嘛要把抚养小孩的责任推给其他人呢?如果认为养育小孩是全社会的责任,女性有薪产假应该是福利,那么长大的小孩,是否应该为社会服务?  最近看到两则饶有意思的报道,其一是中山大学一郑姓大四女生给国内500强企业首席执行官发信,呼吁他们要平等用工,取消就业性别限制,解除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对女性不公正的要
关键词 中外历史纲要,表述精准,四监司,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庆历新政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9-0007-05   统编本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新教材)即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使用,如何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笔者在系统学习新教材期间,发现其略有“表述不清”之处,现以上册
据统计,每年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更因此丧命;每年500万聋哑儿中也有近十分之一是服药所致。此外,还有很多服药危险近在眼前却被忽略了。    错误一:1日3次,就是简单地随着一日三餐吃就好了  杜博士纠错:“1日3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1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1次。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