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岭南医案看病者与医疗相关的活动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ngzx6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岭南医案中对于病者的医疗活动多有记载,从医者的笔下能够了解到病者面对疾病的心态、应对方法、择医行为、延医方式、对医者的信任程度、换医行为、药物观、宗教行为、延医以决病者死期、答谢医者与公益活动等各方面内容,可以为全面理解医疗史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国民党左派元老、爱国华侨彭泽民先生曾拜广东近代中医名家陈伯坛为师,从学长达6 年,深受陈伯坛善用经方大剂的影响。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收藏彭泽民先生手札一批。这批手札是彭泽民先生写给在内蒙古固阳乌兰察布盟政府工作的侄子彭炳堂的亲笔书信,其中与医学相关的手札有9封。其内容反映了彭泽民先生的部分医学活动、医德思想及医疗实践经验,其遣方用药传承了陈伯坛的特点。
期刊
期刊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毗邻南亚、东南亚,自19世纪末,西方医学随着传教士进入云南。对云南乃至中国内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医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是由粗通医药常识的传教士随身携带一些常用西药,在传教途中发现病人则对症下药,通过实际疗效争取信徒。20世纪初,天主教、基督教开始在云南创建教会医院,1901年创建“大法施医院”,1902年创建“福滇医院”,此后,云南各地兴办了不少教会医院。各教会医院
期刊
期刊
19世纪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医院,确立了医生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型医患关系。从当时中国人对传教士医生的感恩情怀,便知在早期中国的教会医院里,医患关系相对良好。1820—1860年,教会医院完全由西方基督教控制,其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是基督教的教化、免费医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院方医疗风险规避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期刊
民国时期,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快速传入,中医脉法被认为不科学。姚心源倡导脉学复古,即恢复秦汉时期以颈、手、足三部比较诊脉的方法(简称三部脉法)。为了将脉学复古运动推向全国,姚心源、张子英编著《脉学丛书》。1937—1947年,《脉学丛书》先后出版4集,收录从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证实践等方面研究三部脉法的文章29篇。脉学复古运动在当时颇有影响,其研究思路方法对当今脉学的发展仍有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