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整合知识、让知识服务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操作 审题 线段图 问题简单化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整合知识、让知识服务生活的目的。那如何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在此浅谈几点看法:
一、鼓励动手操作,积累感性经验
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尤其是中、高阶段的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往往缺乏或只具备不完整的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地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和基本方法。例如,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学生很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可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再用不同颜色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以上的操作,学生对两个概念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弄清两者的本质区别后,计算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了。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二、引导学生审题,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审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题能力非常重要。在审题过程中,我教会学生分三步进行:一是读,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思考,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二是画,画就是让学生用符号画出题中的条件、问题及关键字、词。三是想,想题中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思考该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经常头痛、不知从何下手,抓不住问题和条件之间的联系,无法理清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加以逐条分解,学生对数量关系就不难理解了。如:5只山雀一个星期(7天)吃掉了665只害虫。平均每天吃掉多少只?学生读题后,了解到5只山雀7天吃掉665只害虫,可以先求出1只山雀一星期(7天)的食量,再求出1只1天的食量;或先求出5只山雀一天的食量,再求出1只山雀一天的食量。明确了这些关系,学生容易列出算式:665÷5÷7或665÷7÷5。
三、绘画线段图,把应用题直观化
图解法是解决问题最简单明了的方法,线段图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打开快捷的思维之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线段图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如分数除法应用题:小康3小时走了2km,小京5小时走了4km。谁走得快些?我的教学过程是:
1、默读题目,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3和4÷5÷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3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3小时走2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3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3小时走了2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通过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了: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的,算式:2×。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3。
2.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算理
由于线段图直观形象,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借助线段图来理解算理,是一种既方便,又极易办到的好方法。如教学例题:学校食堂买来一袋面粉,吃了44.5千克,还剩的15.5千克。这袋面粉多少千克?
(1)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面粉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通过以上的绘图操作,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了求总数(或被减数)应该用加法来解决的道理。
四、从问题中找条件,将问题简单化
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1.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妈妈、女儿四次喝饮料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的量,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由学生尝试自主解决。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例如,我们在教学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之后,可以及时质疑“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接下来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每个组员充分展开讨论,最终得出求三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五、选材生活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解决如下开放性问题。
29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280元/ 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 /天。怎样租车费用最少?
实际生活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逐步提升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之,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因题而异,要帮助学生分析好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从中选择出简便易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
[2]岳栩汇.西藏日喀则市小学
【关键词】操作 审题 线段图 问题简单化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整合知识、让知识服务生活的目的。那如何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在此浅谈几点看法:
一、鼓励动手操作,积累感性经验
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尤其是中、高阶段的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往往缺乏或只具备不完整的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地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和基本方法。例如,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学生很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可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再用不同颜色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以上的操作,学生对两个概念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弄清两者的本质区别后,计算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了。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二、引导学生审题,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审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题能力非常重要。在审题过程中,我教会学生分三步进行:一是读,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思考,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二是画,画就是让学生用符号画出题中的条件、问题及关键字、词。三是想,想题中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思考该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经常头痛、不知从何下手,抓不住问题和条件之间的联系,无法理清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加以逐条分解,学生对数量关系就不难理解了。如:5只山雀一个星期(7天)吃掉了665只害虫。平均每天吃掉多少只?学生读题后,了解到5只山雀7天吃掉665只害虫,可以先求出1只山雀一星期(7天)的食量,再求出1只1天的食量;或先求出5只山雀一天的食量,再求出1只山雀一天的食量。明确了这些关系,学生容易列出算式:665÷5÷7或665÷7÷5。
三、绘画线段图,把应用题直观化
图解法是解决问题最简单明了的方法,线段图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打开快捷的思维之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线段图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如分数除法应用题:小康3小时走了2km,小京5小时走了4km。谁走得快些?我的教学过程是:
1、默读题目,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3和4÷5÷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3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3小时走2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3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3小时走了2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通过线段图,让学生明白了: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的,算式:2×。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3。
2.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算理
由于线段图直观形象,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借助线段图来理解算理,是一种既方便,又极易办到的好方法。如教学例题:学校食堂买来一袋面粉,吃了44.5千克,还剩的15.5千克。这袋面粉多少千克?
(1)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面粉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通过以上的绘图操作,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了求总数(或被减数)应该用加法来解决的道理。
四、从问题中找条件,将问题简单化
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1.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妈妈、女儿四次喝饮料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的量,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由学生尝试自主解决。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例如,我们在教学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之后,可以及时质疑“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接下来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每个组员充分展开讨论,最终得出求三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五、选材生活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解决如下开放性问题。
29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280元/ 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 /天。怎样租车费用最少?
实际生活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逐步提升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之,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因题而异,要帮助学生分析好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从中选择出简便易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
[2]岳栩汇.西藏日喀则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