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民生新闻成为众多媒体主打内容。素以亲民形象赢得市场的都市报更是成为民生新闻的倡导者、先锋者、实践者。为了将民生新闻做足做大做强,他们开辟专版,设置专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关注百姓衣食住行,报道群众生老病死,这就大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贴近了百姓的生活,赢得了读者的信赖。民生新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百姓工作生活的需要,深入研究民生新闻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做好民生新闻,既是都市报关注民生、民情、民意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都市报发展壮大的必然路径选择。当然,做好都市报民生新闻还要注意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
(一)大与小的关系
“大”,就是事关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动态、重要事件;“小”,就是指各地出现的一些新鲜事、新变化、新信息。一张成熟的都市报,其民生新闻必是有“大”有“小”,并且是“大”中求“小”,以小见大。一方面,都市报必须紧紧抓住重大民生新闻,并且善于把重大民生新闻做大做强。如果抓不住重大民生新闻,只报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就会使读者厌恶,整张报纸也会轻飘飘,立不起来。但必须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起笔。另一方面,如果都市报只求大不见小,一味厚重,不见轻松,读者也会离之而去,敬而远之。当然,这里所说之“小”,不是琐碎之事,不是奇闻逸事,而是那种紧扣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并且能够以小见大的新闻。比如,2007年9月29—30日,《新安晚报》在A1版连续刊登数十篇消息、评论等文章,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合肥市委书记公开市民“南木”为“一件小事”的投诉信,以及合肥市政府迅速开展效能建设“查摆找补创”大讨论活动的新闻。这组报道的题材很“小”——起于一封普通市民的投诉信,但反映的主题很“大”——《新安晚报》敏锐地察觉到此件“小事”背后的重大主题——改进机关办事作风、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因而抓住不放,拿出大量版面,调动所有新闻手段,作突出醒目处理,因而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力。
(二)软与硬的关系
在都市报民生新闻兴起之初,许多人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为市民服务的,新闻的重点是市民们的衣食住行,应以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服务新闻等软新闻为主,对于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典型、国际重大事件等硬新闻不应纳入民生新闻的视野。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多姿多彩起来,他们不但希望从报纸上读到更多的软新闻,对方方面面的硬新闻,特别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新闻,同样会产生浓厚兴趣,这样,硬新闻开始更多地走进了都市报,并逐渐成为都市报的重要内容。笔者曾对《新民晚报》《华西都市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等都市报作了连续十天的跟踪,根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家都市报每天的硬新闻都要占到新闻总量的2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40%,重大国际国内事件发生时,民生角度的“硬”新闻往往还会成为这几家都市报新闻的主打产品。同时,从宣传艺术上来看,都市报相对于党报来说,宣传形式理应软一些,再软一些,这是符合都市报特性的,也易使市民接受。但不是一切宣传都要软,该硬则硬,该强则强。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群众热议的问题,则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强度,扩大宣传影响。2006年3月,安徽合肥市区划调整四周年之际,《安徽商报》以五叠80个版的规模,推出《合肥提速》特刊。特刊以“合肥提速”、“提速宣言”、“强力突破”、“壮丽远景”、“激情民间”为主线,通过全局描绘、成绩总结与规划解读、高层声音与民间状态等,多层次全方位地报道提速在合肥的现状与意义,及时主动地配合了地方党委工作重点,报道内容有高度、有深度,报道形式新颖大气、特色鲜明,因而受到地方党委的肯定,同时也得到读者的喜爱。
(三)长与短的关系
都市报要求以较少的篇幅容纳尽量多的信息,大信息量和有限的版面是一对矛盾,而且当代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时间有限,稿件一长,往往就没有耐心读下去,甚至只一读新闻标题了之。因此都市报强调要多写短新闻,以短取胜。从这个意义上说,短新闻是时代的要求,是读者意愿的体现。但事情也不尽然,有些党和政府关注、市民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要事件,太短了说不清楚,没有深度和厚度,因此长一点、深一些则要好得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读者对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追问“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的民生新闻解释新闻现象,作一些深度报道。在这方面,《南方都市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从“何春梅事件”、“洛桥收费事件”、“佘祥林冤案”、“少女被绑架事件”等一系列重大新闻来看,《南方都市报》并不是仅仅报道事件本身,而是关注这些事件里面涉及到的特定的人群,以及他们应该被重视的命运,从而留下了一些深层次的耐人寻味的东西,揭示了一些隐藏在一般现象之后的理念。因此,虽然部分稿件洋洋数千字,但读者却爱不释手,有耐心细细地、慢慢地读下去。
(四)正与负的关系
我们周围已经发生的事情,按照辩证法的原理,有好的,就一定有不好的;有正面的,就可能有负面的。正所谓“人在阳光下,必有影子现”。“负面的消息”是一种客观存在,允许对正面消息进行报道,也就应该允许对负面的消息进行报道,因为现实中,读者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越来越需要通过新闻报道这个“拟态环境”,来观照身边存在的各种已现和未现的危机,从而避免“坏事情”的发生。但是,如果媒体的负面报道过多过滥,往往使受众对社会环境产生错误判断。前不久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6%的市民对自己的生活缺乏安全感。当问及原因时,其中近50%的市民竟回答说,媒体每天大量报道的凶杀、色情、车祸、偷盗等新闻,让他们感觉到生活环境的危险性!这种回答虽然偏颇,但足以让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深思!因此,作为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都市报,采取切实举措,积极掌控负面报道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作为中国都市类报纸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广泛的报纸之一,《新民晚报》对负面新闻数量的掌控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原则是“多与少平衡,张与驰有度”,在具体的采编操作中采取“疏密相间,大(稿)小(稿)相宜”的办法,既有效控制了负面报道的数量,又提升了负面报道的效果。
(五)博与专的关系
市民生活的丰富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都市报必须具备提供多方面新闻信息、知识的功能,这也是当今都市报越办越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一味求博,报纸再厚也没有什么份量和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民构成越来越分化,“市民”不再是利益基本一致、需求和爱好一致的大群体,而是由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组成的集合体,他们彼此之间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甚至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这样一来,都市报就要根据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关注点,在做好共同关注的时事新闻的同时,细分市场,锁定特定读者,开辟专题版面,为各类读者服务。买房的人必看房产专版,爱车族必看汽车版面,股民必看股市专版,体育爱好者必看体育专版。都市报必须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新闻,把专版做得专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读者。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办公室)
(一)大与小的关系
“大”,就是事关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动态、重要事件;“小”,就是指各地出现的一些新鲜事、新变化、新信息。一张成熟的都市报,其民生新闻必是有“大”有“小”,并且是“大”中求“小”,以小见大。一方面,都市报必须紧紧抓住重大民生新闻,并且善于把重大民生新闻做大做强。如果抓不住重大民生新闻,只报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就会使读者厌恶,整张报纸也会轻飘飘,立不起来。但必须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起笔。另一方面,如果都市报只求大不见小,一味厚重,不见轻松,读者也会离之而去,敬而远之。当然,这里所说之“小”,不是琐碎之事,不是奇闻逸事,而是那种紧扣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并且能够以小见大的新闻。比如,2007年9月29—30日,《新安晚报》在A1版连续刊登数十篇消息、评论等文章,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合肥市委书记公开市民“南木”为“一件小事”的投诉信,以及合肥市政府迅速开展效能建设“查摆找补创”大讨论活动的新闻。这组报道的题材很“小”——起于一封普通市民的投诉信,但反映的主题很“大”——《新安晚报》敏锐地察觉到此件“小事”背后的重大主题——改进机关办事作风、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因而抓住不放,拿出大量版面,调动所有新闻手段,作突出醒目处理,因而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力。
(二)软与硬的关系
在都市报民生新闻兴起之初,许多人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为市民服务的,新闻的重点是市民们的衣食住行,应以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服务新闻等软新闻为主,对于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典型、国际重大事件等硬新闻不应纳入民生新闻的视野。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多姿多彩起来,他们不但希望从报纸上读到更多的软新闻,对方方面面的硬新闻,特别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新闻,同样会产生浓厚兴趣,这样,硬新闻开始更多地走进了都市报,并逐渐成为都市报的重要内容。笔者曾对《新民晚报》《华西都市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等都市报作了连续十天的跟踪,根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家都市报每天的硬新闻都要占到新闻总量的2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40%,重大国际国内事件发生时,民生角度的“硬”新闻往往还会成为这几家都市报新闻的主打产品。同时,从宣传艺术上来看,都市报相对于党报来说,宣传形式理应软一些,再软一些,这是符合都市报特性的,也易使市民接受。但不是一切宣传都要软,该硬则硬,该强则强。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群众热议的问题,则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强度,扩大宣传影响。2006年3月,安徽合肥市区划调整四周年之际,《安徽商报》以五叠80个版的规模,推出《合肥提速》特刊。特刊以“合肥提速”、“提速宣言”、“强力突破”、“壮丽远景”、“激情民间”为主线,通过全局描绘、成绩总结与规划解读、高层声音与民间状态等,多层次全方位地报道提速在合肥的现状与意义,及时主动地配合了地方党委工作重点,报道内容有高度、有深度,报道形式新颖大气、特色鲜明,因而受到地方党委的肯定,同时也得到读者的喜爱。
(三)长与短的关系
都市报要求以较少的篇幅容纳尽量多的信息,大信息量和有限的版面是一对矛盾,而且当代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时间有限,稿件一长,往往就没有耐心读下去,甚至只一读新闻标题了之。因此都市报强调要多写短新闻,以短取胜。从这个意义上说,短新闻是时代的要求,是读者意愿的体现。但事情也不尽然,有些党和政府关注、市民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要事件,太短了说不清楚,没有深度和厚度,因此长一点、深一些则要好得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读者对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追问“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的民生新闻解释新闻现象,作一些深度报道。在这方面,《南方都市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从“何春梅事件”、“洛桥收费事件”、“佘祥林冤案”、“少女被绑架事件”等一系列重大新闻来看,《南方都市报》并不是仅仅报道事件本身,而是关注这些事件里面涉及到的特定的人群,以及他们应该被重视的命运,从而留下了一些深层次的耐人寻味的东西,揭示了一些隐藏在一般现象之后的理念。因此,虽然部分稿件洋洋数千字,但读者却爱不释手,有耐心细细地、慢慢地读下去。
(四)正与负的关系
我们周围已经发生的事情,按照辩证法的原理,有好的,就一定有不好的;有正面的,就可能有负面的。正所谓“人在阳光下,必有影子现”。“负面的消息”是一种客观存在,允许对正面消息进行报道,也就应该允许对负面的消息进行报道,因为现实中,读者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越来越需要通过新闻报道这个“拟态环境”,来观照身边存在的各种已现和未现的危机,从而避免“坏事情”的发生。但是,如果媒体的负面报道过多过滥,往往使受众对社会环境产生错误判断。前不久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6%的市民对自己的生活缺乏安全感。当问及原因时,其中近50%的市民竟回答说,媒体每天大量报道的凶杀、色情、车祸、偷盗等新闻,让他们感觉到生活环境的危险性!这种回答虽然偏颇,但足以让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深思!因此,作为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都市报,采取切实举措,积极掌控负面报道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作为中国都市类报纸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广泛的报纸之一,《新民晚报》对负面新闻数量的掌控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原则是“多与少平衡,张与驰有度”,在具体的采编操作中采取“疏密相间,大(稿)小(稿)相宜”的办法,既有效控制了负面报道的数量,又提升了负面报道的效果。
(五)博与专的关系
市民生活的丰富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都市报必须具备提供多方面新闻信息、知识的功能,这也是当今都市报越办越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一味求博,报纸再厚也没有什么份量和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民构成越来越分化,“市民”不再是利益基本一致、需求和爱好一致的大群体,而是由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组成的集合体,他们彼此之间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甚至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这样一来,都市报就要根据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关注点,在做好共同关注的时事新闻的同时,细分市场,锁定特定读者,开辟专题版面,为各类读者服务。买房的人必看房产专版,爱车族必看汽车版面,股民必看股市专版,体育爱好者必看体育专版。都市报必须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新闻,把专版做得专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读者。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