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哪些语文活动能让学生难以忘怀?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笔者认为,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有如下举措可供借鉴。
一、让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意识常驻学生心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语文意识,可达到在知识和能力层面上主动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能力的目的。
最能让学生长久地保持兴趣的教学方略是用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个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意识是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中,我们应该纠正多年来的“灌输式教学”和“支离破碎式的分析”迷途,培养学生对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意识。从标点、词语、句子、段落等典范的言语形式上引领学生字斟句酌;在听、说、读、写中让学生学会自觉的审视、咀嚼、玩味。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自觉的关注语言的运用,领略语文的魅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意识是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一注最有效的资本”。“这注资本在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
二、让“体验”丰富学生心田
语文教学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在迫切期待着创新与改革。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切实有效的语文活动,重视历练与思维启发,增强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着力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出路。
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局面,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或研习争辩,或问题探究,或体悟运用(情境体验、角色体验等),或发现创新,或评价交流等。使课堂凸现出人本气息,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文本的解读和创造性的表达,让学生在阅读历练后形成良好的整合信息能力,养成认真的阅读品质;让学生在写作历练后体验“我手写我心”的愉悦,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会读爱写、喜听敢说的活动式场所。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语文教学受班级、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文学社、学习小组等是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阵地。课前五分钟演讲、读写交流会、课本剧表演、诗歌吟诵会、征文比赛、文学采风、办班级小报、编辑校刊等活动在学生毕业后,都成为他们宝贵的学习记忆和深刻的语文实践体验。
语文教学重视课内、课外活动的开展,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从“大语文”教学观出发、真正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尝试。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和能力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语文教育着重给予学生在“过程和方法”上的活动体验,无异于给予学生一杯“新酿”,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会愈加香醇。
三、让精神与文化走进学生心灵
“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亮他们心灵隐秘之处,温暖他们的一生一世。”语文教学应该托起“精神的太阳”,让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师的人文关怀,润泽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程资源丰富、人文底蕴丰厚,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体会身边的语文世界,发现民族精神、体验人物情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进而实现语文的“立人”教育。
引导学生从诸子百家中寻求哲理、从唐诗宋词中感悟灵性、从古今小说中体味人生,才是真正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的人文性教育。
教师也是精神与文化的载体。于漪老师说得好:“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知识分子,最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教师应该具有人文关怀之心。”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鲁迅笔下的滕野先生和给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的法语老师等等,他们用爱心、修养、责任与精神塑造了师者的丰碑。让高尚的精神与优秀的文化走进学生心灵的熏陶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语文教育。
学生的心灵是一个期待雨露与播种的原野。让我们用语文教育去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语文意识、增加语文体验、让精神与文化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百年树人”的教育。这就是关注语文教育的可持续性,这就是思考语文教育的“永久魅力”。
(黄银天,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笔者认为,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有如下举措可供借鉴。
一、让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意识常驻学生心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语文意识,可达到在知识和能力层面上主动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能力的目的。
最能让学生长久地保持兴趣的教学方略是用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个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意识是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中,我们应该纠正多年来的“灌输式教学”和“支离破碎式的分析”迷途,培养学生对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意识。从标点、词语、句子、段落等典范的言语形式上引领学生字斟句酌;在听、说、读、写中让学生学会自觉的审视、咀嚼、玩味。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自觉的关注语言的运用,领略语文的魅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意识是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一注最有效的资本”。“这注资本在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
二、让“体验”丰富学生心田
语文教学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在迫切期待着创新与改革。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切实有效的语文活动,重视历练与思维启发,增强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着力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出路。
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局面,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或研习争辩,或问题探究,或体悟运用(情境体验、角色体验等),或发现创新,或评价交流等。使课堂凸现出人本气息,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文本的解读和创造性的表达,让学生在阅读历练后形成良好的整合信息能力,养成认真的阅读品质;让学生在写作历练后体验“我手写我心”的愉悦,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会读爱写、喜听敢说的活动式场所。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语文教学受班级、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文学社、学习小组等是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阵地。课前五分钟演讲、读写交流会、课本剧表演、诗歌吟诵会、征文比赛、文学采风、办班级小报、编辑校刊等活动在学生毕业后,都成为他们宝贵的学习记忆和深刻的语文实践体验。
语文教学重视课内、课外活动的开展,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从“大语文”教学观出发、真正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尝试。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和能力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语文教育着重给予学生在“过程和方法”上的活动体验,无异于给予学生一杯“新酿”,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会愈加香醇。
三、让精神与文化走进学生心灵
“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亮他们心灵隐秘之处,温暖他们的一生一世。”语文教学应该托起“精神的太阳”,让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师的人文关怀,润泽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程资源丰富、人文底蕴丰厚,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体会身边的语文世界,发现民族精神、体验人物情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进而实现语文的“立人”教育。
引导学生从诸子百家中寻求哲理、从唐诗宋词中感悟灵性、从古今小说中体味人生,才是真正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的人文性教育。
教师也是精神与文化的载体。于漪老师说得好:“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知识分子,最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教师应该具有人文关怀之心。”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鲁迅笔下的滕野先生和给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的法语老师等等,他们用爱心、修养、责任与精神塑造了师者的丰碑。让高尚的精神与优秀的文化走进学生心灵的熏陶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语文教育。
学生的心灵是一个期待雨露与播种的原野。让我们用语文教育去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语文意识、增加语文体验、让精神与文化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百年树人”的教育。这就是关注语文教育的可持续性,这就是思考语文教育的“永久魅力”。
(黄银天,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