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职校学校生物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的现象,与“以服务为宗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不符。要培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就要不断研究职业学校生物学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探究生物教学改革,努力打造职业学校的教学特色,与市场接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创新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生产实际中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开放后就业及创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 职校生物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
当前,职校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厌学,职校生物教学教育缺乏特色,基本上很难与科技的发展和职业素质的需要相一致,而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如何针对学生实际,这就迫切需要对传统职校生物课程进行改革,从现行课改的体制与环境、投入与师资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
一、职校生物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职校学校生物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无论是教学管理、教材、考核还是教学方法,虽然理论上、表象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大多与普高没什么两样,与职业生物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匹配。主要存在以下幾个问题。
(一)知识素质差,厌学情绪重。
由于我国历来具有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大多数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继续升入高中,职校学生的入学基本上不需要分数线就可以进入职业高中,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对于选择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生物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有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生物概念都不知道;学习能力很差,学习缺乏主动和激情,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较差,上课时常有学生随便讲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甚至睡觉等,这是由于他们在原来学校就是一名待进生,厌学心理很强。因此,职校生物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职校生物教育缺乏特色。
学生在理论方面基本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很差,而生物教学又没有什么特色,学生认为学不学都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改变现状。生物是学习的基础,是技能的组成部分,面临生存挑战,用人单位要求职校学生有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一毕业就上岗,实现学校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而生物课程正缺乏这些。
二、职校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以职业行为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产品为载体,优化生物课程结构,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生物课程可以进行项目模块化教学,同时实习等资源投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职校生物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素质。
(二)改进生物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
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宗旨,改革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强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基础知识体系建设进行改革。
1.发挥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又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的辩证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这样指导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也就是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
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这时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教学沟通正是通过教学的共同构成的合作得以实现的。
2.多联系实际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如学习藻类植物时,介绍太湖蓝藻暴发事件:2007年初夏,连续高温高热,太湖水位较低,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蓝藻”死亡后产生毒素,造成水体缺氧、腐臭,水源水质恶化,最终使无锡城区出现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以致居民家中自来水无法正常饮用的现象。同时特别讲解蓝藻知识:蓝藻是一种最原始的单细胞藻类植物,一般呈蓝绿色,少数呈红色,主要分布在淡水中。有不少蓝藻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但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经常在夏季大量繁殖,造成水体污染。学生听得入神,学得专心。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生物知识很实用、很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实验操作改革教学实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职中学生一般对生物实验有很大兴趣。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职中生物教师应尽量想办法增加生物实验,只要条件允许,许多演示实验如脊蛙反射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的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等,都可以改为分组实验,每人一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做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增长才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给予鼓励、赞扬,激发学生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其存在的缺点,辅以适当的批评,发挥促进作用。
三、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加快项目模块化教材建设
生物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生物课程的性质、生物课程的能力目标、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生物课程的项目内容、生物课程的实施过程和评价方法的建议等。生物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生物课程能力目标要求表述的行为动词要掌握知识、具备能力、达到水平。
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实际应用,鼓励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的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结构合理、新型教材。
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生物教师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到与课程改革同行,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改工作,以课改为动力,推动职校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提高职校学生物教学质量,紧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芝龙.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
[2]席广涛.生物学教师如何“活用”新教材[J].生物学通报.
关键词: 职校生物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
当前,职校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厌学,职校生物教学教育缺乏特色,基本上很难与科技的发展和职业素质的需要相一致,而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如何针对学生实际,这就迫切需要对传统职校生物课程进行改革,从现行课改的体制与环境、投入与师资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
一、职校生物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职校学校生物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无论是教学管理、教材、考核还是教学方法,虽然理论上、表象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大多与普高没什么两样,与职业生物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匹配。主要存在以下幾个问题。
(一)知识素质差,厌学情绪重。
由于我国历来具有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大多数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继续升入高中,职校学生的入学基本上不需要分数线就可以进入职业高中,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对于选择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生物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有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生物概念都不知道;学习能力很差,学习缺乏主动和激情,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较差,上课时常有学生随便讲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甚至睡觉等,这是由于他们在原来学校就是一名待进生,厌学心理很强。因此,职校生物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职校生物教育缺乏特色。
学生在理论方面基本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很差,而生物教学又没有什么特色,学生认为学不学都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改变现状。生物是学习的基础,是技能的组成部分,面临生存挑战,用人单位要求职校学生有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一毕业就上岗,实现学校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而生物课程正缺乏这些。
二、职校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以职业行为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产品为载体,优化生物课程结构,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生物课程可以进行项目模块化教学,同时实习等资源投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职校生物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素质。
(二)改进生物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
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宗旨,改革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强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基础知识体系建设进行改革。
1.发挥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又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的辩证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这样指导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也就是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
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这时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教学沟通正是通过教学的共同构成的合作得以实现的。
2.多联系实际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如学习藻类植物时,介绍太湖蓝藻暴发事件:2007年初夏,连续高温高热,太湖水位较低,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蓝藻”死亡后产生毒素,造成水体缺氧、腐臭,水源水质恶化,最终使无锡城区出现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以致居民家中自来水无法正常饮用的现象。同时特别讲解蓝藻知识:蓝藻是一种最原始的单细胞藻类植物,一般呈蓝绿色,少数呈红色,主要分布在淡水中。有不少蓝藻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但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经常在夏季大量繁殖,造成水体污染。学生听得入神,学得专心。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生物知识很实用、很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实验操作改革教学实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职中学生一般对生物实验有很大兴趣。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职中生物教师应尽量想办法增加生物实验,只要条件允许,许多演示实验如脊蛙反射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的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等,都可以改为分组实验,每人一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做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增长才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给予鼓励、赞扬,激发学生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其存在的缺点,辅以适当的批评,发挥促进作用。
三、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加快项目模块化教材建设
生物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生物课程的性质、生物课程的能力目标、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生物课程的项目内容、生物课程的实施过程和评价方法的建议等。生物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生物课程能力目标要求表述的行为动词要掌握知识、具备能力、达到水平。
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实际应用,鼓励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的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结构合理、新型教材。
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生物教师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到与课程改革同行,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改工作,以课改为动力,推动职校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提高职校学生物教学质量,紧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芝龙.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
[2]席广涛.生物学教师如何“活用”新教材[J].生物学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