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最直接的衍生物,对整个旅游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民族地区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旅游商品 民族地区
在旅游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旅游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作为一个“无烟层、少污染、收益大、带动性强”的朝阳产业迅速崛起。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旅游商品不仅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而且成为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一、民族地区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性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体系,主要由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构成。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旅游产业的其它构成环节相比,旅游购物具有弹性较大和“无限花费”的特点,在旅游产品体系中可挖掘的经济效益潜力最大。从当今世界旅游消费情况看,游客所带现钞中,约有60%是用来购买旅游商品的。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加之各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产,民族地区具有发展旅游商品的独特优势。不过,反观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外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旅游购物一直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软肋”和“短腿”,这主要与民族地区不够重视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商品市场不繁荣密切相关。
民族地区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具有多重现实意义。旅游商品的开发能够繁荣旅游购物市场、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增加旅游业收入、推动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能够丰富地区旅游资源、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旅游的可观可赏可品性、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能够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9个少数民族,其中17个为世居民族,有3个民族自治州和11个民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约1460多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道,用勤劳、智慧创造了社会经济财富,积沉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艺术,造就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工艺。
贵州丰富的物种资源、民间工艺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民族的歌舞艺术和蜡染、刺绣、雕刻、银饰等民间工艺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和进一步开发,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正在逐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已成为各民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整合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的引导和规划,把民族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将成为激活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市场、推动旅游业发展、文化传承、农民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动实践。
目前,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还存在以下不足:
1.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地方政府和商家对旅游商品开发还不够重视,侧重对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突出了旅游的“看”、“住”和“行”方面,而忽视了“娱”、“购”“吃”方面,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力显不足。由于没有旅游商品的助推作用,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相对缓慢,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偏小。2006年,贵州省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仅有50多亿元,只占旅游业总收入的15%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收入还不到10%,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2.对旅游商品开发缺乏统一规划。许多旅游商品资源缺乏整合,对旅游商品种类、设计要求、生产规模缺乏统一指导。各地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存在各自为阵或重复开发的弊端,使旅游商品难以体现地产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尽管旅游商品种类较多,由于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不高,对旅游者缺乏足够吸引力。
3.旅游商品生产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旅游商品的开发基本上是以民间自发性开发为主,大都为作坊式生产,生产技术落后,制作工艺粗糙。旅游商品生产上存在趋同现象,产品设计存在个化性不突出、包装简陋和不便于携带等问题,旅游商品缺乏“原味”和精品,难以勾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4.旅游商品市场不成熟,处于软、小、散、乱的初级阶段。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无法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美术工艺人才,使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制作水平不高,难以形成主导产品和提高商品档次,产品附加值低。政府在引导旅游商品开发方面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和宏观管理,旅游商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尚未建立,既缺乏旅游商品生产服务的科研与开发机构,也缺乏健全、完善的行业协会组织,还缺乏旅游商品专门交易场所和旅游产品集散地,特别是一些传统工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仿冒比较严重。
三、对民族地区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在民族地区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必须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做好统筹规划,树立大旅游产业观念,把旅游商品开发纳入到整个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中全盘考虑。
1.提高旅游商品开发意识,拓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在贵州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商品产业,必须立足地方的物产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对旅游商品和旅游市场进行系统化的开发、研究和创新。地方政府在引导旅游产业发展上,一定要从提高旅游综合效益的高度,去认识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把发展旅游商品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其在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广泛调动各方力量参加旅游商品产业的开发建设,在区域内形成“党政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良好格局,推动旅游商品开发向纵深发展。特别要充分调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的创造性,充分挖掘旅游商品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
2.保护好旅游商品资源,增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旅游经济的发展使贵州民族地区的一批民间艺人崭露头角、一批民间工艺品脱颖而出,民族银饰、刺绣、蜡染、木雕、贴画、剪纸等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使那些濒临失传的极具价值的民间工艺得到抢救性的开发保护,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传承。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和“保护中开发”;其次要根据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工艺基础和旅游市场需要,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各类旅游商品。开发和保护好旅游商品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不断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3.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贵州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商品和建设旅游商品市场,急需政府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一是地方政府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民族旅游商品资源进行系统调研和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和开发方案。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和立法体系。政府应出台扶持、鼓励开发旅游商品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和吸引企业投资开发旅游商品的相关政策。对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开发加强产权保护,完善地方特色产品的商标注册保护。三是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运转。旅游商品开发涉及产品设计、原料供求、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等诸多渠道,需要科技、商务、民宗、文化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调。四是建立旅游商品产业化科研机构。民族民间工艺品要上规模和档次,需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提高工艺设计水平,改进生产方式,丰富产品品种和样式,增大科技含量。五是对民族民间艺人和从事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为旅游商品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提供人才支撑。六是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旅游商品创业基地和集散地,开辟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建立旅游商品大型卖场或综合旅游商品交易市场,促进旅游商品流通,满足旅客的购物需求。
4.突出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推动民族地区旅游商品走精品化战略道路。旅游商品应突出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使之具有个性、独特性和感染力。旅游商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类别要求。旅游商品可分为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途食品三大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应突出其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增强它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礼品价值,使其具有观赏性和收藏性。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应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艺术,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鉴价值、收藏价值和装饰价值。旅途食品的开发应突出其地方特色风味和悠久历史。成功的旅游商品不仅能成为旅游信息和旅游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且会产生极大的宣传效应。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一定要走精品化战略,切勿粗枝滥造。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不仅要遵循“新、美、实、便、藏”的原则,而且要体现少数民族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情趣,使之始终保持对民族风格的关注和体验、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切关怀。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促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再勇: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思考[N].贵州日报,2003-9-2
[2]干江东金艾:贵州旅游商品正在开发的金矿[N]. 贵州日报,2007-12-17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旅游商品 民族地区
在旅游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旅游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作为一个“无烟层、少污染、收益大、带动性强”的朝阳产业迅速崛起。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旅游商品不仅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而且成为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一、民族地区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性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体系,主要由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构成。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旅游产业的其它构成环节相比,旅游购物具有弹性较大和“无限花费”的特点,在旅游产品体系中可挖掘的经济效益潜力最大。从当今世界旅游消费情况看,游客所带现钞中,约有60%是用来购买旅游商品的。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加之各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产,民族地区具有发展旅游商品的独特优势。不过,反观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外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旅游购物一直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软肋”和“短腿”,这主要与民族地区不够重视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商品市场不繁荣密切相关。
民族地区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具有多重现实意义。旅游商品的开发能够繁荣旅游购物市场、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增加旅游业收入、推动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能够丰富地区旅游资源、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旅游的可观可赏可品性、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能够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9个少数民族,其中17个为世居民族,有3个民族自治州和11个民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约1460多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道,用勤劳、智慧创造了社会经济财富,积沉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艺术,造就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工艺。
贵州丰富的物种资源、民间工艺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民族的歌舞艺术和蜡染、刺绣、雕刻、银饰等民间工艺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和进一步开发,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正在逐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已成为各民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整合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的引导和规划,把民族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将成为激活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市场、推动旅游业发展、文化传承、农民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动实践。
目前,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还存在以下不足:
1.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地方政府和商家对旅游商品开发还不够重视,侧重对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突出了旅游的“看”、“住”和“行”方面,而忽视了“娱”、“购”“吃”方面,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力显不足。由于没有旅游商品的助推作用,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相对缓慢,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偏小。2006年,贵州省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仅有50多亿元,只占旅游业总收入的15%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收入还不到10%,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2.对旅游商品开发缺乏统一规划。许多旅游商品资源缺乏整合,对旅游商品种类、设计要求、生产规模缺乏统一指导。各地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存在各自为阵或重复开发的弊端,使旅游商品难以体现地产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尽管旅游商品种类较多,由于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不高,对旅游者缺乏足够吸引力。
3.旅游商品生产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旅游商品的开发基本上是以民间自发性开发为主,大都为作坊式生产,生产技术落后,制作工艺粗糙。旅游商品生产上存在趋同现象,产品设计存在个化性不突出、包装简陋和不便于携带等问题,旅游商品缺乏“原味”和精品,难以勾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4.旅游商品市场不成熟,处于软、小、散、乱的初级阶段。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无法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美术工艺人才,使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制作水平不高,难以形成主导产品和提高商品档次,产品附加值低。政府在引导旅游商品开发方面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和宏观管理,旅游商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尚未建立,既缺乏旅游商品生产服务的科研与开发机构,也缺乏健全、完善的行业协会组织,还缺乏旅游商品专门交易场所和旅游产品集散地,特别是一些传统工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仿冒比较严重。
三、对民族地区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在民族地区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必须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做好统筹规划,树立大旅游产业观念,把旅游商品开发纳入到整个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中全盘考虑。
1.提高旅游商品开发意识,拓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在贵州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商品产业,必须立足地方的物产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对旅游商品和旅游市场进行系统化的开发、研究和创新。地方政府在引导旅游产业发展上,一定要从提高旅游综合效益的高度,去认识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把发展旅游商品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其在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广泛调动各方力量参加旅游商品产业的开发建设,在区域内形成“党政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良好格局,推动旅游商品开发向纵深发展。特别要充分调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的创造性,充分挖掘旅游商品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
2.保护好旅游商品资源,增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旅游经济的发展使贵州民族地区的一批民间艺人崭露头角、一批民间工艺品脱颖而出,民族银饰、刺绣、蜡染、木雕、贴画、剪纸等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使那些濒临失传的极具价值的民间工艺得到抢救性的开发保护,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传承。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和“保护中开发”;其次要根据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工艺基础和旅游市场需要,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各类旅游商品。开发和保护好旅游商品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不断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3.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贵州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商品和建设旅游商品市场,急需政府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一是地方政府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民族旅游商品资源进行系统调研和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和开发方案。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和立法体系。政府应出台扶持、鼓励开发旅游商品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和吸引企业投资开发旅游商品的相关政策。对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开发加强产权保护,完善地方特色产品的商标注册保护。三是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运转。旅游商品开发涉及产品设计、原料供求、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等诸多渠道,需要科技、商务、民宗、文化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调。四是建立旅游商品产业化科研机构。民族民间工艺品要上规模和档次,需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提高工艺设计水平,改进生产方式,丰富产品品种和样式,增大科技含量。五是对民族民间艺人和从事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为旅游商品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提供人才支撑。六是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旅游商品创业基地和集散地,开辟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建立旅游商品大型卖场或综合旅游商品交易市场,促进旅游商品流通,满足旅客的购物需求。
4.突出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推动民族地区旅游商品走精品化战略道路。旅游商品应突出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使之具有个性、独特性和感染力。旅游商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类别要求。旅游商品可分为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途食品三大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应突出其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增强它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礼品价值,使其具有观赏性和收藏性。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应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艺术,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鉴价值、收藏价值和装饰价值。旅途食品的开发应突出其地方特色风味和悠久历史。成功的旅游商品不仅能成为旅游信息和旅游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且会产生极大的宣传效应。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一定要走精品化战略,切勿粗枝滥造。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不仅要遵循“新、美、实、便、藏”的原则,而且要体现少数民族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情趣,使之始终保持对民族风格的关注和体验、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切关怀。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才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促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再勇: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思考[N].贵州日报,2003-9-2
[2]干江东金艾:贵州旅游商品正在开发的金矿[N]. 贵州日报,200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