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否定形式使用的偏误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34289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可能补语及其否定式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作者从误加、误代、错序三个方面对留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否定式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些偏误类型及成因,进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 可能补语留学生否定式偏误类型解决对策
  
  一、可能补语简述
  
  可能补语是一种组合式述补结构,说明由动词谓语表达的动作行为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关于可能补语的类型,过去学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分歧,有的分为两类,有的分为三类,有的分为四类。两类分法以王力(1985)和黄伯荣、廖序东等(1997)为代表。他们把可能补语分为“述语 得/不 补语”(爬得/不上)和“述语 得/不得”(动得/不得)两种形式。三类分法以丁声树(1961)、刘月华(1980)为代表,他们把可能补语分为述语 得/不 结果/趋向补语、述语 得/不 了(1iao)、述语 得/不得三种。四类分法以赵元任(1979)为代表,他把可能补语分为述语 得/不 补语、述语 得/不 了(来)、述语 得/不得和词汇的可能性(来得/及)四种。现在学术界一般采用了三类的说法,本文所采用的可能补语也主要依据刘月华的说法的第一类来研究留学生在可能补语否定形式方面出现的偏误。
  动词 得/不 结果/趋向补语
  肯定形式 否定形式
  看得见 看不见(动词 结果补语)
  写得完 写不完(动词 结果补语)
  说得清楚 说不清楚(动词 结果补语)
  进得去 进不去(动词 趋向补语)
  拿得出来 拿不出来(动词 趋向补语)
  
  二、 留学生可能补语否定式使用的偏误类型
  
  可能补语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可能补语否定形式的使用,常常会因种种原因出现偏误。
  笔者以偏误分析及其他相关理论为指导,对留学生关于可能补语否定形式的练习中出现的一些有问题的句子进行偏误分析,总结出其偏误类型,分析其偏误成因,并借此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鲁健骥把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语法偏误分为四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留学生可能补语否定式使用的偏误主要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和错序偏误。
  
  1.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适合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一个形式造成的。如:
  (1)老先生耳朵不好,你说的话他都不能听得见。(误)
  老先生耳朵不好,你说的话他都听不见。(正)
  (2)这个故事我没听懂,所以我不能说得上来。(误)
  这个故事我没听懂,所以我说不上来。(正)
  (3)这个桌子太大,我一个人不能搬得出去。(误)
  这个桌子太大,我一个人搬不出去。(正)
  此处该用可能补语否定式的地方,学生多用能愿动词代替,产生这种偏误的学生多是英语国家的,因为英语中没有与可能补语对应的形式而有与能愿动词相对应的助动词can’t,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产生偏误,产生例(1)到(3)的偏误,产生这一偏误的还在于留学生对于目的语的规则泛化或老师教授方法不得当,如留学生在习得这一语法点时,老师可能会讲授可能补语的基本涵义。
  动词 得 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义为:能做某事,
  动词 不 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义为:不能做某事。
  如:看得见→能看见进得去→能进去
  看不见→不能看见进不去→不能进去
  这种讲授法学生会将这一规则泛化为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就是用能愿动词不能 可能补语,而忽视可能补语的限制条件,可能补语与“不能”不可以共存。
  
  2.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常出现在一些语法形式中,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些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就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因而出现偏误。
  (4)昨天老师上课讲的我都听得懂了。(误)
  昨天老师上课讲的我都听得懂。(正)
  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主、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实现某动作变化结果等。因此,一般用于未完成的动作或临时变化的情况。所以动词或补语后一般不能用完成意义的“了”。造成这种偏误的原因仍在于对于目的语规则泛化,学生在习得“了”表示完成意义之后,以为任何一个动词后都可加“了”表示完成,忽视了可能补语的局限性。类似的病句还有
  (5)那时候我还小,爬不上去了那梯子。(误)
  那时候我还小,爬不上去那梯子。(正)
  
  3.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位置造成的偏误,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否定式使用时造成的错序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a.宾语位置一般在可能补语之后,或主语之前,但留学生常造出下列病句:
  (6)我看这本书得懂。(误)
  我看得懂这本书。(正)
  这本书我看得懂。(正)
  (7)屋里太暗了,照像不了。(误)
  屋里太暗了,照不了像。(正)
  b.动词之后是复合趋向补语,宾语为单音节词时,宾语一般置于复合趋向补语之间。
  (7)说不出来话→说不出话来
  直不起来腰→直不起腰来
  爬不上去山→爬不上山去
  c.表示不可能的程度差别时,程度副词一般放于补语之前,不放在动词之前,如:
  (8)黑板上的字太小,我不太看得清楚。(误)
  黑板上的字太小,我看不太清楚。(正)
  通过偏误类型和对各种偏误类型的分析,我认为留学生使用可能补语的否定式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可能补语否定式的搭配,否定式的使用限制条件不明确,宾语在可能补语否定式中的位置及有程度副词修饰时,程度副词位置四个方面。而造成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教材对于可能补语的处理状况,母语的干扰、目的语规则泛化、教材编排和教序不当及学生在学习时采取的回避态度等。
  
  三、解决对策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可能补语及否定式的过程中,产生偏误不可避免,因为其母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法点,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找出相应的对策,使他们逐步接近目的语:
  1.了解学生母语,将母语与汉语对比研究,预测出母语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教学的难点。
  2.教师上课前要充分备课,更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汉语理论修养,还必须掌握充足的可能补语否定式的偏误材料,对造成偏误的成因、偏误的类型等要有理性的认识,然后确定可能补语否定式的习得重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还应想法限制学生使用回避策略,鼓励学生多说多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根源上避免偏误。
  3.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可能补语基本意义以外的引申意义。
  4.简化可能补语的教学内容,细化其结构形式的教学,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如先复习能愿动词,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再学习可能补语及否定式。
  5.教学、教材的编写要有针对性,减少母语、目的语以外的干扰。
  由于时间有限,笔者对偏误类型、偏误成因及有解决对策问题的论述还不是很详细,希望以后能够继续深入、细致地研究,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2]田化冰.关于可能补语的教学[J].安徽师专学报,2001,(4).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008.
  [4]周小兵,李海鸥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4.
其他文献
摘要: 通俗文学是相对于高雅文学或者纯粹文学而言的,通俗文学在韩国历来受到歧视,基本被排除在研究者们的视线之外。但韩国通俗文学具有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广受大众读者的欢迎。本文主要就韩国通俗文学,特别是通俗小说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梳理,阐明了通俗小说在韩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韩国通俗文学起源发展过程    韩国通俗文学在语言使用上比较混乱,即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学,通俗小说与大众小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语言测试发展过程、测试类型、作用、测试目的和反拨效应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测试是一门囊括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没有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就会停滞不前,语言测试的发展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由于语言教学的发展,语言测试将更重视以测试过程为中心,并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  关键词: 语言教学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本文作者从对意境的理解入手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创作和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传达,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指出:为了成功地再现意境,译者不仅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丰富的想
该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探讨:回顾了中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过程、病因和病机、临床表现、各种实验室检查、治疗进展等.尽管目前临
摘要: 中西方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现在中西新闻的报道及写作理念之上。本文就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中西方新闻传播差异成因分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新闻史,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规律的科学,中国和西方的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