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和“地下苹果”
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智利的沿海山地。最早把马铃薯作为主要食物的是印第安人,他们还给它起了个名叫“爸爸”。1565年,统治南美的西班牙人曾将马铃薯当做贡品献给国王腓力普二世,这是马铃薯登陆欧洲最早的文字记录。
刚开始时,马铃薯的种植无法普及,因为它的外表凹凸不平,切开后会变黑,因此被谣传食用后会引发麻风病。1785年,法国闹粮荒。一位药剂师把马铃薯引种到法国,想以此来解决饥荒问题。但当时许多法国人以为它有毒,不愿栽种。于是,国王路易十六就让人在皇宫花园里栽种马铃薯,还让皇后把马铃薯的花插在头上作装饰。一时间,栽种马铃薯风靡全国,马铃薯花也成了最时髦最高贵的装饰物;人们还亲切地称马铃薯为“地下苹果”。
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应气候寒冷的欧洲北部,在无法种植小麦的英格兰北部、苏格兰、爱尔兰、德国、波兰及俄罗斯等地,马铃薯逐渐取代大麦、燕麦等杂粮成为主要的淀粉类食物。17世纪时,马铃薯传人中国。由于我国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寒冷,与原产地条件近似,所以马铃薯在那里生长良好,亩产很高。
五颜六色与奇形怪状
你一定吃过马铃薯,但见过五颜六色的马铃薯吗?在安第斯山区的马铃薯收获季节,黄色、红色、蓝色、紫色、紫罗兰色等各种颜色的马铃薯成堆地放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五彩缤纷的海洋。那里的马铃薯不仅颜色多种多样,而且还长得奇形怪状:圆形的,长形的,像麻花一样扭曲的,像拐杖一样带钩的,像鹦鹉螺那样呈螺旋形的。当地农夫给这些马铃薯取的名字也都惟妙惟肖:媳妇哭、老骨头、黑美人、白鹿鼻、红影子等等。仅在秘鲁,马铃薯的品种就多达3500种。
我们平时吃的马铃薯是它的地下块茎,而不是根。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是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红柿的4倍,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居蔬菜之冠。欧洲许多地区用马铃薯替代面包当做主食。匈牙利有一位育种家,花了20年时间,培育出了能生吃的马铃薯品种。这种马铃薯的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不低于牛肉,而且不用煮,不用炒,去皮就可吃。但是请记住,发了芽的马铃薯有毒,吃不得。
不少同学爱吃薯片,可你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19世纪中叶,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名叫“萨拉托加”的度假胜地,一位在餐馆就餐的客人抱怨薯条太粗,于是厨师就把马铃薯切得比平时更薄再下锅炸,但客人还是不满意。这使厨师非常恼火,为了整整这个讨厌的食客,他故意将马铃薯切得极薄,再将薯片炸得非常酥脆,存心不让这位客人用刀叉吃这道餐点。谁知却博得了客人的极大欢心,一场不快就此消融。从此,切得极薄炸得酥黄的“萨拉托加薄片”就成了这家餐馆的招牌菜。到了20世纪初,马铃薯剥皮机发明之后,因为可以大量生产,这种马铃薯薄片便畅销到了全美各地。
土豆和总统
马铃薯不仅改变了世界饮食文化,甚至给世界历史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当马铃薯成为取代谷类的淀粉类食物后,欧洲北部尤其是德国等地的农民,终于摆脱了长年饥饿的状态,使得当地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大为减少。在爱尔兰,马铃薯原本用于解救饥荒,后来却成了农民唯一的粮食。据说在18世纪,爱尔兰农民每年有10个月靠马铃薯和牛奶过活,剩下的两个月则依赖马铃薯和盐。一个成年男性一天可以吃掉五六千克马铃薯。但是,像这样只仰赖一种农作物作为粮食是非常危险的。万一有一天这种作物严重歉收,就会导致可怕的悲剧。
马铃薯性喜寒冷和下燥,若在高温季节栽种,容易感染病毒而退化。1845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田遭遇枯萎病的大规模侵袭,造成了连续几年的空前大饥荒。据粗略估计,约100万人死于饥饿,另有100万人逃难到其他同家。当年,从爱尔兰流亡美国的大批农民里,有一个名叫帕特里克的年轻人,他在驶往美国的轮船上邂逅一位女子并与她结了婚,后来定居波士顿。尽管他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贫困,但他的曾孙约翰·肯尼迪,后来成了美国第35任总统。没想到吧,肯尼迪总统的曾祖父原来是一位因为闹马铃薯饥荒而被迫逃离家园的爱尔兰农民。
印第安种子与殄珠米
玉米的故乡在美洲。古印第安人早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驯化和种植一种原始玉米。在古代,玉米是墨西哥人唯一的粮食作物,每当玉米成熟季节来临,人们总要把第一个果穗献给“玉蜀黍女神”。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了玉米,并把它们称为“印第安种子”。后来,玉米很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因为玉米的果穗有很多须,酷似土耳其人的胡须,所以,欧洲人称它为“土耳其麦”。16世纪初,玉米传入我国。当时外国人朝见中国皇帝,把玉米果穗当做贡品,所以最早称它为“御麦”。因为它来自西方,人们又叫它“西番麦”,至今在上海郊区还有农民把玉米叫“番麦”。
玉米喜温、喜光、耐旱、耐寒,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适合在山地丘陵种植。在种植其他作物产量低,或其他作物无法种植的地区,种玉米仍然可获得高产。因为玉米的植株高大,茎秆粗壮,根系特别发达,叶子又长又大,所以,在同样的气候条件,同样的栽培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总是高于其他作物。全世界玉米的播种面积仅为小麦的二分之一,而产量却接近小麦的总产量,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玉米不仅产量高而且营养价值也高,尤其是脂肪含量比大米高4倍,吃玉米特别耐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世界各国都将玉米作为备灾救荒的主要储备粮食。人们也亲切地称玉米为玉麦、苞谷、棒子、珍珠米等等。
授粉和治病
刚收下的玉米果实上有长长的玉米须,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原来,玉米是一种雌雄异花的植物。它的雄花高高地长在植株的顶部,俗称“天花”。雌花又叫雌穗,电就是咱们吃的玉米棒,长在植株中部的叶腋处。当“天花”撒粉的时候,玉米须恰好悄悄地从雌穗中伸出来,如果花粉落在了玉米须的端部即“柱头”上,这根玉米须对应着的玉米棒上的一一粒玉米就开始膨大了。也就说,玉米须就是雌花长长的花柱,雌花通过它完成授粉的过程,使玉米棒上结出了一排排圆鼓鼓的种子。如果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玉米须没能及时从雌穗中长出来或是发育不良,就会影响授粉,造成玉米棒上缺粒,甚至出现“秃顶”。
如果你从蔬菜市场购买了新鲜玉米,可别把玉米须随手扔了。玉米须加西瓜皮煎汤,能治肾炎浮肿;玉米须加香蕉皮煎汤,可治高血压;玉米须加茵陈煎汤,可治黄疸型肝炎;玉米须加橘皮、蜂蜜煎汤,能治肺结核和咳嗽、咳痰。
爆玉米花与冰果玉米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看电影时买上一桶爆玉米花,边看边吃。其实,早在欧洲移民迁入“新大陆”之前,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就已经盛行吃爆玉米花了。哥伦布返回欧洲后,曾向人们描述了“新大陆”上的印第安儿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项链在街上兜售的生动情景。历史学家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发现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所限,在口感上远不如现在的爆玉米花松脆而已。
在美国,爆玉米花与薯片同列小吃之王,深受人们喜爱。有人专门种植“爆裂玉米”,其颗粒小如米粒,加温后可自然爆炸成玉米花,香脆可口。有人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设计了一种电锅,仅花费10分钟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一位号称“爆玉米花大王”的专家频频在电视屏幕上亮相,讲的都是“玉米经”。
现在,一种风味独特的“水果玉米”成了玉米王国的后起之秀。这种超甜玉米的含糖量是普通玉米含糖量的2~3倍,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也都高于普通玉米,蒸、煮、烤都可以。加工成的甜玉米果脯和速冻甜玉米也深受人们欢迎。
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智利的沿海山地。最早把马铃薯作为主要食物的是印第安人,他们还给它起了个名叫“爸爸”。1565年,统治南美的西班牙人曾将马铃薯当做贡品献给国王腓力普二世,这是马铃薯登陆欧洲最早的文字记录。
刚开始时,马铃薯的种植无法普及,因为它的外表凹凸不平,切开后会变黑,因此被谣传食用后会引发麻风病。1785年,法国闹粮荒。一位药剂师把马铃薯引种到法国,想以此来解决饥荒问题。但当时许多法国人以为它有毒,不愿栽种。于是,国王路易十六就让人在皇宫花园里栽种马铃薯,还让皇后把马铃薯的花插在头上作装饰。一时间,栽种马铃薯风靡全国,马铃薯花也成了最时髦最高贵的装饰物;人们还亲切地称马铃薯为“地下苹果”。
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应气候寒冷的欧洲北部,在无法种植小麦的英格兰北部、苏格兰、爱尔兰、德国、波兰及俄罗斯等地,马铃薯逐渐取代大麦、燕麦等杂粮成为主要的淀粉类食物。17世纪时,马铃薯传人中国。由于我国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寒冷,与原产地条件近似,所以马铃薯在那里生长良好,亩产很高。
五颜六色与奇形怪状
你一定吃过马铃薯,但见过五颜六色的马铃薯吗?在安第斯山区的马铃薯收获季节,黄色、红色、蓝色、紫色、紫罗兰色等各种颜色的马铃薯成堆地放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五彩缤纷的海洋。那里的马铃薯不仅颜色多种多样,而且还长得奇形怪状:圆形的,长形的,像麻花一样扭曲的,像拐杖一样带钩的,像鹦鹉螺那样呈螺旋形的。当地农夫给这些马铃薯取的名字也都惟妙惟肖:媳妇哭、老骨头、黑美人、白鹿鼻、红影子等等。仅在秘鲁,马铃薯的品种就多达3500种。
我们平时吃的马铃薯是它的地下块茎,而不是根。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是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红柿的4倍,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居蔬菜之冠。欧洲许多地区用马铃薯替代面包当做主食。匈牙利有一位育种家,花了20年时间,培育出了能生吃的马铃薯品种。这种马铃薯的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不低于牛肉,而且不用煮,不用炒,去皮就可吃。但是请记住,发了芽的马铃薯有毒,吃不得。
不少同学爱吃薯片,可你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19世纪中叶,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名叫“萨拉托加”的度假胜地,一位在餐馆就餐的客人抱怨薯条太粗,于是厨师就把马铃薯切得比平时更薄再下锅炸,但客人还是不满意。这使厨师非常恼火,为了整整这个讨厌的食客,他故意将马铃薯切得极薄,再将薯片炸得非常酥脆,存心不让这位客人用刀叉吃这道餐点。谁知却博得了客人的极大欢心,一场不快就此消融。从此,切得极薄炸得酥黄的“萨拉托加薄片”就成了这家餐馆的招牌菜。到了20世纪初,马铃薯剥皮机发明之后,因为可以大量生产,这种马铃薯薄片便畅销到了全美各地。
土豆和总统
马铃薯不仅改变了世界饮食文化,甚至给世界历史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当马铃薯成为取代谷类的淀粉类食物后,欧洲北部尤其是德国等地的农民,终于摆脱了长年饥饿的状态,使得当地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大为减少。在爱尔兰,马铃薯原本用于解救饥荒,后来却成了农民唯一的粮食。据说在18世纪,爱尔兰农民每年有10个月靠马铃薯和牛奶过活,剩下的两个月则依赖马铃薯和盐。一个成年男性一天可以吃掉五六千克马铃薯。但是,像这样只仰赖一种农作物作为粮食是非常危险的。万一有一天这种作物严重歉收,就会导致可怕的悲剧。
马铃薯性喜寒冷和下燥,若在高温季节栽种,容易感染病毒而退化。1845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田遭遇枯萎病的大规模侵袭,造成了连续几年的空前大饥荒。据粗略估计,约100万人死于饥饿,另有100万人逃难到其他同家。当年,从爱尔兰流亡美国的大批农民里,有一个名叫帕特里克的年轻人,他在驶往美国的轮船上邂逅一位女子并与她结了婚,后来定居波士顿。尽管他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贫困,但他的曾孙约翰·肯尼迪,后来成了美国第35任总统。没想到吧,肯尼迪总统的曾祖父原来是一位因为闹马铃薯饥荒而被迫逃离家园的爱尔兰农民。
印第安种子与殄珠米
玉米的故乡在美洲。古印第安人早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驯化和种植一种原始玉米。在古代,玉米是墨西哥人唯一的粮食作物,每当玉米成熟季节来临,人们总要把第一个果穗献给“玉蜀黍女神”。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了玉米,并把它们称为“印第安种子”。后来,玉米很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因为玉米的果穗有很多须,酷似土耳其人的胡须,所以,欧洲人称它为“土耳其麦”。16世纪初,玉米传入我国。当时外国人朝见中国皇帝,把玉米果穗当做贡品,所以最早称它为“御麦”。因为它来自西方,人们又叫它“西番麦”,至今在上海郊区还有农民把玉米叫“番麦”。
玉米喜温、喜光、耐旱、耐寒,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适合在山地丘陵种植。在种植其他作物产量低,或其他作物无法种植的地区,种玉米仍然可获得高产。因为玉米的植株高大,茎秆粗壮,根系特别发达,叶子又长又大,所以,在同样的气候条件,同样的栽培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总是高于其他作物。全世界玉米的播种面积仅为小麦的二分之一,而产量却接近小麦的总产量,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玉米不仅产量高而且营养价值也高,尤其是脂肪含量比大米高4倍,吃玉米特别耐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世界各国都将玉米作为备灾救荒的主要储备粮食。人们也亲切地称玉米为玉麦、苞谷、棒子、珍珠米等等。
授粉和治病
刚收下的玉米果实上有长长的玉米须,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原来,玉米是一种雌雄异花的植物。它的雄花高高地长在植株的顶部,俗称“天花”。雌花又叫雌穗,电就是咱们吃的玉米棒,长在植株中部的叶腋处。当“天花”撒粉的时候,玉米须恰好悄悄地从雌穗中伸出来,如果花粉落在了玉米须的端部即“柱头”上,这根玉米须对应着的玉米棒上的一一粒玉米就开始膨大了。也就说,玉米须就是雌花长长的花柱,雌花通过它完成授粉的过程,使玉米棒上结出了一排排圆鼓鼓的种子。如果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玉米须没能及时从雌穗中长出来或是发育不良,就会影响授粉,造成玉米棒上缺粒,甚至出现“秃顶”。
如果你从蔬菜市场购买了新鲜玉米,可别把玉米须随手扔了。玉米须加西瓜皮煎汤,能治肾炎浮肿;玉米须加香蕉皮煎汤,可治高血压;玉米须加茵陈煎汤,可治黄疸型肝炎;玉米须加橘皮、蜂蜜煎汤,能治肺结核和咳嗽、咳痰。
爆玉米花与冰果玉米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看电影时买上一桶爆玉米花,边看边吃。其实,早在欧洲移民迁入“新大陆”之前,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就已经盛行吃爆玉米花了。哥伦布返回欧洲后,曾向人们描述了“新大陆”上的印第安儿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项链在街上兜售的生动情景。历史学家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发现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所限,在口感上远不如现在的爆玉米花松脆而已。
在美国,爆玉米花与薯片同列小吃之王,深受人们喜爱。有人专门种植“爆裂玉米”,其颗粒小如米粒,加温后可自然爆炸成玉米花,香脆可口。有人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设计了一种电锅,仅花费10分钟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一位号称“爆玉米花大王”的专家频频在电视屏幕上亮相,讲的都是“玉米经”。
现在,一种风味独特的“水果玉米”成了玉米王国的后起之秀。这种超甜玉米的含糖量是普通玉米含糖量的2~3倍,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也都高于普通玉米,蒸、煮、烤都可以。加工成的甜玉米果脯和速冻甜玉米也深受人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