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体验中获得新知学习方式”基本理念,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体验”,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那么究竟如何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收到良好效果?笔者谈点一管之见,仅供参考:
一、激趣,在阅读中主动探索新知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切入口,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求知欲。如教学《寓言两则》时,课前我故作“神秘”,语言激趣:“这节课老师让大家听两个有趣的故事,然后请同学讲讲,好不好?!”听后大家争先恐后抢着讲故事,我趁势问:“现在请大家打开书,看看这个故事怎样讲的,还要想想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再在教学《落花生》時我采用了谜语故事激趣法: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了个白胖子;请同学们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由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了作者借物喻人用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寻的欲望。
二、自读,在阅读中学会发现新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中,读是关键、是“问”“悟”的基础,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先反复阅读,读懂、读通、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教师要指导好“自读”环节,要求学生做到:一是正确流利读通课文,遇到困难看图看注释或思考或查阅或问同桌问老师,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二是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要鼓励大胆质疑,特别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然后师生共同疏理问题,浅显问题由学生直接问答,与无关或不大紧要问题由老师解释,剩下的作为学生自读自悟学习目标,在进一步启发下将学生思维引向课文重点、难点,找出关键所在。
三、自问,在质疑中学会探究新知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说得好。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亲自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孩子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问探究方法多:
(1)就问题提问。“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因什么不和,又因什么和好?”教《将相和》一课时,学生根据题目就能问出问题。每教一篇新课文,我都要问学生,看了题目想到什么,想知什么,有何要问。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2)就重点段提问。《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何选第三天四更时才去借箭?为何要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又调过头来?为何要击鼓呐喊?曹操为何叫弓弩手只管射箭而不出击等。
(3)抓重点词句提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产生自主学习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乐趣。如教《詹天佑》一文,我不仅用课件展示詹天佑的生平、重点词句、与京张铁路有关的图片,还让学生亲自“总工程师”,向台下的“记者”介绍自己设计的隧道图,“人”字形线路图及这样设计的理由,并回答“记者”问题。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和“阻挠”、“要挟”、“嘲笑”等词语提出了近二十个问题,学会了提问,激活了思维。
四、自悟,在体验中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较困难,为应试,教师往往给学生标准答案记下来。这种做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要改变阅读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改善标准答案式教学,就要善于引导设计,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课堂交流是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说说最佩服人物是谁,多数孩子说了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答案无疑标准,但也有学生提出佩服周瑜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了都督,还有佩服鲁肃的忠厚、曹操的谨慎。大家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不断完善自己,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五、拓展,在实践积累中获得新知
语文教学的拓展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注重活动时空的开放,注重教学思想的开放,突出教学活动与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各种能力。同时要拓展阅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得以沟通,让学生主动进行广泛阅读,要教给一些方法,提出一定要求,使课外阅读能落实、有质量。如学完《草原》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名胜风景的文章,要求做好读书摘录卡,背诵精彩片断等。有的课外阅读文章还可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写简短的读书笔记等。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学的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因此,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而是必须由学生借助优秀语言文化成果,在阅读中进行“自读、自问、自悟”,培养“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拓展”,突出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自己探索,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一、激趣,在阅读中主动探索新知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切入口,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求知欲。如教学《寓言两则》时,课前我故作“神秘”,语言激趣:“这节课老师让大家听两个有趣的故事,然后请同学讲讲,好不好?!”听后大家争先恐后抢着讲故事,我趁势问:“现在请大家打开书,看看这个故事怎样讲的,还要想想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再在教学《落花生》時我采用了谜语故事激趣法: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了个白胖子;请同学们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由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了作者借物喻人用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探寻的欲望。
二、自读,在阅读中学会发现新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中,读是关键、是“问”“悟”的基础,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先反复阅读,读懂、读通、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教师要指导好“自读”环节,要求学生做到:一是正确流利读通课文,遇到困难看图看注释或思考或查阅或问同桌问老师,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二是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要鼓励大胆质疑,特别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然后师生共同疏理问题,浅显问题由学生直接问答,与无关或不大紧要问题由老师解释,剩下的作为学生自读自悟学习目标,在进一步启发下将学生思维引向课文重点、难点,找出关键所在。
三、自问,在质疑中学会探究新知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说得好。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亲自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孩子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问探究方法多:
(1)就问题提问。“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因什么不和,又因什么和好?”教《将相和》一课时,学生根据题目就能问出问题。每教一篇新课文,我都要问学生,看了题目想到什么,想知什么,有何要问。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2)就重点段提问。《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何选第三天四更时才去借箭?为何要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又调过头来?为何要击鼓呐喊?曹操为何叫弓弩手只管射箭而不出击等。
(3)抓重点词句提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产生自主学习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乐趣。如教《詹天佑》一文,我不仅用课件展示詹天佑的生平、重点词句、与京张铁路有关的图片,还让学生亲自“总工程师”,向台下的“记者”介绍自己设计的隧道图,“人”字形线路图及这样设计的理由,并回答“记者”问题。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和“阻挠”、“要挟”、“嘲笑”等词语提出了近二十个问题,学会了提问,激活了思维。
四、自悟,在体验中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较困难,为应试,教师往往给学生标准答案记下来。这种做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要改变阅读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改善标准答案式教学,就要善于引导设计,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课堂交流是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说说最佩服人物是谁,多数孩子说了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答案无疑标准,但也有学生提出佩服周瑜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了都督,还有佩服鲁肃的忠厚、曹操的谨慎。大家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不断完善自己,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五、拓展,在实践积累中获得新知
语文教学的拓展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注重活动时空的开放,注重教学思想的开放,突出教学活动与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各种能力。同时要拓展阅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得以沟通,让学生主动进行广泛阅读,要教给一些方法,提出一定要求,使课外阅读能落实、有质量。如学完《草原》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名胜风景的文章,要求做好读书摘录卡,背诵精彩片断等。有的课外阅读文章还可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写简短的读书笔记等。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学的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因此,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而是必须由学生借助优秀语言文化成果,在阅读中进行“自读、自问、自悟”,培养“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拓展”,突出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自己探索,在体验中获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