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angyuzhucend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了解采访对象开始,看资料、准备提纲、做采访,每一步都是做加法。面对数万字的采访资料,如何取舍素材,如何布局,如何从材料中“爬”出来,就好像要在绕来绕去的迷宫里寻找真正“通”的那条路。
  这样的困境,并不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而有所改變,只是具体面对的问题会因事而异。在写《打破“邵亦波”》一文时,他对人类心灵成长的关注和投入,跟他从小到大的成长、求学和创业经历密不可分。要讲清楚他的价值选择,如何叙述这个漫长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他的重要影响,取舍是一个难题。
  采访完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卢思骋以及相关的5个外围采访之后,发现他在环保领域的耕耘,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他周围的朋友对他的评价,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丰富维度的驾驭不易的人物。在不能求全的前提下,如何让精彩尽量少地流失,如何在人和事两条线共同推进的同时,把握好主次关系,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一个一个字积累而成的句、段、章来探索答案。
  一个足够丰富的人物,有时候就像一棵茁壮繁茂的大树,不管终点是哪一个分枝,都有一定的精彩,但如果因为取舍和选择的偏差,错过了探寻更精彩、更深处的方向,心中总归遗憾。
  韩非子曾在《难言》一篇中写道:“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大意是说,旁征博引容易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容易被认为是不善辩说。在《奇葩说》里,马东说:“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有表达就有亏损,而表达与亏损之间,如何取舍,或许是作为表达者永恒的命题。
其他文献
Q:前不久你参加了关爱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公益宣传活动,有什么感受?  A:之前我对这个病不了解,甚至这个名字我都觉得特别陌生,直到前段时间跟张翰演了一部叫《如若巴黎不快乐》的电视剧。这部剧的内容就与这个病有关。拍完之后,我就想,如果我身边的人,或者至亲至爱得了这个病,他们会多让人心疼啊。然后我就跟经纪人讲,有没有这方面的公益可以做,我不一定能帮到多少,但是我想去做。  Q:你曾参加过慈善高尔夫球大
期刊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儒学分成两大领域,“成己”和“成物”。成己为成就自我,提升自我,成物是成就他人他物;成己的
期刊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快速发展始于2004年。十余年间,这些基金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面对着怎样的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变迁,未来还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是我们想要探知一二的。为此,我们从五位公益基金会的掌舵者和操盘手的故事切入。他们分别来自独立基金会、家族基金会、企業基金会和社区基金会,我们相信嵌于时代背景之下个体作出的选择,能够让我们窥见时代的变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
期刊
今天的富人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当财富足够耀眼,检视其“道德”与财富是否相匹配,似乎便天然地成为公共命题。  去年7月,虽然在全球首富的位子上仅坐了半天,贝索斯却立马被老辣的媒体抓住痛点,指责其在慈善上不作为。与盖茨、扎克伯格等超级富翁上百亿美元的捐赠相比,贝索斯截至2015年底一共1亿美元的捐赠实在微不足道。当然,他也没有加入捐赠誓言。  所以,时隔一年多,当贝索斯宣布捐赠20亿美元成立慈善基金,
期刊
13年的金融从业生涯让她养成了专业高效和不断省思追赶的做事风格,转战公益行业,这一风格不离左右  潘江雪最近又开始反思:德鲁克关于非营利组织客户的描述是否正确?  10年前,她离开金融机构创办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时,曾经专门学习了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知识。  那是与她之前谙熟的商业系统完全不同的理念,“特颠覆”。“德鲁克讲得很清楚,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你必须是一个使命为先的
期刊
针对“公益与商业”关系的思考,陈越光提出,不能站在界别的门口当守门员,而是应从问题走向问题的深入。  去年,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出版《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一书后,中国人民大学康晓光教授发表《驳永光谬论》以作回应。两位相交二十余年的好友在见解上的激烈冲突引发了公益界的大讨论,“两光之争”也因此成为2017年中国公益界的大事件。  发表《驳永光谬论》一文之后,康晓光以为“永光肯定会反驳”,并准备
期刊
体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改变乡村孩子的精神贫困,如果敢于胜利的气质被建立了,贫困就有可能真正被改变。  篮球是什么?  “一种兴趣,一项游戏,一道风景,一幅画,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一个高兴和伤心都可以一起玩的朋友……”  孩子们给出的答案,由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姚基金)的体育支教志愿者和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共同书写。  “志愿者是我们(姚基金)的灵魂,因为直接面对孩子的就是他们。”姚基金发起人姚
期刊
最近一次采访,我怀疑自己遇见了一个“说谎”的人。  采访对象是一名11岁女童的母亲。女童一年多前突患白血病,全家东拼西凑了10万块钱从黑龙江来到北京治病。住院第一天,花掉了两万。  从卖房卖地开始,这位母亲向我讲述了为筹措治疗费用,娘家、婆家负债累累,另一个孩子被迫退学打工,自己在北京沿街筹款时遭受冷遇等故事……  “以后我就没家了,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她流着眼泪呢喃。  我哭了。但作为记者,我
期刊
拯救媒体的重点既不是关注“纸媒消亡”,也不是寄希望于数字付费,而是建立一个非营利性的媒体组织。  1984年,碎纸被微弱的旋风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电幕可以提供无尽的数据,留着旧剪报还有何用?在奥威尔(Orwell)的噩梦中,新信息时代的希望(电幕如同连续播放的新闻频道一样)和虚假信息的黑暗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的确,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一位为了让历史符合新“现实”而篡改旧《泰晤士报》的“记者”。  2
期刊
张军的身上有太多让我好奇的点。  上世纪80年代名校毕业分配到卫生部,7年之后辞职前往缅甸,在贫瘠穷困、疾病丛生、战乱频仍的缅北地区做卫生救助项目至今。  如何在缅甸中央政府、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政权、夹缝中生存的老百姓这个三角关系中同时赢得信任,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协调国际社会资源进入最需要的地方,如何在回到北京时面对与曾经的同僚之间在物质与身份上的落差—对于这些故事我很想知道。  在近3个小时的采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