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幸福”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f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笛 编译
  拥有金钱不一定幸福,而拥有幸福就不在乎金钱
  
  金钱与幸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心理学家大卫·梅耶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发现:“如果你问人们,金钱能否买来幸福,回答大多是否定的;但是如果你仍问这些人,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钱,幸福感是否也会随之相应增加,回答大多则是肯定的。”心理学家们还做了这样的调查:他们询问年薪在15000—30000美元的人,至少需要多少收入他们才会感到满足,回答很大一部分是年薪在50000—60000美元之间;同样的问题那些年薪在50000美元左右的人则回答,如果年薪不低于120000美元,他们才会感到称心如意。
  过去的15年中,许多研究人员对金钱与幸福关系的种种矛盾现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一些传统的看法实际上是片面的,甚至是有误的。比如下面的四种看法:
  
  误读一: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钱多多益善,因为钱能买来快乐。有了钱你就可以拥有宽敞的豪宅,可以带家人到迪斯尼乐园尽情地玩乐,还可以买舒适的名车。但是这些东西能让你幸福吗?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哈里·史克森教授说:“钱能买来快乐,但快乐不等于幸福。快乐是暂时的情绪的释放,而幸福是感情投入后精神上的持久享受。”
  对于肯·歇兹来说,幸福不过是湖边的一间简陋的小木屋。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收入不高,但为了让他的三个孩子幸福,他在湖边整理出一块地,搭建了小木屋,屋前的大树上还系上了秋千。他亲自动手做了这些。现在他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每每回忆到父亲为他们做的这一切,他们总是神采飞扬,陶醉在幸福之中,感到无比温馨。歇兹也说:“使这件事情变得特殊的,不是这湖,也不是这间木屋,而是为此投入的感情。”
  幸福的家庭看重这样的感情投入,也看重那些有特殊意义的家珍,比如祖母传下来的结婚戒指等等。而不幸福的人更看重的是物品的金钱价值和实用价值——比如说贵重的项链、豪华的名车,这些人没有看到物品与人的感情联系,只想到这些物品能提高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使自己变得多么与众不同,仿佛这些物品是一种物证,能证明他们是什么人,属于什么阶层。幸福的人也看重收入,但他们更善于将物品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满足。
  对于威勒特夫妇来说,他们最有价值的物品只是几本相册,这些相册记载了57年来他们家庭经历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威勒特夫人说:“这些相册有相当一部分记载的是我们的辛酸与艰难,有战争造成的分离、经济的窘迫、四次流产、长子的病故以及丈夫患癌症的日子。”虽然有种种苦难,但他们一家人看到了彼此的浓浓爱意与无限深情,并从中找到了幸福。幸福的产生源于此。
  
  误读二:幸福就是永久的度假
  当你不再需要为钱发愁的时候,你是不是选择辞职,永远过那种度假般的日子?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美国人认为,不再工作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有足够多的钱。但是研究人员还发现,工作又是大多数人之所以感到满足与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勒20多岁的时候创立一家旅游公司,经过十余载的打拼,在41岁的时候,他已成为百万富翁,于是他认为该享受了,便放弃了工作,在夏威夷购置了豪宅、球场及大型游艇,天天度假,天天玩乐,以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然而五年后,福勒就开始思念那段工作的日子,最后他当上了出租车司机,经常免费搭载残疾人和老年人,这时他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付出爱心之后的满足。
  工作使人感到幸福,是因为工作可以增添人的生活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曾经用抽签的方式随机调查了139位富翁,发现他们当中的60%在有了一辈子用不完的钱之后,仍继续工作或在短暂的放弃之后很快恢复工作。
  
  误读三:收入的增加会带来幸福的增加
  最亲莫过于钱,持这种想法的人很多。道理是:人万一遭受什么天灾人祸,钱总是能起到作用。但是,灾祸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悲痛和伤害,钱是抚慰不了的。心理学家认为,人需要亲情,需要朋友,人生来就需要与人共处,共同处理事务。研究者们发现,收入的增加固然会给一些人带来幸福,然而对于大多数幸福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们热爱从事的职业,愿意为工作付出精力和时间,喜欢感受工作中的种种挑战。
  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曾做过一次实验,让一组人列举出近六个月来与自己说过知心话的人员名单。结果发现,那些能列举出五六个知心朋友的人比那些一个朋友也没有的人要幸福得多。雷巴切对朋友的重要性体会颇深。让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他的儿子出生后不久患了一种严重疾病,生命危在旦夕,这时他平时结交的朋友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帮他到医院陪护,有些为他料理家务,有些替他筹集费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朋友给他慰藉,是他的精神支柱。所有这些,都是不能用金钱来标价的。
  这一点理查德·斯菲尔得是深有体会的。他从小就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二十岁时已经能很好地演奏钢琴,而且还能作曲。但是他的父母希望他实际一点,学一门将来能挣更多錢的专业。这样他就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凭着这样的文凭,他在一家国际投资银行谋得一份高薪水的工作。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癌症病逝,这件事情让他感触很深,他悟出:人生短暂,应该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这样他毅然放弃了高薪的职业,转而从事音乐。尽管他后来的收入还不足在银行工作时的一半,但他感到非常幸福。
  
  误读四:心想事成就是福
  道瑞丝·佩克是一位千万富翁的独生女,少年时就继承了万贯家财,成年后她可以随意支配这些钱,要什么就去买什么,为了一次突发的奇想,她买下一架B-25轰炸机作为自己一次性的旅行交通工具。但是,她去世后,留给后人的书信及日记表明,她其实并不幸福,而是寂寞难耐,孤独难熬。心理学家们分析,这是因为她没有奋斗目标,而幸福应该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奋斗的过程。
  琼·史密斯也是一位富家女,曾两次参加过奥运会比赛。她说:“尽管两次比赛都未获得奖牌,但是为了能出好成绩而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使我对生活有了一个积极的态度:要想幸福地拥有,就必须辛勤地付出。”幸福是在你求取成功的奋斗的路上,有时结果并不重要。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其他文献
成功就是做对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对    刚跨入28岁的彭丽莎,有着相当傲人的经历——毕业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管理系,担任过北京、天津几家知名企业的管理形象顾问,现任湖北外企“恒裕通”商贸公司执行总裁。据说她进入“恒裕通”只有一年零八个月,便开始平步青云。  作为新人,彭丽莎也坐过冷板凳,接过很长时间的电话、发传真、订盒饭等,但她从没有表现出不满。同学们聊天时,大部分人
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每年有价值约105亿美元的硬币。都躺在沙发缝儿一类的地方睡大觉。大量的硬币出路却很有限,除了极少部分有收藏价值外,它们或是作为小费给掉或捐给慈善机构。一些价格不高的消费场所,如星巴克咖啡店等。在收银机的旁边都有一个小匣子,找回的硬币可以随手扔进去作为小费。慈善机构也会不定期地在商店的收银台设置捐款箱。或是到银行以零换整,但这一过程极麻烦,银行也已开始通过收费,变相回绝兑换硬币这
生活中,我们总会惹人生气或碰到怒气冲冲的人,面对一个人还好说,我们可以真诚地致歉,来求得对方的谅解,然而,当面对成百上千怒火中烧的人群时,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平息他们的怒气与怨恨呢?其中就足见智慧了。    有一次,美国房地产大亨约瑟夫接受了政府的一项委托,请他去斐尔法拍卖新泽西开普顿一带的近2000套房子。这些房子,原是从前南北战争时,政府花大力气给造船厂工人建的宿舍,到了拍卖的时候,真正是战时搬
每个人都有朋友,你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成为你的朋友?  全球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勃特在新加坡开设了理财课程。罗勃特的第一堂课就令人印象深刻。  罗勃特要每个人写下10位和自己最亲近的朋友,要大家把所知道的一切详细地写下来,包括:他们的公司大小,财务状况,是否有房子、车子等。在场300多位学员开始认真地写作业,终于把这10位亲近之人的所有状况写完了,罗勃特问:“现在各位知道为什么了吧?”大家搞
只有你开心了我才笑     幸福是什么?如何追求幸福?2010年3月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范伟新剧《老大的幸福》,已经告诉了所有的人。戏中,范伟通过“傅老大”这个角色带着观众一同寻找幸福的真谛,那生活中的范伟又有着怎样的“幸福密码”呢?且听口才颇佳的他妙语破解、娓娓道来:    “幸福就是不为物质生活所累”  ——开诚布公,真诚动人  备受观众喜爱的《老大的幸福》,基本上是按照现实生活中范伟的大哥的
做的永远比承诺的更好    大学毕业的时候。余红先后经历过几次应聘,但是,都失败了,终于有一家公司通知她面试,面试完后,老总沉吟不决,余红紧张极了,最后老总说道:“你家在通州。你来我们亚运村上班,就是坐地铁,你还得倒两次公交车,每天也得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公司八点半上班,你能保证不迟到吗?”余红立刻回答:“我保证每天都能准时到达!”  为了保证自己每天能准时起床,余红担心手机上的闹铃声音太小,于是,
他出生于河南新乡,有着平凡的童年,平凡的学生岁月,从河南师范大学化工专业毕业后,做平凡的化工技术员。  直到26岁。他担任了一家小化工厂的厂长。这是家规模很小的化工厂。他上任不到一年半。就由于三角债的原因。销售资金难以收回,资金无法正常周转,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技术较好的员工已经跳槽了。剩下的也是人心惶惶。当时有许多选择摆在他面前,他可以拍屁股走人,另谋高就。但他选择了坚持。他努力让自己冷静下
金融动荡,股市低迷,竞争激烈,淘汰残酷,面对各种压力的困扰,生活在当今的人们前所未有地感觉到了“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压力才有动力,失去压力或被压力压垮都是人生的悲剧。现代社会压力不可避免,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压力,是回避压力,死死相撑,透支自己,还是适当减压,轻松应对,收放自如?    个人压力问卷调查    1、面对目前生活境况,您是否有生存压力感?  a、有96.7%  b、没有3.3%
“成功”在当下算得上热点词语,对成功的追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焦虑。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成功”的解释是:获得预期的成果。那么,什么是预期的成果呢?每个人因为不同的价值观而呈现出不同的标准。  我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一个叫圣心瞳的年轻人给报社写信,倾诉自己二十二年来只能用“疼痛”形容的成长经历。因为长相丑陋,从小遭人嫌恶,中专毕业至今三年一直没勇气找工作,自闭家中羞于见人,终日过着阴郁灰暗的蝼蚁生活。他不仅
一两重的真诚,超过一吨重的聪明。    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那时22岁的徐小平,脚登一双塑料凉鞋,手提一只尼龙网兜,怀揣几个茶叶蛋,肩背一架手风琴,从泰兴家乡到上海赶考。他在一个亲戚家里安顿好了之后,便随着滚滚的人流,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考试。  不久,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复试榜张贴出来了,徐小平榜上无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