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要做到“三开放”与“三求”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ss_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三开放”的写作途径,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 积极向生活开放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无论是秀美的田园风光,一草一木,或者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都是他们很好的感性经验和写作素材。例如,我结合所在村镇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进行看家乡、家庭变化情况的调查,练写家乡家庭的变化;让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组织的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练写活动场面。因为是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所以,写起来的文章较有生活气味,这样既活跃了精神生活,又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还能使他们看到习作的实用价值,激发了写作动力和兴趣。
  二、 向口语开放,与口语交际紧密结合
  我们应该坚持从说到写的顺序,以说导写,把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紧密结合起来。每次习作指导课,我都要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口头习作:或简要述说自己的习作,或进行片段述说,或说习作提纲等,然后让其他同学评议。在平时教学中,我坚持做到: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复述课文、专题演讲、故事比赛,即席谈话、小组交流等,每节语文课起始还进行“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或介绍自己读的一本好书。通过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口语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学生的书面习作有话可写,有的放矢地表达奠定基础,这样,学生习作的语言也通俗化、口语化,具有表现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感染力。
  三、 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
  无论习作的命题、指导或批改、讲评,都要尽量让学生独立施展才智。习作题目由学生根据训练要求确定,自己个性化的题目,素材由自己选择,表达方式由自己确定,指导可由学生小组评议指导,全班交流指导。特别是学生习作上路之后,应重视修改这一环节,包括自改和互改,小组交流改,更重要的是互改和小组交流改,因为,修改别人的文章往往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取长补短,也能指出别人不易发觉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是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每次习作完成,我都先交由事先搭配好的学生互相修改。这样,无疑会让学生在训练实践中,迅速提升写作的实际能力。
  在习作教学中运用“三开放”的方法,的确能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这三种基本能力,但还必须做到“三求”,才能达到加速提高习作质量的目的。
  1. 求实。就是要摆脱传统的习作教学程式,强调实效。旧的教学方法着眼于形式上的正规和表面上的活跃,不少学校只看学生完成习作的篇数多少,教师批改习作的篇数多少,却很少看训练成效的好坏,实际上往往是“教师改得多,学生看得少”,做无效劳动。
  2. 求新。在习作指导中,无论审题、立意、选材以至运用语言都要刻意求新,注重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要相信学生,要求学生以新风格、新方法反映新思想、新精神和新风貌。要突破过去的写作“禁区”,让学生跟教师谈知心话,让学生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对教师、家长的看法和建议,批评社会不良作风,给有关部门提合理化建议等。
  3. 求活。教学要着眼于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各种写作形式,突破过去单一的习作命题与毫无变化的几种文体的“老框框”,创造多种新形式。比如,写习作片段(写场面、肖像、内心活动等),写日记,材料习作,学了写法有特色的课文后,可以进行小练笔、仿写等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安口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智慧理答始于理解  阅读教学中,学生接触文本之初,就会有一些问题;展开文本之后会自主解决一部分,其间又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未解决问题进行梳理,形成几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思考后应答。面对学生的应答,教师首先要耐心倾听,准确理解,迅速做出判断。  [案例1] 倪鸣老师教学《石榴》一课片段:  师:这一部分,你觉得哪儿写得最有趣、最生动?  生:“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
期刊
一、 模仿起步,有效迁移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中巧妙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源泉”之一。语文学习需从模仿开始,教师以文本引路,能降低语言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巩固言语的兴趣。  例如 ,《海底世界》一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的:  师:通过朗读,海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海底虽然很深,但能听到动
期刊
一、 调整话题切入点,顺应言语欲求  阅读教学应该以了解学生的需求,理解儿童对文本的初级体验,倾听学生的言说作为教学的起点。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言说欲求中为教学定位,依照目标适当调整话题切入点。  《云雀的心愿》一课,依据课后练习题5的提示,第二课时一般是以“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中心话题展开,借助文本内容训练学生如何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但在课前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已搜集了相
期刊
如何让课堂中的阅读脱离“肤浅”,走向深刻和睿智?适时地“追问”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 追问于无以对答时:敏锐“语”的直觉  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若在此时,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或是因学生无从解答而就此打住,会失去进一步思考的机会。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提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细节,从而帮助他们“入情入境”。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语言表面的意思,更能
期刊
求新,收获读书的思想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以往我对这一课的处理是直接抓中心句,再让学生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苏格拉底的弟子错失良机,一味地寻找老师要求的那一个“最大的”麦穗。怎样改变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呢?我决定在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苏格拉底学生的这个问题上,作全新的尝试:  师:认真读苏格拉底学生摘麦穗的两个自然段,看看你们对苏格拉底的学生有什么认识?(生读,作批注)  生:我发现弟子们
期刊
怎样提高“小练笔”呢?笔者认为,能否找准“练点”,把握“练机”,便是小练笔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一、 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  1. 于语言精彩处切入“小练笔”。一篇文章的教学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最精妙的语言片段,抓住最扣人心弦的情节,深入解读,扎实练笔。如《荷花》一课,有这样的句子:“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期刊
目前,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种在电网负荷过重时,能够预防大面积停电,会自动断电的智能装置,一场让电力网络变“聪明”的革命悄然来临。    科学家在美国华盛顿州正进行着一场备受西方各大媒体和电力公司关注的试验:超过2000户家庭的家用电器上,装有一些能够探测到电网频率降低的装置。电压降低时,家电上的装置能够自动断电,并在危险过去之后让家电自动恢复工作。换句话说,当电力供应不足时,装置能够让家电自我调整。
一、 教给方法,自能评改  根据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结合学生习作时间的长短,评改要求应有所不同。学生刚学习作,批阅应重视其习作兴趣及习惯的养成,培养自改能力应偏重于词句。随年级升高,批阅的重点要转移到学生的写作态度、意识上来,并引导其进行全篇修改。  1. 明确学生习作批改常规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应该在不同的年级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建构。对于习作刚起步的中年级,不妨从易到难依次提出以下五条
期刊
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体情习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 初识批注——循序渐进,培养能力  所谓批注,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即时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等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  运用批注式阅读,要考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