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两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动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关联发展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通过间接和直接的途径进行关联。本文在分析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联的理论后,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数据进行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一、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综述
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第一次就产业结构问题作出推断,克拉克于1940年进一步提出: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劳动人口比重,还是从国民收入比率来看,均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推移之势。库兹涅茨(1966)在考察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经济结构变动所导致的一些结果时,间接的指出产业结构变动对城市化的影响是由于产业的不同属性所引起的;钱纳里(1975)在考察工业化进程中发展的"标准型式"时,对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城市化发展的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相互关联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许多国内学者也针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于春晖等(2003)通过逻辑推理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依托,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城市化健康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喻萧萧(2007)等在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现状后,通过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回归分析指出二、三产业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黄晓军(2008 )等对东北地区近十年来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之间关系进行了回归,建立了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变支撑模型和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相应模型,定量分析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一)三大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
1、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母亲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化的历史始终是由农业发展推动的,国内外经验表明,城市化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的增加、农业的商品化、农业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经营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意味着它为非农产业提供农业剩余的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城市的诞生,农业剩余的存在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已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实践表明,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大力发展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工业化要求生产走向集中,工业集聚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第二,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小城市迅速发展为大城市。第三,工业化带来交通革命,新的交通设施使各种资源整合为一个以城市为依托的范围很宽的社会经济大系统。综上可见,工业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天然的承担了城市化核心动力的使命,通过直接和间接等多种方式为城市化输送着“血液”。
3、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随着工业化的实现,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且具有巨大潜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刺激城市化的发展,服务业亦比制造业更为重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服务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城市服务业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产业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服务活动专业化的特性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其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旺盛时期。特别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城市化的“接力棒”也因此传到第三产业上,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
(二)城市化对三大产业的作用
1、城市化发展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
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口在产业间的转移和产值比值在产业间的调整。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化结构使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就业和产值结构的二元化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传统农业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大的。特别的,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比较低下,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拥挤在农业和土地上。解决和突破这一发展的瓶颈的根本出路应该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城市化的道路,通过城市化的发展逐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改变生产的增长方式,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一产业的结构,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城市化推动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
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产业发展转移的依托,又推动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能为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城市的发展能产生集聚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工业化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内容,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但同时城市化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3、城市化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就业。据统计,由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的能力将伴随着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就将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相关的数据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下降势头,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不断上升的势头;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速度要快于第二产业。根据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倒 U 型的变动,即先上升,而后停滞于 30 %左右的水平,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比重将呈现下降趋势,与此相应,第三产业将呈上升趋势,我国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进步,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三、政策建议
通过本章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因果关系,这里主要是忽视了外力的作用,如政策、制度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等原因。因此不仅要重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也要重视外力作用,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更好的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以此作为促进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二者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要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要根据各自城市特点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
(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流动,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在现行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下,身份歧视在城乡居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中设置了一道人为的障碍,抑制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城市各个社会群体的融合,阻碍了城市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对人的生存和就业越来越重要。因而各级政府要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满足科学种田需要,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同时,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向城镇转移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和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政府应深化改革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霍里斯·钱纳里等.发展的形式,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32.
[2]西蒙·库兹涅茨著,戴睿,易诚译.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于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J].上海则经大学学报,2003.
[4]喻萧萧.促进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J].北方经济,2007(4).
[5]李培祥.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调控模式及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7).
[6]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 城市规划,2004(4).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一、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综述
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第一次就产业结构问题作出推断,克拉克于1940年进一步提出: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劳动人口比重,还是从国民收入比率来看,均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推移之势。库兹涅茨(1966)在考察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经济结构变动所导致的一些结果时,间接的指出产业结构变动对城市化的影响是由于产业的不同属性所引起的;钱纳里(1975)在考察工业化进程中发展的"标准型式"时,对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城市化发展的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相互关联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许多国内学者也针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于春晖等(2003)通过逻辑推理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依托,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城市化健康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喻萧萧(2007)等在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现状后,通过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回归分析指出二、三产业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黄晓军(2008 )等对东北地区近十年来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之间关系进行了回归,建立了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变支撑模型和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相应模型,定量分析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一)三大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
1、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母亲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化的历史始终是由农业发展推动的,国内外经验表明,城市化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的增加、农业的商品化、农业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经营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意味着它为非农产业提供农业剩余的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城市的诞生,农业剩余的存在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已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实践表明,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大力发展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工业化要求生产走向集中,工业集聚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第二,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小城市迅速发展为大城市。第三,工业化带来交通革命,新的交通设施使各种资源整合为一个以城市为依托的范围很宽的社会经济大系统。综上可见,工业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天然的承担了城市化核心动力的使命,通过直接和间接等多种方式为城市化输送着“血液”。
3、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随着工业化的实现,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且具有巨大潜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刺激城市化的发展,服务业亦比制造业更为重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服务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城市服务业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产业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服务活动专业化的特性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其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旺盛时期。特别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城市化的“接力棒”也因此传到第三产业上,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
(二)城市化对三大产业的作用
1、城市化发展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
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口在产业间的转移和产值比值在产业间的调整。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化结构使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就业和产值结构的二元化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传统农业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大的。特别的,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比较低下,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拥挤在农业和土地上。解决和突破这一发展的瓶颈的根本出路应该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城市化的道路,通过城市化的发展逐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改变生产的增长方式,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一产业的结构,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城市化推动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
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产业发展转移的依托,又推动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能为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城市的发展能产生集聚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工业化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内容,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但同时城市化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3、城市化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就业。据统计,由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的能力将伴随着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就将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相关的数据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下降势头,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不断上升的势头;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速度要快于第二产业。根据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倒 U 型的变动,即先上升,而后停滞于 30 %左右的水平,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比重将呈现下降趋势,与此相应,第三产业将呈上升趋势,我国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进步,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三、政策建议
通过本章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因果关系,这里主要是忽视了外力的作用,如政策、制度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等原因。因此不仅要重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也要重视外力作用,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更好的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以此作为促进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二者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要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要根据各自城市特点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
(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流动,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在现行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下,身份歧视在城乡居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中设置了一道人为的障碍,抑制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城市各个社会群体的融合,阻碍了城市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对人的生存和就业越来越重要。因而各级政府要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满足科学种田需要,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同时,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向城镇转移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和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政府应深化改革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霍里斯·钱纳里等.发展的形式,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32.
[2]西蒙·库兹涅茨著,戴睿,易诚译.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于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J].上海则经大学学报,2003.
[4]喻萧萧.促进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J].北方经济,2007(4).
[5]李培祥.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调控模式及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7).
[6]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 城市规划,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