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整合社会就是在尊重各民族、各阶层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的基础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信仰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中国历代社会的信仰是和它的相应的社会境况相辅相成的。伴随着近代中国危机而来的是社会信仰的危机。“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一场由政治、经济层面拓展到思想文化层面的信仰革命,它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实质上是提出了新的思维原则、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新的信仰,意味着从从信仰观的高度上改造我们的国民性。当中华民族陷入全面信仰危机的历史时刻,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既是一种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批判基础上新的信仰的选择。从信仰的角度,共产主义是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关系呈现最科学形态的社会。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被历史证明并将持续证明的科学选择。
信仰是一种相对区别于人类主体精神意识状态知、情、意三大域的独立的状态是一种心理机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创立者。他们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崇高的信仰,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而且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
转型期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挑战
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挑战即通常所说的信仰危机。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挑战,既要从社会转型的现实出发又要具体分析我们的工作失误。对于这种信仰危机首先应进行清醒的认识。
第一,从转型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悬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人们对信仰已久的社会主义不能不进行反思。尽管党和国家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理论来统一国人的思想,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调整国人的心态。但是,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情况,“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等理念还仅仅只是一张蓝图,个人收入分配中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二,长期封建社会信仰的历史延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抑制作用也是信仰危机产生的一个因素。十月革命虽然使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作用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信仰在中国民众的思想深处仍根深蒂固。
第三,市场经济的物质性和功利性冲击了马克思主义,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市场成为社会的主导,一切从利益出发,一切向钱看,崇高的奋斗目标被金钱欲望和强烈的感官刺激所取代,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物质化和功利化。
第四,部分党员干部信仰危机加剧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随着利益驱动机制的引入,党员干部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言论与行动两张皮的现象,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往日的信任。
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国内和国际形势来看,加强各民族对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改变、体制的转型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思想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大增强,只有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才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从国际形势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实施的“西化”和“分化”战略图谋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从未停止过。因此,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抵制国内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第二,从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状况来看,加强意识形态整合,树立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我国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既是多宗教地区,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重要门户,更是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渗透和分化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引导。
最后,从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来看,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社会整合功能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通过给人们提供一整套“世界观”来帮助人们正确的认知世界,使社会成员达成共识,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取向,并外化为实践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控制社会整合的目标。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政府对社会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最终巩固马克思主义。
第一,党员干部的信仰问题是以大众化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问题。
解决部分党员的信仰危机问题,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为关键的问题。建立对权力有效制约的制度和体制,建立这样一种制度环境:做共产党的官员无利可图、无便宜可占,只意味着肩负更大的责任、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奉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领导全民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整合社会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满足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才会获得牢固的社会基础。
第三,道德认同和价值共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是道德价值的重塑,在推行的过程中绝不能以政治权力去塑造道德价值而是将道德的塑造工作交给社会。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的塑造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
第四,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倾向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不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我们的实践是否与我们的理论相统一。
总之,信仰的重建之路曲折而漫长,伴随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阵痛,马克思主义面临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但是只要延续马克思主义重建的方式循序渐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使全社会都公平的分享到现代化带来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关系极尽完善的时代就必定会来临,马克思主义作为全民信仰的理想最终会成为现实,必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社会整合。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信仰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中国历代社会的信仰是和它的相应的社会境况相辅相成的。伴随着近代中国危机而来的是社会信仰的危机。“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一场由政治、经济层面拓展到思想文化层面的信仰革命,它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实质上是提出了新的思维原则、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新的信仰,意味着从从信仰观的高度上改造我们的国民性。当中华民族陷入全面信仰危机的历史时刻,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既是一种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批判基础上新的信仰的选择。从信仰的角度,共产主义是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关系呈现最科学形态的社会。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被历史证明并将持续证明的科学选择。
信仰是一种相对区别于人类主体精神意识状态知、情、意三大域的独立的状态是一种心理机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创立者。他们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崇高的信仰,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而且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
转型期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挑战
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挑战即通常所说的信仰危机。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挑战,既要从社会转型的现实出发又要具体分析我们的工作失误。对于这种信仰危机首先应进行清醒的认识。
第一,从转型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悬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人们对信仰已久的社会主义不能不进行反思。尽管党和国家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理论来统一国人的思想,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调整国人的心态。但是,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情况,“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等理念还仅仅只是一张蓝图,个人收入分配中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二,长期封建社会信仰的历史延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抑制作用也是信仰危机产生的一个因素。十月革命虽然使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作用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信仰在中国民众的思想深处仍根深蒂固。
第三,市场经济的物质性和功利性冲击了马克思主义,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市场成为社会的主导,一切从利益出发,一切向钱看,崇高的奋斗目标被金钱欲望和强烈的感官刺激所取代,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物质化和功利化。
第四,部分党员干部信仰危机加剧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随着利益驱动机制的引入,党员干部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言论与行动两张皮的现象,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往日的信任。
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国内和国际形势来看,加强各民族对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改变、体制的转型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思想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大增强,只有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才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从国际形势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实施的“西化”和“分化”战略图谋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从未停止过。因此,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抵制国内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第二,从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状况来看,加强意识形态整合,树立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我国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既是多宗教地区,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重要门户,更是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渗透和分化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引导。
最后,从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来看,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社会整合功能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通过给人们提供一整套“世界观”来帮助人们正确的认知世界,使社会成员达成共识,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取向,并外化为实践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控制社会整合的目标。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政府对社会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最终巩固马克思主义。
第一,党员干部的信仰问题是以大众化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问题。
解决部分党员的信仰危机问题,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为关键的问题。建立对权力有效制约的制度和体制,建立这样一种制度环境:做共产党的官员无利可图、无便宜可占,只意味着肩负更大的责任、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奉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领导全民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整合社会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满足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才会获得牢固的社会基础。
第三,道德认同和价值共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是道德价值的重塑,在推行的过程中绝不能以政治权力去塑造道德价值而是将道德的塑造工作交给社会。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的塑造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
第四,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倾向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不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我们的实践是否与我们的理论相统一。
总之,信仰的重建之路曲折而漫长,伴随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阵痛,马克思主义面临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但是只要延续马克思主义重建的方式循序渐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使全社会都公平的分享到现代化带来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关系极尽完善的时代就必定会来临,马克思主义作为全民信仰的理想最终会成为现实,必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社会整合。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