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养护管理与农村公路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关系,一条新修好的农村公路,在一定程度上,养护管理水平的高低好坏直接决定了农村公路使用寿命的长短,没有良好的养护管理就没有良好的农村公路,有了良好的养护管理能会造就良好的农村公路。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應对措施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是指按照公路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保持公路及附属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而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修、灾害性预防和修复,以及为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大中修等作业。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对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与乡镇、村庄及旅游点的连接作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做好了,路网就能完善畅通,人民群众出行就能便利,交通工作就能更好发挥“三个服务”的作用,由此可见养护管理对农村公路的重要性。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养护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1.1.1管养水平亟待提高
现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采用的模式为传统的模式,多年以来一直沿用,缺少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一方面村社管理农村公路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性有限;另一方面农业人口素质有限,缺少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水平不高,对公路的管理力度也不同,这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1.2缺乏农村公路养管长效机制
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清晰,各级政府互相推诿,养护责任不明确,谁都不愿主动承担养护责任。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无法建立,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养管体系未真正健全,缺乏农村公路养管长效手段。管理长效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缺少制度的保障,多数乡镇没有设定固定的管养机构和专业的养护人员,缺少对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缺乏相应的施工设备,对养护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无法承担好农村公路管养任务,养护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2养护管理方式方法的问题
1.2.1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近年来,各地由于重复设置机构,扩充人员,特别是由于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加之大锅饭的体制,使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因此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农村公路项目分散,很多地段处于山区欠发达地区,多数养护管理人员不愿前往,这些路段长期不受重视,处于无养护状态,道路的使用情况不尽人意。
1.2.2公路养护、执法监管部门作用发挥不显著
由于农村公路基数大,而养护人数有限,每个养护工人平均分摊的道路面积数目偏大,很多时候养护人员无暇全面顾及所有的农村道路,经常性的放弃对偏远山区农村公路的养护保养,造成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道路处于一种无人管养状态。而道路的不规范使用,“三无”车辆较多,货车超载现象严重,而交通执法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执法力度不够,对“三无”车辆,超载车辆执法查扣不及时,执法不严,造成了农村公路的提前破坏。
1.3养护管理资金问题
由于主要以贷款修路为主,导致农村公路建养的成本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资金的缺乏使很多还待整修的道路陷于瘫痪状态,特别是乡村公路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交通局面的好转,成为发展农村交通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公路建设的投入,忽视养护管理的投入,使得县乡道公路养护经费不能足额到位,县乡道公路养护管理不能到位。
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消费指数不断上升,修建和养护农村公路所需砂石、水泥、钢材和运输机械以及人工工资等费用也不断上涨,致使农村公路建养成本不断增大,不少村镇为修建和养护公路,背上了多年都难以还清的重债。
2.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和机制
2.1.1健全养护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
在农村公路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各级政府在本身职权范围内应该明确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强化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在明确养护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可以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应实行公路养护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积极性,争取做到乡镇党政领导负总责,责任到人,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主任)具体负责。
2.1.2提高管养水平,满足养护需求
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群众养护、长年养护与季节养护、流动养护与义务分段养护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制度,使养护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经常化;一线养护管理人员具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实际经验,掌握公路养护的专业知识,熟悉和熟练掌握各种公路养护专业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能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开展工作,解决路面出现的各类毛病;农村公路养护在从工程招投标开始,到养护工程的结束整个流程规范化进行操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可以实行“分段挂牌、责任到人、工效挂钩、定期检查、奖惩兑现”的管理办法,实现养护管理制度化。例如,对于全年完成养路任务的道班进行奖励,对个人按要求完成养路护路工作,除发放平常正常的工资外,还可额外给予奖金补助,并将这些奖惩办法形成相关规章制度加以执行。
2.1.3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首先应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对各乡镇考核的范围,各镇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养护管理考核机制。其次应该建立养护经费拨付激励机制,将拨付的资金与农村公路养护路况直接挂钩,确保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对于农村公路的养护经费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最后完善检查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村公路的抽查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进行总结推广。通过多种机制的健全和发展,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能真正建立。 2.2创新养护管理的方式方法
紧紧围绕省交通厅“建设大路网、打造五型路”的战略目标,开展以“培路肩、清边沟、设安保、植绿化”为重点的农村公路“标准示范路”建设工作。实现管有标准、看有示范、学有榜样,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制的目标。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在工作中,要以路面和桥涵养护为重点,突出公路平整、洁净亮点;以修整路肩和边坡为重点,突出公路整齐、顺畅亮点;以疏通边沟、过村镇路段整治为重点,突出惠民便民亮点;以路树种植、路草修剪为重点,突出公路绿美景观亮点;以完善附属设施为重点,突出公路服务保障亮点;以安保工程建设为重点,突出公路行车安全亮点。
2.2.1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养护管理模式
目前采用的养护模式有乡镇成立固定的专门养护队,负责乡村道的日常养护和大中修;有乡镇政府按行政区域将乡村道公路的路面保洁、巡查、行道树维护等日常管养工作分段包给沿线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将乡村公路养护工作承包给村里的农户;有村委会组织,一年对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公路集中进行二、三次季节性、不定期的突击养护这三种模式。
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不搞“一刀切”,要区别发达县市和欠发达县市、平原地区和山区、低等级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差异,走专业管理和乡村基础管理相结合、专业养护和乡村养护相结合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公路站、交调站、村级组织等基层单位的作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宜当地情况的管理方式。
2.2.2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养护市场化
a.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改组现有的公路养护道班,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参与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推向市场。
b.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改变原有养护在较为封闭的行业内部进行的方式,以提高养护生产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将养护生产逐步推向社会,适应市场化要求
c.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管养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监督、行业管理、主体负责、承包人实干”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保证体系。鼓励通过竞争方式,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中的小型养护工程捆绑承包给专业化养护队伍,实行合同管理、按工程量清单计量支付;鼓励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捆绑招标,公开择优选定具备资质条件的公路养护中心或公司。
d.推行招标养护、委托养护、合同养护、承包养护等模式,建立健全养护市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养护施工单位;日常小修保养由行政村落实农民养护工具体负责养护。
2.2.3组建农村公路专业养护队伍
农村公路养护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养护工队伍,明确责任,确保有路必养。农民是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将农民放到农村公路建、养、管的主体地位,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应做好交通协管员、养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及协调管理工作,实行民路民建、民养、民管、民享,有助于充分發挥他们的积极性,也有益于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3解决资金问题
由于农村公路量大面广,养护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目前尚不可能,应不断拓宽多种资金筹措渠道: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问题,还应该加大养护资金的融资渠道,建立由财政投入、养路费和其他资金共同组成的多渠道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健全养护资金的保障体系。
3.结语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强养护和管理显得愈来愈迫切重要。当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正处在传统的体制即将淘汰,新的机制亟待优化完善的特殊时期。我们要理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关系,坚决克服”重建设轻养管”的思想,做好边建边养边管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使其保持长期良好的技术状态,让农村公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振.浅谈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交通标准化.2005(7)
[2]侯继贵.浅谈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J].科技信息.2009,(24)
[3]邹文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问题探讨[J].科学之友.2006,(08)
【关键词】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應对措施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是指按照公路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保持公路及附属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而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修、灾害性预防和修复,以及为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大中修等作业。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对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与乡镇、村庄及旅游点的连接作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做好了,路网就能完善畅通,人民群众出行就能便利,交通工作就能更好发挥“三个服务”的作用,由此可见养护管理对农村公路的重要性。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养护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1.1.1管养水平亟待提高
现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采用的模式为传统的模式,多年以来一直沿用,缺少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一方面村社管理农村公路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性有限;另一方面农业人口素质有限,缺少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水平不高,对公路的管理力度也不同,这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1.2缺乏农村公路养管长效机制
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清晰,各级政府互相推诿,养护责任不明确,谁都不愿主动承担养护责任。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无法建立,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养管体系未真正健全,缺乏农村公路养管长效手段。管理长效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缺少制度的保障,多数乡镇没有设定固定的管养机构和专业的养护人员,缺少对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缺乏相应的施工设备,对养护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无法承担好农村公路管养任务,养护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2养护管理方式方法的问题
1.2.1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近年来,各地由于重复设置机构,扩充人员,特别是由于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加之大锅饭的体制,使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因此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农村公路项目分散,很多地段处于山区欠发达地区,多数养护管理人员不愿前往,这些路段长期不受重视,处于无养护状态,道路的使用情况不尽人意。
1.2.2公路养护、执法监管部门作用发挥不显著
由于农村公路基数大,而养护人数有限,每个养护工人平均分摊的道路面积数目偏大,很多时候养护人员无暇全面顾及所有的农村道路,经常性的放弃对偏远山区农村公路的养护保养,造成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道路处于一种无人管养状态。而道路的不规范使用,“三无”车辆较多,货车超载现象严重,而交通执法部门作为监管主体,执法力度不够,对“三无”车辆,超载车辆执法查扣不及时,执法不严,造成了农村公路的提前破坏。
1.3养护管理资金问题
由于主要以贷款修路为主,导致农村公路建养的成本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资金的缺乏使很多还待整修的道路陷于瘫痪状态,特别是乡村公路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交通局面的好转,成为发展农村交通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公路建设的投入,忽视养护管理的投入,使得县乡道公路养护经费不能足额到位,县乡道公路养护管理不能到位。
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消费指数不断上升,修建和养护农村公路所需砂石、水泥、钢材和运输机械以及人工工资等费用也不断上涨,致使农村公路建养成本不断增大,不少村镇为修建和养护公路,背上了多年都难以还清的重债。
2.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和机制
2.1.1健全养护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
在农村公路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各级政府在本身职权范围内应该明确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强化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在明确养护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可以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应实行公路养护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积极性,争取做到乡镇党政领导负总责,责任到人,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主任)具体负责。
2.1.2提高管养水平,满足养护需求
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群众养护、长年养护与季节养护、流动养护与义务分段养护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制度,使养护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经常化;一线养护管理人员具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实际经验,掌握公路养护的专业知识,熟悉和熟练掌握各种公路养护专业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能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开展工作,解决路面出现的各类毛病;农村公路养护在从工程招投标开始,到养护工程的结束整个流程规范化进行操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可以实行“分段挂牌、责任到人、工效挂钩、定期检查、奖惩兑现”的管理办法,实现养护管理制度化。例如,对于全年完成养路任务的道班进行奖励,对个人按要求完成养路护路工作,除发放平常正常的工资外,还可额外给予奖金补助,并将这些奖惩办法形成相关规章制度加以执行。
2.1.3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首先应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对各乡镇考核的范围,各镇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养护管理考核机制。其次应该建立养护经费拨付激励机制,将拨付的资金与农村公路养护路况直接挂钩,确保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对于农村公路的养护经费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最后完善检查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村公路的抽查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进行总结推广。通过多种机制的健全和发展,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能真正建立。 2.2创新养护管理的方式方法
紧紧围绕省交通厅“建设大路网、打造五型路”的战略目标,开展以“培路肩、清边沟、设安保、植绿化”为重点的农村公路“标准示范路”建设工作。实现管有标准、看有示范、学有榜样,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制的目标。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在工作中,要以路面和桥涵养护为重点,突出公路平整、洁净亮点;以修整路肩和边坡为重点,突出公路整齐、顺畅亮点;以疏通边沟、过村镇路段整治为重点,突出惠民便民亮点;以路树种植、路草修剪为重点,突出公路绿美景观亮点;以完善附属设施为重点,突出公路服务保障亮点;以安保工程建设为重点,突出公路行车安全亮点。
2.2.1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养护管理模式
目前采用的养护模式有乡镇成立固定的专门养护队,负责乡村道的日常养护和大中修;有乡镇政府按行政区域将乡村道公路的路面保洁、巡查、行道树维护等日常管养工作分段包给沿线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将乡村公路养护工作承包给村里的农户;有村委会组织,一年对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公路集中进行二、三次季节性、不定期的突击养护这三种模式。
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不搞“一刀切”,要区别发达县市和欠发达县市、平原地区和山区、低等级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差异,走专业管理和乡村基础管理相结合、专业养护和乡村养护相结合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公路站、交调站、村级组织等基层单位的作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宜当地情况的管理方式。
2.2.2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养护市场化
a.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改组现有的公路养护道班,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参与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推向市场。
b.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改变原有养护在较为封闭的行业内部进行的方式,以提高养护生产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将养护生产逐步推向社会,适应市场化要求
c.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养护”的管养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监督、行业管理、主体负责、承包人实干”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保证体系。鼓励通过竞争方式,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中的小型养护工程捆绑承包给专业化养护队伍,实行合同管理、按工程量清单计量支付;鼓励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捆绑招标,公开择优选定具备资质条件的公路养护中心或公司。
d.推行招标养护、委托养护、合同养护、承包养护等模式,建立健全养护市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养护施工单位;日常小修保养由行政村落实农民养护工具体负责养护。
2.2.3组建农村公路专业养护队伍
农村公路养护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养护工队伍,明确责任,确保有路必养。农民是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将农民放到农村公路建、养、管的主体地位,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应做好交通协管员、养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及协调管理工作,实行民路民建、民养、民管、民享,有助于充分發挥他们的积极性,也有益于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3解决资金问题
由于农村公路量大面广,养护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目前尚不可能,应不断拓宽多种资金筹措渠道: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问题,还应该加大养护资金的融资渠道,建立由财政投入、养路费和其他资金共同组成的多渠道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健全养护资金的保障体系。
3.结语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强养护和管理显得愈来愈迫切重要。当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正处在传统的体制即将淘汰,新的机制亟待优化完善的特殊时期。我们要理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关系,坚决克服”重建设轻养管”的思想,做好边建边养边管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使其保持长期良好的技术状态,让农村公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振.浅谈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交通标准化.2005(7)
[2]侯继贵.浅谈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J].科技信息.2009,(24)
[3]邹文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问题探讨[J].科学之友.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