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快到了,你是不是计划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可是孩子2年换了5个班,学无所长,这样的兴趣班上得有用吗?不上吧,别的孩子都在上,那么长的假期,孩子待在家里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懒散?看来这兴趣班上与不上都让家长为难。
兴趣班里无兴趣
庞海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中年得女,视若珍宝。女儿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现在,7岁的她,每周末都奔波在学琴的路上。有一次,女儿偷偷对妈妈说:“我还不如一条小狗!”
同样是望子成龙,电影《向日葵》中孙海英扮演的父亲也寄予儿子厚望,希望儿子能圆自己当画家的梦。相比之下,他的做法比庞海更严厉:别的孩子放学后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他却把儿子锁在家里画画。有几次儿子都以拉肚子为由,逃出去玩,后果可想而之,换来的是一顿暴打。儿子想了许多方法逃离家庭,但都没成功,最后把目光转移到自残上,在一次准备用菜刀砍掉自己手指未果后,儿子举起了点燃的爆竹……
渴望孩子能按自己设计的路获得成功是许多父母的心愿,但如果这种心愿背离了孩子的意愿,那本身就是对一个生命的不尊重。仔细想想作为父母,你所从事的事业是你真正喜欢的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事一份自己本不喜欢的工作是不是会经常给你的生活平添烦恼呢?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自己内心的要求,当然不会快乐,你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求孩子跟你一样呢?
应该说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体现自身的价值,是人一生都要为之努力的理想。但这条理想之路并不平坦,中间可能会走许多弯路。孩子还很小,玩性很大,也许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按照事先拟好的计划一步步付诸行动,却更加贴近自己内心。教育心理专家孙瑞雪认为“儿童依据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创造一个自我,这一历程需要18~21年,所以,早先的时候,儿童只有自我的意识,如果家长不让儿童完成这一历程,而是让儿童去做对外在世界感兴趣的事情,那是占用了儿童的生命空间,就可能错失了一个真正生命的存在,就是人们说的没有自我。”
兴趣班授课内容并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是一种普通现象,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难免出现逆反心理。如果兴趣班是孩子自己选的,情况会有所不同。
上兴趣班的真正目的
雯雯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兴趣班。开始是上妈妈替她选的钢琴课,没上几节,雯雯就烦了,一到上课的时间就赖着不去。没办法,妈妈又给她报了个绘画班,这次雯雯还不错,坚持了半年。可是半年过后,雯雯又喜欢上了泥塑……就这样3年里,雯雯换了6个班,依然没有特长。雯雯妈为了这件事特别焦虑,别的孩子都学有所长,可怎么自己的孩子上兴趣班就跟“狗熊掰玉米”似的,掰一个丢一个,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孩子长大后一定会责怪自己这个不负责任的妈吧。
上兴趣班就得学有所成吗?家长往往更看重看得到的孩子的成果与进步,却忽视了上兴趣班的真正目的。如果一个家长不是用功利之心去对待兴趣班,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希望孩子增加一些乐趣,长一些见识,那么去上兴趣班本身就会达到这样的目的。混沌理论认为,在合适的年龄给予孩子足够的信息刺激,如果孩子具有某类天分,当孩子成长到某个年龄段时,这样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所以,只要孩子有某种兴趣,家长就应给予鼓励、欣赏。当孩子兴趣转移的时候,说明这种刺激已经完成,家长最好跟随孩子再去体验新的兴趣。不管孩子是否是天才,足够的信息在恰当的年龄最终会让孩子受益。没有条件的家庭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免费资源帮孩子补上这样的课,比如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一些艺术展览或是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感受不同的风物人情等。
一定要上兴趣班吗?
东东的妈妈是一个兴趣班的温和派,东东已经8岁了,还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已经负担挺重了,再上兴趣班,多累呀。孩子就是孩子,应该有童年。”
就学习本身而言,无所谓内容量多还是量少。高明的教育者,即使纵容孩子游玩嬉戏,也会成为一种学习,平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可能化为各种思维启蒙和潜能开发。甚至可以说,人生本就处在一种时刻学习的状态。而在不正确的教育下,培训内容就算从10个简化到1个,估计最后也只能成为不堪重负的压力,逼出苦不堪言的逆反情绪。
兴趣班里无兴趣
庞海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中年得女,视若珍宝。女儿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现在,7岁的她,每周末都奔波在学琴的路上。有一次,女儿偷偷对妈妈说:“我还不如一条小狗!”
同样是望子成龙,电影《向日葵》中孙海英扮演的父亲也寄予儿子厚望,希望儿子能圆自己当画家的梦。相比之下,他的做法比庞海更严厉:别的孩子放学后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他却把儿子锁在家里画画。有几次儿子都以拉肚子为由,逃出去玩,后果可想而之,换来的是一顿暴打。儿子想了许多方法逃离家庭,但都没成功,最后把目光转移到自残上,在一次准备用菜刀砍掉自己手指未果后,儿子举起了点燃的爆竹……
渴望孩子能按自己设计的路获得成功是许多父母的心愿,但如果这种心愿背离了孩子的意愿,那本身就是对一个生命的不尊重。仔细想想作为父母,你所从事的事业是你真正喜欢的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事一份自己本不喜欢的工作是不是会经常给你的生活平添烦恼呢?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自己内心的要求,当然不会快乐,你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求孩子跟你一样呢?
应该说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体现自身的价值,是人一生都要为之努力的理想。但这条理想之路并不平坦,中间可能会走许多弯路。孩子还很小,玩性很大,也许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按照事先拟好的计划一步步付诸行动,却更加贴近自己内心。教育心理专家孙瑞雪认为“儿童依据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创造一个自我,这一历程需要18~21年,所以,早先的时候,儿童只有自我的意识,如果家长不让儿童完成这一历程,而是让儿童去做对外在世界感兴趣的事情,那是占用了儿童的生命空间,就可能错失了一个真正生命的存在,就是人们说的没有自我。”
兴趣班授课内容并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是一种普通现象,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难免出现逆反心理。如果兴趣班是孩子自己选的,情况会有所不同。
上兴趣班的真正目的
雯雯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兴趣班。开始是上妈妈替她选的钢琴课,没上几节,雯雯就烦了,一到上课的时间就赖着不去。没办法,妈妈又给她报了个绘画班,这次雯雯还不错,坚持了半年。可是半年过后,雯雯又喜欢上了泥塑……就这样3年里,雯雯换了6个班,依然没有特长。雯雯妈为了这件事特别焦虑,别的孩子都学有所长,可怎么自己的孩子上兴趣班就跟“狗熊掰玉米”似的,掰一个丢一个,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孩子长大后一定会责怪自己这个不负责任的妈吧。
上兴趣班就得学有所成吗?家长往往更看重看得到的孩子的成果与进步,却忽视了上兴趣班的真正目的。如果一个家长不是用功利之心去对待兴趣班,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希望孩子增加一些乐趣,长一些见识,那么去上兴趣班本身就会达到这样的目的。混沌理论认为,在合适的年龄给予孩子足够的信息刺激,如果孩子具有某类天分,当孩子成长到某个年龄段时,这样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所以,只要孩子有某种兴趣,家长就应给予鼓励、欣赏。当孩子兴趣转移的时候,说明这种刺激已经完成,家长最好跟随孩子再去体验新的兴趣。不管孩子是否是天才,足够的信息在恰当的年龄最终会让孩子受益。没有条件的家庭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免费资源帮孩子补上这样的课,比如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一些艺术展览或是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感受不同的风物人情等。
一定要上兴趣班吗?
东东的妈妈是一个兴趣班的温和派,东东已经8岁了,还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已经负担挺重了,再上兴趣班,多累呀。孩子就是孩子,应该有童年。”
就学习本身而言,无所谓内容量多还是量少。高明的教育者,即使纵容孩子游玩嬉戏,也会成为一种学习,平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可能化为各种思维启蒙和潜能开发。甚至可以说,人生本就处在一种时刻学习的状态。而在不正确的教育下,培训内容就算从10个简化到1个,估计最后也只能成为不堪重负的压力,逼出苦不堪言的逆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