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生周训练计划的制订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训练计划的制订是对体育生在规定时间内训练过程及效果的预期理论设计。在制订周训练计划时,既要把握整体尺度,确定好长期训练计划,又要关注具体方法的改进和创新。针对中学高考体育集训队一般人数多、涉及的体育项目多的特点,在制订周训练计划时,就不能用同一个计划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还要通过对学生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不断探索研究,寻求规律,把握原则,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个体训练计划”。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更要做到落实到位,随时调控,对训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总结,并适时地指导学生调整训练计划,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充分了解与掌握制订周训练计划的基础依据,增强针对性
  1.在制订计划的初期,对运动员进行初始状态诊断必不可少。在将要进行新一轮训练之前,通过观察、问询与测试等手段,收集每一位体育生的基础信息数据,如学生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各项身体素质、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数据,我们才能在制订训练计划时有据可依,切合学生实际,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训练者要根据基础数据的不同,区别对待,制订出不同的训练计划,尽量避免“吃不饱”或“吃不消”现象的发生。
  2.制订计划时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周期、个体,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内容和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针对不同专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例如,对于排球专项体育生,计划的主要内容、任务应放在起重要作用的速度力量,身体协调性、灵敏性素质的提高上。可在每周二、周四早晨训练时安排一些负荷强度高、量大的跳深、负重半蹲起等练习,在下午安排一些强度较小的排球技战术练习。而对于田径中长跑运动员,则主要训练任务是提高耐力素质,增强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可在周二、周三安排3—5km的限时越野跑等。其次,应针对人体周期、训练周期、比赛周期等,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负荷量度。例如,在身体素质加强周,内容安排应以身体基本素质训练为主,负荷的量度要大,具体内容可根据专项技术要求确定,如短跑专项可在周二与周三安排200m×8的间歇跑,中间休息1分钟。结束时适当安排一些恢复性练习。而在周五身体处于疲乏状态时,则应安排一些负荷量度较小的改进技术动作的练习,提高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的练习,以达到训练的最优化。
  二、尽早选择专项,确定训练目标
  根据训练对象自身素质、爱好确定运动专项是制订训练目标、训练内容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农村中学,由于受到体育师资力量的制约,一名体育教师要辅导二三十名体育生,且这些体育生有不同的运动专项,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我省体育高考生除了考核专项技术外,还有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考核。所以,在体育训练时就应该根据考试项目,尽早确定训练目标,穿插安排训练内容。如果没有确定各自的专项技术,就没法根据向群训练理论安排训练内容,制订出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就显得比较盲目,没有侧重点。所以,在进行平时的常规训练时,就要根据不同专项素质的要求,选好专项,制订出不同的训练计划。
  三、把握系统性,突出具体性
  在制订周训练计划时,必须根据人体生理变化的周期、训练周期与比赛周期的关系,把握大周期训练计划系统性、框架性、稳定性的特点,小周期训练计划具体性、多变性的特点,处理好小周期与大周期的关系。大周期是目标、方向,是训练的纲领,统领小周期训练计划的制订。小周期训练计划必须服务于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突显出实施过程内容的具体性。例如在周训练计划中应穿插安排一到两次的力量性训练和恢复性训练。
  四、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检查与评定并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一项计划制订得是否科学、合理,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得以验证。在周训练计划的落实过程中,通过与体育生的交流,结合体育教师对他们的外部表现,如训练时的表情、面色、身体协调性、技术动作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判别,从而准确地指导他们掌握自己的疲劳程度和恢复状况,进而确定适宜的运动负荷。我们要善于抓住具体的训练过程,使其落实到位。
  通过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收集各种反馈信息,结合对训练任务目标的检查与考核,让训练生知道,哪些地方的训练做得还不够,哪些地方已经超出了其身心可以承受的范围,哪些地方做得恰到好处,需要继续保持,从而更好地确定其在一个小周期训练计划中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采取的方法手段,以确定适合其自身的运动负荷量度。指导体育生对自己制订的训练计划进行调整、纠偏,使训练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学体育集训队辅导教师,要制订出具有实效的周训练计划,必须考虑到训练计划设计的依据、周期内容的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加强监测,及时调整,使制订出的训练计划接近实际,达到预期目的。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数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围绕一个数学题目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这是针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探究型的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数学题目做出初步研究,渐而对数学产生热情和兴趣,同时可以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探究”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1.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  在教育这块领域中,建构主义包
美术史是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理论课程,其宗旨是指导学生艺术创作实践、提高美术审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文章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两方面讨论
一、生本教学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
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就必须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探索出有效的读写结合方法,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读写训练系统。很多学生认为写作难,写作时“无米下锅”或不知如何处理材料,这就需要从课文下工夫,寻找读写结合的联结点。  一、“读写结合”在课文中的五个联结点  1.拟题的联结  一个好的题目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亮点。课文中名篇的题目就是范例。学生在写作时,经常着眼点很大,写得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并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育即生活。”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思想品德课教学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特别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生活化教
滨海新区宜居生态型城区建设需要低碳生活的助推.这不仅因为低碳生活是当下生活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也因为低碳生活与宜居生态建设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滨海新区宜居生
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设立监事会行使监督职能,但在实践中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并未能得到良好发挥,同时,公司董事会设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亦是普遍现象,二者在职能上有重复交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个永恒的话题。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学习习惯不好、自学性较差、自信心不强的部分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接受能力不及同龄人,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学习方法不如其他同学,而一时沦为学困生。教育的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师帮生、生助生”的方法,使学困生得到逐步的转化。  一、剖析原因,更新观念,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困生  教师要走近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历史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打出了“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口号,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总让人觉得气氛沉闷,缺乏吸引力。那么,该如何改变课堂的沉闷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活跃历史课堂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新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