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耶路撒冷》的乡愁书写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a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描写了一群出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介于青年与中年之间的故乡出走者,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能力,但却始终怀着无法开解的乡愁,这乡愁的意义超越了“70后”的生活经验,是中国社会转型之后新成长起来的“70后”、“80后”甚至“90后”们普遍面临的困惑。
  关键词:《耶路撒冷》 “70后” 乡愁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以初平阳卖房留学及其为《京华晚报》写的专栏为两条主要线索,围绕“景天赐”一章展开所有冠以人物名字的章节,前后对称,彼此之间又各有联系,构成一个层层连缀的放射式蛛网结构;主人公们的际遇也以故乡为一个原点:出于对不光彩往事的规避心理、对未来梦想与人生的摸索追寻,这群“70后”选择出走,逃离了故乡;如愿在北京这个大城市的代表安顿下来以后,他们处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呼吸困难,于是开始怀念故乡、追忆往事,渴望得到心灵的救赎;当故乡的回忆开始遭到毁坏和改造时,他们又被集中到故乡这个原点,可惜此故乡非彼故乡,以初平阳为代表的一批人,其精神困惑与伤痛并未完全得到解决,去往遥远的“耶路撒冷”可视作寻找新的心灵故乡。从故乡到异乡再到故乡的“离去-归来”模式中,“70后”们的当代乡愁愈发突出,无处安放的乡愁最终成为城市中的游子们共同的精神伤痛。
  一.到世界去——追寻与逃离
  《耶路撒冷》中的“70后”们在长大后都离开了花街,在外面广阔的世界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到世界去’已然成为年轻人生活的常态”[1],这十分贴切地反映了当下青年的现实情况:一方面,故乡在某种程度上隔绝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充满无限可能,而故乡的进化速度相对缓慢,新成长起来的一代“70后”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领略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北京不宜人居,但它宽阔、丰富、包容,可以放得下你所有的怪念头”[2],为了拓宽自身生命的可能性,他们选择“走出去”、走出花街,例如杨杰,他最终到北京当起了水晶生意的老板;再如初平阳,他大学毕业后回到淮海教书,却因为忍受不了枯燥琐碎的生活,考研去了北京。
  另一方面,故乡的“滞后”,以及儿时犯下的错误,使长大成人的游子们产生了规避心理,最亲密、最纯净的“故乡”同时又是“原罪”的起点,在《耶路撒冷》中即表现为各位主人公对景天赐的讳莫如深:景天赐是秦福小的弟弟,小时候在运河里游泳时被闪电击中而精神失常,在受到一次刺激后自残致死。景天赐的死主人公们都负有责任:是易长安鼓动天赐在闪电袭击的运河上继续比赛游泳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杨杰明知不该,还是送了已经精神失常的天赐一把手术刀;秦福小眼睁睁看着弟弟自残,错过了抢救时机;初平阳是目睹天赐自杀而逃走的胆小鬼、秦福小的“帮凶”。儿时的单纯已经演变为最不可饶恕的恶,嫉妒、懦弱、虚荣……原本微弱的恶意促使了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死亡,他们不得不逃离“犯罪现场”,在繁华的城市文明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以求忘却,这时对于故乡的逃离已经成为了对自身的“恶”的逃离、对“善”的追寻。
  因为追寻理想、逃避故乡所代表的“原罪”而逃离故乡,这是《耶路撒冷》中的“70后”主人公们经历的第一个阶段,相较现代城市中的游子们出走的现实原因,作者放大了一个“原罪”的因素,凸显了现实出走者们对于故乡的落后与束缚的恐惧,加上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共同导致了从故乡出走的行为。远离了生养自己的双亲与故乡,现代游子们心中的负罪感与追忆、思念交织在一起,这也是乡愁无法开释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向故乡的靠拢以至回归
  成功“逃出”故乡、初到城市的兴奋和喜悦慢慢消失后,年轻人们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像理想中那么完美。空气的污染、物质的严苛、人际的疏离等等,多少都打击了年轻人们的热情。
  尽管存在着心理落差,但《耶路撒冷》中的“70后”主人公们大多都仍抱持着理想主义,与冷漠的现实交战:初平阳辞掉了枯燥的工作,毅然两次跨考北大;易长安从当乡村教师到办假证都随遇而安,在被警察追逐时仍要住最好的酒店、与陌生女人做爱,无时不贯彻他的生活美学;杨杰变成了一个不事应酬的商人,修身养性祈求内心的平静;秦福小只因男朋友吕冬对于“私奔”的爽约,在外漂泊了十几年,未婚单身却领养了一个孩子,只因为他长得像自己死去的弟弟。他们的理想主义代表了被现实挤压的年轻人们美化生存的愿望,有这样一群并不随波追流的年轻人,在尽可能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阵地。
  在强大的社会洪流中坚守原则是异常困难的,年轻人们进行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仍是在《到世界去》这个专栏中,作者写道:“我们在北京的天桥上打着被污染的喷嚏,然后集体怀念运河上无以数计的负氧离子……但是怀念完了就完了,我们继续呆在星星稀少的北京。”[3]他们的乡愁是理想主义式的,在严酷冷漠的现实中,故乡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质朴、真率、包容性的存在,故乡有最亲密的亲友和故人,有最难以忘怀的回忆和往事……虽然怀念故乡,但是受到现有的地位、成就、家庭关系等种种限制而无法回归。但如果现实对人的挤压达到了一定程度,不仅会产生向故乡靠拢的情感依恋,甚至会出现回归故乡的行为。作品中的例子是初平阳的前女友舒袖,她不顾父母的反对随初平阳北上,在清苦与寂寞中支持着恋人,最终却还是不堪现实的压力回到故乡,与他人结婚生子。《耶路撒冷》中其他主人公们的回归则与景天赐息息相关,得知初平阳家的大和堂要卖掉,秦福小终于决定返乡,打算为天送买下这所天赐曾经最喜欢的“一推开窗户就会看到运河”的房子;易长安在逃亡路上仍决定回乡,是因为要为“兄弟·花街斜教堂修缮基金”捐款签字。花街是他们的原点,天赐是他们的“原罪”,还是出于无法舍弃的乡愁与旧情,他们向故乡靠拢,甚至彻底回归。
  尽管《耶路撒冷》中的人物纷纷先后回归故乡,但这只是一个小说中的偶然事件,现实中许多从故乡出走的“70后”、“80后”、“90后”仍然留在城市,但他们的乡愁和初平阳等人的乡愁一样,都包含了了现代社会现实对人的挤压,在这个过程中,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市游子们体会到了理想与乡愁的双重失落,对自身的价值与定位也产生了摇摆和困惑。   三.再次逃离——故乡的边界与外延
  在回归魂牵梦萦的故乡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一是此故乡非彼故乡,故乡的异化导致“游子”们回归后,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落差,变成了有家难回、故乡难归的状态;二是此时非彼时,自身的进化超越了故乡的包容范围,自身与故乡格格不入。这两种问题是相伴出现的,都让新归故乡的年轻人们感到无“家”可归、无“乡”可归。《耶路撒冷》中有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专栏故事《夜归》:主人公在城市成家立业之后,久违地带妻儿回家过年,面包车却在大雪中抛锚了,年迈的父亲从村里赶着牛车回来救援,拉动着后面的面包车回家,构成了一副奇异的景象。在这个故事中,故乡的变化让归家者产生了陌生感,但是这种变化还是止步于较低水平,土路让车抛锚,故乡承载不了已经完全蜕变、面目全非的归家者,摆出拒绝的姿态。虽然血肉联系还在,重重波折之后还是回了家,但是这里已经不是最终归宿,回到城市是必然的,甚至他们要走得更远,就像初平阳要去往耶路撒冷一样。
  城市本非精神的原乡,故乡也今非昔比,那么出走者们该何去何从呢?《耶路撒冷》中的初平阳新寻了一个理想乡——“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不只是初平阳要去留学的地方,自从小时候听到目不识丁的秦奶奶对着圣经念出“耶路撒冷”奇妙的发音,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就深埋在心底。“耶路撒冷”对初平阳来说,是心灵上一直向往的第二故乡,它承载了初平阳儿时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承载了遭受“文革”摧残的妓女秦环(秦奶奶)的自赎与慰藉,耶路撒冷作为宗教圣地所具有的神秘性与包容性,以及它所承载的难忘回忆,使其成为了初平阳心灵的自赎之所。
  徐则臣谈到《耶路撒冷》中的乡愁时曾说:“乡愁更像是一个前现代的概念,现代、后现代了好像不讲乡愁了。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度来说,大家还是要谈乡愁,还是要谈一种归宿,还要谈精神安妥。”[4]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文明的扩张,不同于父辈出走者们普遍的深厚的乡愁情结,越是年轻的故乡出走者,其乡愁就越是隐性化和泛化,而“70后”处在夹缝中,既怀着浓浓的乡愁,又充满了对未来可能性的开掘欲望,他们的乡愁即使回到了故乡仍未得到开解,自身价值和精神安定上的问题尚待解决,这促使他们继续追寻新的心灵故乡。这时,乡愁促使人追寻的对象已经不只是生养自己的地方了,而是更广阔的天地,“故乡”这个词也由此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和意义,成为一个模糊的能指,乡愁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变为对最后精神之所的追求。
  《耶路撒冷》呈现了一批抱持理想与情怀的年轻人,他们在繁华而冷漠的大城市中,保留着一种似乎不合时宜的乡愁情怀,保留着关于故乡的回忆与良知。抛弃故乡带来的负罪感,以及在城市文明中理想碰壁的失落,是当代乡愁存在的主要原因,在“离乡-归乡-再离乡”的摇摆与反复背后,“70后”出走者们对自身的价值有一个终极追问,物质安妥并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追求精神安妥才能暂时缓解他们的价值焦虑,这是当代的思乡病,是物质挤压下精神流浪者们对现实的反抗与逃离、坚持与追寻,在这点上,不只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代的理想主义者”的“70后”们如此,在现代文明高速运转的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同样也是如此。尽管回归与否都会有伤痛与困惑存在,但对生命广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一直都存在,泛化的乡愁情结促使着人们寻找最终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徐则臣.《耶路撒冷》[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3,见第28-29页、30页、148页。
  [2]《徐则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耶路撒冷》,见中华网,http://culture.china.com/reading/literature/11170682/201510
  12/20543565_1.html。
  [3]梁鸿.《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花街的“耶路撒冷”》.见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4-04
  -30/75696.html。
  [4]李燕君:《隐喻的故乡与泛化的乡愁——评徐则臣的<耶路撒冷>》[J].名作欣赏.2015(35)。
  (作者介绍:吴在晶,湖北大学2013级汉语言文学国家基地班学生)
其他文献
电解生产过程中监控机自动生成槽电阻曲线及加料状态加料线,通过分析电解槽在不同情况下的槽电阻变化规律,结合加料状态线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电解槽运行情况,实现正确判断电解
内容摘要:曾国藩位高权重,但他始终重视家庭的农事生产,视其为“觇人家兴衰气象”的标志,认为勤俭是家庭兴旺的根本,官宦之家富贵逸乐的寄生式生活则是“天下最不平之事”。时至今日,曾国藩的勤俭居家,自食其力的家庭生产消费思想仍有教育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 生产消费 家训  曾国藩出身于农家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后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受到清朝廷的重用,位高权重,炙手可热。但他终其一生,未尝忘记卑微的出身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斯的长篇小说《宠儿》、主要人物塞丝的成长环境及她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来分析塞丝弒婴非偶然性的原因。   关键词:《宠儿》 塞丝 母爱 弒婴   《宠儿》以碎片和倒叙回忆的方式来展开情节。小说中的主人翁黑奴塞丝因无法忍受“学校老师”(奴隶主的代表人物)惨无人道的折磨,不顾有孕在身从肯塔基州的奴隶农庄逃亡到该处,投奔婆婆贝比萨格斯,并在那度过了甜蜜
现代混凝土结构中,泵送混凝土被大量使用.泵送混凝土使得施工输送混凝土能力大、速度快、效率高、缩短工、降低费用,同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本文结合泵送混凝土的材料及配合
内容摘要:教育的本质就是激活人求真向善的本性。在净化学生灵魂,弘扬社会正气方面,语文老师和语文学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时,应“善”解文本,多彰显善,认可善,发现善。   关健词:文学作品 解读 “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就是激活人求真向善的本性。在净化学生灵魂,弘扬社会正气方面
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系统结构及应用情况,说明其在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经济运行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它将加强电网一、二次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内容摘要:言意之辨是对言意关系的思考。从古到今,中西方都对言意的关系有不同的思考。言意之辨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言足以志”;一种是“言不尽意”。不论是“言足以志”还是“言不尽意”都在试图说明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深入且准确地理解言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艺术及其艺术效果。  关键词:言意之辨 言以足志 言不尽意 艺术效果  一  在对言意关系的思考过程中,有观点强调语言是可以表
连铸中间包钢水温度测量是控制铸机拉速,提高铸坯质量和产量的重要的监测指标.本文针对安钢铸机生产线的中间包钢水温度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大量研究与改进,实现了中间包钢水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教学双边活动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巧妙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巧妙设问;捕捉信息,拓展疑问;因势利导,适时反问;巧借矛盾,深入浅问;由易到难,层层递问;设置情境,趣味设问。从而真正做到问得有法,学得有趣。   关键词:提问技法
【摘 要】本文就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与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高师 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适应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需要,在课程结构与设置方面,提出了强化实用技能课程,增设前沿学科,辐射社会文化课堂等设想。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观念;人才培养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高等师范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