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信息网络也不例外。他在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快捷、方便的生活的同时,也由于其开放性和隐蔽性,给大学生的思维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种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大胆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正确应用网络环境,为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径是当前所需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指引,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由于网络具有便捷性、大众性、开放性。所以,完美的做到上述意见是一件难事。
1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利与弊
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跨文化性。快捷性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天地,提供了新机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从而拓宽眼界。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和老师在网上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又给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这些对于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甄别优劣信息,抵制不良信息,是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除了上述各方面以外,一些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扭曲的道德观念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从而患上心理疾病。
2 网络思维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措施
2.1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熟悉网络操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迫在眉睫的事。
2.2 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宣传引领学生展示当代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统摄地位。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渗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引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2.3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一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无法产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学了没用。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用丰富有趣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这门课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4 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
信息传播大师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定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娴熟的网络操作技术加上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是成为一个网络时代的优秀教师的前提,这会使得政治教育活动易于进行。
2.5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大格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单单是学校式家庭的教育,是多元化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才会使得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完善。
2.6 健全网络管理制度
一个稳定的网络环境,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是有利的。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多,服务需求上升,故障种类增多,网络管理难度加大,所以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校园网络工作环境。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肩负的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大学生培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社政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余启泉.面对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与回应[J],鄂州大学学报.2002(2).
[5]刁鸿安.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6]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2007(5).
[7]陈丽君.基于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我国“双师型”教师系统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0).
[8]焦娅敏.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途径探析[J].上海电力学院报,2004.20(1):85.
作者简介
李浩(1988-),男,现供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指引,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由于网络具有便捷性、大众性、开放性。所以,完美的做到上述意见是一件难事。
1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利与弊
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跨文化性。快捷性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天地,提供了新机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从而拓宽眼界。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和老师在网上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又给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这些对于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甄别优劣信息,抵制不良信息,是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除了上述各方面以外,一些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扭曲的道德观念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从而患上心理疾病。
2 网络思维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措施
2.1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熟悉网络操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迫在眉睫的事。
2.2 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宣传引领学生展示当代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统摄地位。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渗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引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2.3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一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无法产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学了没用。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用丰富有趣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这门课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4 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
信息传播大师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定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娴熟的网络操作技术加上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是成为一个网络时代的优秀教师的前提,这会使得政治教育活动易于进行。
2.5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大格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单单是学校式家庭的教育,是多元化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才会使得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完善。
2.6 健全网络管理制度
一个稳定的网络环境,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是有利的。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多,服务需求上升,故障种类增多,网络管理难度加大,所以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校园网络工作环境。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肩负的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大学生培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社政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余启泉.面对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与回应[J],鄂州大学学报.2002(2).
[5]刁鸿安.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6]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2007(5).
[7]陈丽君.基于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我国“双师型”教师系统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0).
[8]焦娅敏.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途径探析[J].上海电力学院报,2004.20(1):85.
作者简介
李浩(1988-),男,现供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