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为数学学习中几乎都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于小学低年级中年级数学教学。这几年也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不会计算或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学习数学影响非常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特别到三、四年级时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计算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抓。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否强都会直接影响以后学习数学能力。因为数学学习中几乎都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学生因为计算能力不强,做应用题时,能列算式可不会计算。可见计算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计算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低年级循序渐进不断地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甚至随时把数字写错。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想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很困难的。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三、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用两位数乘》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四、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强与否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要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不断的训练。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增强。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于小学低年级中年级数学教学。这几年也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不会计算或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学习数学影响非常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特别到三、四年级时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计算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抓。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否强都会直接影响以后学习数学能力。因为数学学习中几乎都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学生因为计算能力不强,做应用题时,能列算式可不会计算。可见计算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计算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低年级循序渐进不断地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甚至随时把数字写错。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想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很困难的。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三、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用两位数乘》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四、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强与否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要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不断的训练。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