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416784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需要。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注意的问题例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及提出的依据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又被称为评论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它是指人在信息面前善于运用相关知识以及相应的策略,对其进行批判性审视,做出自己评价的一种思维能力。其主要特点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独立性,不盲从于传统观点而是有理有据地得出相对完整的结论。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更多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很好的途径。在以能力立意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更强调考查学生认识、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综合能力,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往往也规定“只要严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这既是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也是要求。那种单纯依靠记忆,中规中矩的思维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近年流行的“开放性试题”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有的知识和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的判断,而不是盲从。据此,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活力与张力,增加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新的依据和空间,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手段,更加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和民主化,更多地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体现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对学生思维的宽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些都要求我们改变那种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指向。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忽略这种差异,那么我们所培养的人就是千篇一律的,而且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盲从于现成的结论,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二、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全盘否定现有的结论,而是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质疑、判断和完善,重新对结论进行审核,吸收积极因素,否定消极因素。批判性思维过程,是对现有观点进行“扬弃”的过程。
  1.选准问题
  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载体是以问题为中心,这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比如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等问题已经做出了科学的结论,学生对这些问题各抒己见是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问题,只能是那些尚没有定论或结论不全面的问题。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决定了学生思维需要时间和空间。它毕竟不是接受或记忆现成的东西,而是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分析和判断,需要相应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时间的给予取决于问题的深度与思维空间的大小。
  3.给出相关信息
  问题提出后,必须给出该问题的相关补充信息,让学生结合课本信息进行分析,才有可能作出较为全面的结论。忽略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指向就会出现混乱或单一,最终的结论仍然是现有结论。教师选择信息要特别注意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围绕可能得出的结论进行信息补充,信息的给定实质上就是给学生思维进行指向。
  4.学生思考方式的多样性
  我们所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但并非指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的深度和学生思维水平确定组织学生思考的方式。除学生个体独立的思考外,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讨论,还可以是全班同学的共同探究,让其他同学从发言者那里得到启发并进行判断——这本身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方式的多样化,可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同时,后两种方式也更容易提高学生结论的正确性,也更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增加课堂的活力与有效性。
  5.筛选、分析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是根据已有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学生思维层次和方式存在差异,所以思考结果往往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后环节应是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归纳,抛弃错误结论,完善其合理成分,使学生对问题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分析和归纳的依据一是信息,必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持之有据;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离开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思维就会偏向,就会把一些看似正确而实则错误的观点教给学生。
  
  三、例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的教学为例。在根据教材讲述了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相关内容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如何看待宋明理学?同时给出以下几段材料:
  材料一 又问“人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二 “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四朱熹最重要、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该书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婚礼、丧礼以及祖先祭祀,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说明理学家试图在行为领域,而不仅仅是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强调这套符合儒学传统的生活秩序,试图抵制佛道二教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封建道德从宋代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
  材料五 2006年5月,中华网发表的《儒学与欧洲启蒙和现代社会的企业文化》中说道:“……在日本的现代企业中,则是将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和独立人格,辩证地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强调为公理、正义、国家、民族、集体献身的精神,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用之于他们的企业管理中,使他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我要求学生每四人为一组,结合所给材料和课本知识,合作探究讨论对“宋明理学”的看法。经十分钟左右的讨论,各组派代表发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宋明理学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有落后性和反动性。
  ②宋明理学严重扼杀人性。
  ③宋明理学强调人的气节,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④在现代社会有积极影响。
  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⑥强调务实的精神。
  ⑦是封建社会晚期的统治思想,导致封建社会漫长,阻碍社会的进步。
  ⑧宋明理学是对孔子思想的有效继承。
  ……
  针对这些观点,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思维成果,认为他们大部分是符合事实而且是很有道理的,体现了批判思维的火花。但是,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个别观点仅仅表述了问题的表象,二是表述的语言不够准确,三是新旧知识没有很好联系,出现了个别错误的判断。然后,我做了如下的分析和总结:“对于理学的评价,我们的教材只给了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结论: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于這个影响究竟如何,教材没有具体说。刚才,同学们讨论了理学对过去和现在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展示了思维的活跃和批判的精神,难能可贵。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刚才我们都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讨论。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扬长避短,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才是我们讨论和评价它的价值所在。”
  通过上述给材料、讨论和点评等环节,学生思维得到了拓展,明确了自己成功和失误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敢于大胆质疑教材观点,以自己的思考成果加以完善。整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主体,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主要在“导”的方面适时加以点拨和指导。由于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批判性思维更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能更好地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是一种有独立见解、敢于质疑、不盲从守旧的人,批判性思维正是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