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生、后进生、希望生、待优生……”没错,你所看到的这一系列名字其实都是传统意义上所谓“差生”的衍生之词,现今它有一个更准确的名字,叫“后20%”学生。从差生、后进生再到待优生,这绝不仅仅是名字的更替,更蕴含着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到一線教师对“后20%”学生教育态度的转变,以及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恶之弃之,抑或爱之护之,这已经不是一道师德的选择题,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坚守教育良心的应然之举。抛开成绩的枷锁,斧正狭隘的偏见,赋予智慧的教管,这才是新时期正确对待学校“后20%”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
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从一个最基层的班主任到现在先后任职学校各项管理岗位,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后20%”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学生管理方面避无可避的一个重要议题。教导处每年都会累积一大摞关于学校“后20%”学生的教育档案,每天教师口中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谈起班中那些令人头疼的学生,教导处、德育处也总隔三岔五地有教师带这些学生光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学生?”紧皱的眉头、无奈的神思、挫败的神情,写满了教师的无助与无力。凝心思忖,当我们气急败坏的时候,是否简单、粗暴往往成为我们最直接的处理态度,而你也惯用同样的方式面对每一个教育对象,又是否你在对待“后20%”学生教育问题的时候,肾上腺素总会不自觉地分泌,你始终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甘之如饴,用智慧的教育火花点染了无数个苍凉的心灵。立于旁侧而观之,基于多年基层教育及管理岗位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以为,针对学校“后20%”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应着眼“立德培智”,也盼“私人订制”。
一、着眼“立德”,矫“行差品劣”为“行端品正”
有人曾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然而,“行差品劣”恰恰是学校“后20%”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他们多半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严重缺陷的学生,存在如道德认知模糊、暴力倾向严重、师生情感对立等不良倾向。针对他们呈现的不同品行特征,教师的转化教育工作也应相应地予以针对性施教,对症下方。只要教师用爱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不信教育的春风唤不回那些离失的正能量。
1.道德认知模糊——攻心为上,刚柔相济
道德意识模糊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是非不分的特性,他们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上网吧、玩游戏、比阔气、讲排场,不自觉地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因为享乐、攀比主义占了上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行为表现极其恶劣,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育者攻心为上,刚柔相济。
偷窃钱财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小偷小摸的行为一旦得手,很快就会有后来反复作案的情况发生。李某,曾是我校一名已毕业的当地男生,家境相对宽裕,父母因工作忙碌对孩子疏于教育管理,在孩子用钱方面从不吝啬,便慢慢助长了他花钱如水的坏习惯。父亲常年出船,母亲辅其卖虾,有时因三更半夜卖货回来太累太困,回到家里把钱袋一放,便倒头睡去。这孩子竟趁着母亲休息之时趁机作案,从5元的小数额拿起,慢慢发展到几百元,因钱额基数大,母亲一直没有发觉。这孩子出手阔绰,请同学吃零食、买玩具、上网吧,然后再用钱封口,竟好久未被发觉。事情终究东窗事发,父母不能置信,同学一一摊牌,事实面前他不容狡辩,教师做了一番严厉的调查,痛陈小偷小摸的危害,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下马威。在全班同学一片默然之际,教师放低语调,转而向李某讲述与父母交谈的境况,告知他们是如何的痛彻心扉,同时不时回忆讲述李某日常的优良表现,即便是当下的错误,也有乐于与同学分享的可取之处,错误的因缘皆因第一次的侥幸酿成,因此只要痛下决心,用正确的方式与同学相处,一定可以重获信任。一番狂风暴雨,再一轮和风细雨,李某早已偃旗息鼓,梨花带雨般地认错连连了。追其今后表现,再也没有类似情况发生。
学校类似这样的案例还屡有发生,情节有轻有重,但终归是孩子因道德认识模糊导致的恶劣行为,一旦发现必须扼杀,但若一味上纲上线,用强硬的手段严惩,极有可能撕裂孩子的自尊,适得其反。如上例所示,打一棒揉三揉,攻心为上,刚柔相济,方为良策。当然,更多的时候,如果在其他孩子并未知的情况下,我们要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为第一要义,务必为其三缄其口,才能被其信任,从而有效唤醒孩子扭曲的心灵。
2.暴力倾向严重——当头棒喝,软硬兼施
行差生因其在群体中的不受关注,往往通过暴力的行为来博取关注,并以此为乐,却不知如此恶性循环,引致其他同学更多的疏离,有的高段学生甚至“以大欺小”,将“魔爪”伸向低年级同学,进行钱物的直接侵犯和人身伤害。对于此类校园毒瘤,应一个也不能少地进行拔除,给予当头棒喝,软硬兼施。
学校五年级有几位男生,身强体壮,却专门拉帮结伙对小同学进行“敲诈勒索”。别人向他借一元钱,他竟索要回五元钱,或者干脆就在路上拦住小同学搜其口袋里的钱物,不服从的就施行暴力,受害的学生开始一直敢怒不敢言。事情最终被受害学生家长反映到学校,面对如此劣迹,学校领导给予这两位男生一记当头棒喝,警醒他们这样做是违法行为,如若再犯,后果将不堪设想。孩子们明显被吓到了,他们最初只是以为好玩,学着电视“古惑仔”的范儿玩上一票,却不知后果如此严重。这一来二回,着实把他们威慑住,早已偃旗息鼓了。鉴于他们的优良态度,学校后续的处理并没有进行大会通报批评,并与受害学生家长协商,尽可能地遏制消息的流通。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换来了孩子们的真诚承诺:悬崖勒马,痛改前非。
“后20%”学生的暴力倾向在各个班级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年龄大、个子高、长得壮的学生尤甚,常常无来由地在班级里对同学进行暴力攻击行为。教师要力行“盯、观、跟”策略,并以软硬兼施的原则对其教化,同时创设机会让其有融入集体、帮助同学的机会和表现,教师则借机大肆表扬,想必久而久之,他们也不好意思对同学施暴了。总之,我们的教育既要让孩子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让他们通过行为意识的改变,慢慢收敛暴力,和同学和睦相处。
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从一个最基层的班主任到现在先后任职学校各项管理岗位,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后20%”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学生管理方面避无可避的一个重要议题。教导处每年都会累积一大摞关于学校“后20%”学生的教育档案,每天教师口中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谈起班中那些令人头疼的学生,教导处、德育处也总隔三岔五地有教师带这些学生光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学生?”紧皱的眉头、无奈的神思、挫败的神情,写满了教师的无助与无力。凝心思忖,当我们气急败坏的时候,是否简单、粗暴往往成为我们最直接的处理态度,而你也惯用同样的方式面对每一个教育对象,又是否你在对待“后20%”学生教育问题的时候,肾上腺素总会不自觉地分泌,你始终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甘之如饴,用智慧的教育火花点染了无数个苍凉的心灵。立于旁侧而观之,基于多年基层教育及管理岗位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以为,针对学校“后20%”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应着眼“立德培智”,也盼“私人订制”。
一、着眼“立德”,矫“行差品劣”为“行端品正”
有人曾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然而,“行差品劣”恰恰是学校“后20%”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他们多半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严重缺陷的学生,存在如道德认知模糊、暴力倾向严重、师生情感对立等不良倾向。针对他们呈现的不同品行特征,教师的转化教育工作也应相应地予以针对性施教,对症下方。只要教师用爱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不信教育的春风唤不回那些离失的正能量。
1.道德认知模糊——攻心为上,刚柔相济
道德意识模糊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是非不分的特性,他们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上网吧、玩游戏、比阔气、讲排场,不自觉地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因为享乐、攀比主义占了上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行为表现极其恶劣,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育者攻心为上,刚柔相济。
偷窃钱财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小偷小摸的行为一旦得手,很快就会有后来反复作案的情况发生。李某,曾是我校一名已毕业的当地男生,家境相对宽裕,父母因工作忙碌对孩子疏于教育管理,在孩子用钱方面从不吝啬,便慢慢助长了他花钱如水的坏习惯。父亲常年出船,母亲辅其卖虾,有时因三更半夜卖货回来太累太困,回到家里把钱袋一放,便倒头睡去。这孩子竟趁着母亲休息之时趁机作案,从5元的小数额拿起,慢慢发展到几百元,因钱额基数大,母亲一直没有发觉。这孩子出手阔绰,请同学吃零食、买玩具、上网吧,然后再用钱封口,竟好久未被发觉。事情终究东窗事发,父母不能置信,同学一一摊牌,事实面前他不容狡辩,教师做了一番严厉的调查,痛陈小偷小摸的危害,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下马威。在全班同学一片默然之际,教师放低语调,转而向李某讲述与父母交谈的境况,告知他们是如何的痛彻心扉,同时不时回忆讲述李某日常的优良表现,即便是当下的错误,也有乐于与同学分享的可取之处,错误的因缘皆因第一次的侥幸酿成,因此只要痛下决心,用正确的方式与同学相处,一定可以重获信任。一番狂风暴雨,再一轮和风细雨,李某早已偃旗息鼓,梨花带雨般地认错连连了。追其今后表现,再也没有类似情况发生。
学校类似这样的案例还屡有发生,情节有轻有重,但终归是孩子因道德认识模糊导致的恶劣行为,一旦发现必须扼杀,但若一味上纲上线,用强硬的手段严惩,极有可能撕裂孩子的自尊,适得其反。如上例所示,打一棒揉三揉,攻心为上,刚柔相济,方为良策。当然,更多的时候,如果在其他孩子并未知的情况下,我们要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为第一要义,务必为其三缄其口,才能被其信任,从而有效唤醒孩子扭曲的心灵。
2.暴力倾向严重——当头棒喝,软硬兼施
行差生因其在群体中的不受关注,往往通过暴力的行为来博取关注,并以此为乐,却不知如此恶性循环,引致其他同学更多的疏离,有的高段学生甚至“以大欺小”,将“魔爪”伸向低年级同学,进行钱物的直接侵犯和人身伤害。对于此类校园毒瘤,应一个也不能少地进行拔除,给予当头棒喝,软硬兼施。
学校五年级有几位男生,身强体壮,却专门拉帮结伙对小同学进行“敲诈勒索”。别人向他借一元钱,他竟索要回五元钱,或者干脆就在路上拦住小同学搜其口袋里的钱物,不服从的就施行暴力,受害的学生开始一直敢怒不敢言。事情最终被受害学生家长反映到学校,面对如此劣迹,学校领导给予这两位男生一记当头棒喝,警醒他们这样做是违法行为,如若再犯,后果将不堪设想。孩子们明显被吓到了,他们最初只是以为好玩,学着电视“古惑仔”的范儿玩上一票,却不知后果如此严重。这一来二回,着实把他们威慑住,早已偃旗息鼓了。鉴于他们的优良态度,学校后续的处理并没有进行大会通报批评,并与受害学生家长协商,尽可能地遏制消息的流通。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换来了孩子们的真诚承诺:悬崖勒马,痛改前非。
“后20%”学生的暴力倾向在各个班级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年龄大、个子高、长得壮的学生尤甚,常常无来由地在班级里对同学进行暴力攻击行为。教师要力行“盯、观、跟”策略,并以软硬兼施的原则对其教化,同时创设机会让其有融入集体、帮助同学的机会和表现,教师则借机大肆表扬,想必久而久之,他们也不好意思对同学施暴了。总之,我们的教育既要让孩子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让他们通过行为意识的改变,慢慢收敛暴力,和同学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