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同课异构”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barre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在全国语文教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和许多媒体及研究人员的关注。下面以最近学校八年级两位教师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观摩活动为例,先粗略地梳理一下他们的上课内容。
  张老师的主要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情感目标: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后会交流中,张老师说课的主要观点是:阅读教学应体现 “三维”,不仅要重视教学生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初中到底要训练学生哪些能力,要有点科学性;教学设计应把课文上的东西,变为学生要学的东西;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学,应适当、适时地给学生以指导,没有教师指导的课,不是好课。
  曾老师的教学流程是:首先,PPT 导入,介绍青海湖,观赏青海湖图片,引起学习兴趣。然后,师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让学生自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朗读课文,给文中生词注音、解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最后重点品读,合作探究领悟:1.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揣摩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的特点,找出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会上交流讨论时,有教师问到曾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曾老师回答:一是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二是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毫无疑问,这是两节颇为独到的展示课,各有特色,体现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显示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力,给人启发良多。对于同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却是完全不同的。于是让人反思: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法就不同,不同的班,能力要求也不一样,教学的目标也不一样,这样教学科学合理吗?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难道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天空广阔,可以任由教师自由翱翔吗?
  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展示迥异的教学个性,以此来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乃至创造性。但是,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教学最后要达成的目标要一致。这样的“同课异构”,才是符合“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规律的。
  讨论中有老师认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处理,结合自身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是个性化教学。但是,一篇课文,有其相对核心的价值内容,个性化教学应当有比较大致统一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不能完全不顾文本本身的情况,而进行所谓的自主建构、自主设计,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设计可以千变万化,但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一致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一致的。因此,不能因为可以个性化教学和“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由,对课文的教学内容任意取舍。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根据什么来确定,简单地说,应根据文本的特殊性、学情、编者的意图、教学的整个知识结构框架来确定。这两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除了所用教材是一样的之外,教学内容也不完全相同,达成的教学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总之,语文教学设计,要讲究科学性,要尊重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师应当进行合情(学情)合理(教理)的教学设计,注重文本教学的最本真的内容。教学设计不可以为求新求异而求新求异,一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都应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目的,而不是另立目标。
其他文献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而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具有一贯性,所以,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尤为重要。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提高衔接意识,积极做好衔接教学。这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过渡,也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完成,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
期刊
文学作品中的拟声摹音艺术,就是运用拟声词或其他手段,来表现人的音容、物的声貌。  古代文人创作,不仅重视诗文的音韵美,而且功于摹声的艺术。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专篇论述“声律”,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飞沈”就是字调的抑扬,“双叠”就是双声叠韵,并指出飞扬的字调和沉抑的字调,要像“辘轳交往”似地交互错杂地使用,以便寻求一种音韵美。刘勰还说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
期刊
1998年,在富顺瓦市区一个偏僻的乡中任教,由于条件艰苦,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因此各科教学质量在全区都很难进入前二分之一名。初二1班在初一学年末统考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列全区后三名,数学排最后名不说,比倒数第二名还少了15分多,班主任一气之下不干了。当时作为学校的基层工会主席,好话说尽,没人愿接这个班。没办法,只好自己披挂上阵,当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其他科任教师都是平行班,自然对比
期刊
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十五载,虽然自己已是桃李满天下,但心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受:语文教学是枯燥的。慢慢地,这种感受像一座大山,压得自己无法呼吸。2009年,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亲眼目睹了杜郎口学习生活,最重要的是把小组教学带回了这所普通的乡镇中学。从此,语文教学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注入了新的活水,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作业质量不断提升。感觉自己真的从枯燥的生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流派异彩纷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教学案”,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等。  这些学校的教学改革基本都是整体推进、持续进行的,很多都曾经是农村薄弱学校,在经过探索之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而且中考作文的分数更是在语文整个试卷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也让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苦下功夫。但学生面对作文却有害怕畏惧的心理,一上作文课就皱起眉头,叹息着“作文难,难作文呀”。所以这就更增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也使作文教学死气沉沉,结果弄得老师累,学生也累,而且效果也不尽如
期刊
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使人类自身获得解放。作为育人手段之一的语文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一目标,光靠习文(学习语文知识),即使能达到,也是事倍功半的;而把习文与明理(懂得课文中所包涵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尚美(发现美、崇尚美、创造美)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
期刊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如能在立意、构思、拟题等方面进行创新,就会受到读者的青睐,令人百看不厌。  一、立意出新  一篇文章是否有新意,主要取决于文章的立意。立意要有时代气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立意创新常用的方法有:  1、避“俗”。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在人们心中,似乎就是十恶不赦的东西。但一位学生在《我的“鼠缘”》一文中却描写了一群老鼠为了
期刊
处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学生能找到素材,写出很好的文章,而有的学生即使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他们还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国大诗人陆游也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现实生活是广阔无限的,其中蕴藏的“美”和天成的“文章”也是无限的,就看你有没有本领去发现,有没有本领去捕捉。要想在作文时能写得出,写
期刊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聋校语文教研永恒的话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就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浅见。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聋人的知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取的,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图画式的特点,可以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