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课异构”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在全国语文教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和许多媒体及研究人员的关注。下面以最近学校八年级两位教师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观摩活动为例,先粗略地梳理一下他们的上课内容。
张老师的主要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情感目标: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后会交流中,张老师说课的主要观点是:阅读教学应体现 “三维”,不仅要重视教学生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初中到底要训练学生哪些能力,要有点科学性;教学设计应把课文上的东西,变为学生要学的东西;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学,应适当、适时地给学生以指导,没有教师指导的课,不是好课。
曾老师的教学流程是:首先,PPT 导入,介绍青海湖,观赏青海湖图片,引起学习兴趣。然后,师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让学生自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朗读课文,给文中生词注音、解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最后重点品读,合作探究领悟:1.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揣摩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的特点,找出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会上交流讨论时,有教师问到曾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曾老师回答:一是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二是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毫无疑问,这是两节颇为独到的展示课,各有特色,体现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显示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力,给人启发良多。对于同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却是完全不同的。于是让人反思: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法就不同,不同的班,能力要求也不一样,教学的目标也不一样,这样教学科学合理吗?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难道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天空广阔,可以任由教师自由翱翔吗?
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展示迥异的教学个性,以此来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乃至创造性。但是,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教学最后要达成的目标要一致。这样的“同课异构”,才是符合“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规律的。
讨论中有老师认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处理,结合自身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是个性化教学。但是,一篇课文,有其相对核心的价值内容,个性化教学应当有比较大致统一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不能完全不顾文本本身的情况,而进行所谓的自主建构、自主设计,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设计可以千变万化,但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一致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一致的。因此,不能因为可以个性化教学和“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由,对课文的教学内容任意取舍。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根据什么来确定,简单地说,应根据文本的特殊性、学情、编者的意图、教学的整个知识结构框架来确定。这两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除了所用教材是一样的之外,教学内容也不完全相同,达成的教学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总之,语文教学设计,要讲究科学性,要尊重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师应当进行合情(学情)合理(教理)的教学设计,注重文本教学的最本真的内容。教学设计不可以为求新求异而求新求异,一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都应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目的,而不是另立目标。
张老师的主要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情感目标: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后会交流中,张老师说课的主要观点是:阅读教学应体现 “三维”,不仅要重视教学生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初中到底要训练学生哪些能力,要有点科学性;教学设计应把课文上的东西,变为学生要学的东西;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学,应适当、适时地给学生以指导,没有教师指导的课,不是好课。
曾老师的教学流程是:首先,PPT 导入,介绍青海湖,观赏青海湖图片,引起学习兴趣。然后,师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让学生自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朗读课文,给文中生词注音、解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最后重点品读,合作探究领悟:1.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揣摩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的特点,找出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会上交流讨论时,有教师问到曾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曾老师回答:一是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二是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毫无疑问,这是两节颇为独到的展示课,各有特色,体现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显示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力,给人启发良多。对于同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却是完全不同的。于是让人反思: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法就不同,不同的班,能力要求也不一样,教学的目标也不一样,这样教学科学合理吗?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难道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天空广阔,可以任由教师自由翱翔吗?
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展示迥异的教学个性,以此来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乃至创造性。但是,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教学最后要达成的目标要一致。这样的“同课异构”,才是符合“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规律的。
讨论中有老师认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处理,结合自身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是个性化教学。但是,一篇课文,有其相对核心的价值内容,个性化教学应当有比较大致统一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不能完全不顾文本本身的情况,而进行所谓的自主建构、自主设计,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设计可以千变万化,但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一致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一致的。因此,不能因为可以个性化教学和“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由,对课文的教学内容任意取舍。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根据什么来确定,简单地说,应根据文本的特殊性、学情、编者的意图、教学的整个知识结构框架来确定。这两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除了所用教材是一样的之外,教学内容也不完全相同,达成的教学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总之,语文教学设计,要讲究科学性,要尊重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师应当进行合情(学情)合理(教理)的教学设计,注重文本教学的最本真的内容。教学设计不可以为求新求异而求新求异,一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都应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目的,而不是另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