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人”与“严子陵”——对《渔父》中文化意象的探究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yg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父的人物形象,通常被解读为道家的隐者。而实际上,渔父的身上带有许多儒家隐士的特质。通过与严子陵等人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渔父和屈原在思想本质上的同一性:一个用激烈的沉渊行动来明确个人志向,一个用坚定的疏离世俗生活来显露个人品行。把渔父的形象理解成为是一个懂得处事哲学的儒家智者,比理解成一位退隐、避世的道家信徒合适得多。
其他文献
摘 要:从作文教学现状看,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普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而应用类文体写作则受到冷落,甚至缺失。改变写作教学功利、狭隘的局面,呼唤说明性小品文等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理性“回归”:立足文本,活用写作资源;明确目标,拟定写作计划;兴趣引路,限定写作时间。  关键词:说明性小品文 写作教学 策略  “说明性小品文”,是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说明对象的介绍解说,给人以知识,且篇幅比较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哲学观点,已成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口号。品德学科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品德课回归生活是指通过课堂学习形式,让学生和现实对质,和人类文明对话,和他人交流,对自己发问,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参与下的道德行为。  一、品德课回归生活的本质特征  品德课回归生活并不是平时教师理解的生活中现实情境再现的境脉性教学,也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环节设计
期刊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效果的优劣,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班主任工作中,通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