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艺术活动之中出现心理压力、心理挫折、心理恐惧都是常见的非正常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幼儿自身的因素,更有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为此,幼儿艺术活动要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要,教师要让幼儿产生学习艺术技法的需要,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调节。
关键词:幼儿艺术活动;非正常心理;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92-1
人的幼儿期是人类最无忧无虑的阶段,他们可以乐此不疲地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然而事实上,我们在艺术活动中看到有些幼儿受到某种挫折而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幼儿甚至有神经症或精神病倾向。这说明在我们长期关注幼儿审美心理不断地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的成因
(一)过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艺术学习失去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
幼儿在学习艺术技能的过程与生活中其他学习过程是一样的,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功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本身存在着一种生物性的本能:艺术性探究内驱力和艺术性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当幼儿艺术性探究内驱力和艺术性自我实现需要按照幼儿自身的规律和发展的时间表成长时,那么它们必然促进幼儿获得人格全面和谐的发展,进入到生存的理想状态。反之,当这种本能受到成人的抑制,那么其内在的动力结构就将遭到破坏,其结果就是,过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艺术学习失去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
(二)过分的心理恐惧导致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恐惧是人情绪状态的一种,它是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而幼儿的害怕、恐惧心理往往不为成人所理解,其恐惧在某种程度上是身处逆境时做出的消极的自我保护心理。当艺术活动陷入非人文、非艺术的异化状态时,即使面对本该最没有压力的艺术活动时,幼儿也会因为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而感到心理恐惧。我们知道,幼儿是好奇的,是喜欢游戏的,让幼儿反复排演节目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与需要,这也意味着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其动作、认知、社会情感的宝贵机会。没有愉悦的体验且缺乏情感交流的艺术学习,对幼儿的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超出幼儿主体发育水平的艺术学习也将严重影响其生理发育与身体健康。当失去了情感建构的艺术教育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幼儿也就失去了对艺术活动的亲近感、认同感,取而代之的有可能是恐惧和紧张,而这对幼儿艺术教育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二、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幼儿艺术活动要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要
首先,成人应有意识地向幼儿提供自我表达、创作的机会。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审美心理是先天预成的,是获得性遗传。而幼儿正是凭借着先天具有的丰富形式感投入到艺术活动中去,并同时促进其审美心理不断发展的。因此,成人应该充分地保护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感,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艺术感受,同时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的、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达这份感受,创造出更美的意境。
(二)教师要满足幼儿对艺术活动接纳的需要
教师在艺术活动中要随时帮助幼儿懂得互相理解、相互接纳,并从中体验到承认、被接纳的快乐。教师要与幼儿展开对话,表面上教师仅是幼儿的平等对话者,但实际上,教师应当对话题涉及的内容有广博深刻的认识,应当对幼儿艺术活动中的思路、困惑、认识有较准确的把握,同时欣赏幼儿的探索,随时予以鼓励。教师还要帮助幼儿逐步掌握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有效技能。
(三)教师要让幼儿产生学习艺术技法的需要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儿童发现客观世界的对称、均衡、节奏、变化、统一等美的样式,并形成一种对这些样式敏锐的感受能力。当他们学会了如何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真正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美的样态必然促使儿童对艺术技巧抱有极大的热情。受内心对事物完美追求的驱动,幼儿一定会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获得这些艺术技巧。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对技能的学习都是依靠自我的力量来完成的,所呈现出的学习状态也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也保证了幼儿艺术创造的顺利实现。
(四)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调节
艺术教学活动的时间实际上应该既有限制又有弹性的。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要注意的是幼儿的心理时间,而不是钟表所显示的时间。教师不应等到幼儿的积极状态开始下滑才转换活动或结束活动,而应在其积极性上扬曲线的末端开始导入新活动或结束活动。这种对时间灵活处理的观念和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幼儿的疲劳和消极情绪的产生,使每次艺术活动都能给幼儿留下美好的印象。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期盼之情。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艺术活动的关系,是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值得幼儿艺术心理、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一起作更多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汪乃铭,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
[2]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3]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观念革新的断想[J].中国音乐教育,1993,(05).
[4]李凌,赵沨主编.世界音乐教育集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1.
[5]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作者简介:
陈勇丽,漯河市实验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艺术活动;非正常心理;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92-1
人的幼儿期是人类最无忧无虑的阶段,他们可以乐此不疲地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然而事实上,我们在艺术活动中看到有些幼儿受到某种挫折而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幼儿甚至有神经症或精神病倾向。这说明在我们长期关注幼儿审美心理不断地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的成因
(一)过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艺术学习失去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
幼儿在学习艺术技能的过程与生活中其他学习过程是一样的,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功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本身存在着一种生物性的本能:艺术性探究内驱力和艺术性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当幼儿艺术性探究内驱力和艺术性自我实现需要按照幼儿自身的规律和发展的时间表成长时,那么它们必然促进幼儿获得人格全面和谐的发展,进入到生存的理想状态。反之,当这种本能受到成人的抑制,那么其内在的动力结构就将遭到破坏,其结果就是,过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艺术学习失去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
(二)过分的心理恐惧导致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恐惧是人情绪状态的一种,它是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而幼儿的害怕、恐惧心理往往不为成人所理解,其恐惧在某种程度上是身处逆境时做出的消极的自我保护心理。当艺术活动陷入非人文、非艺术的异化状态时,即使面对本该最没有压力的艺术活动时,幼儿也会因为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而感到心理恐惧。我们知道,幼儿是好奇的,是喜欢游戏的,让幼儿反复排演节目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与需要,这也意味着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其动作、认知、社会情感的宝贵机会。没有愉悦的体验且缺乏情感交流的艺术学习,对幼儿的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超出幼儿主体发育水平的艺术学习也将严重影响其生理发育与身体健康。当失去了情感建构的艺术教育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幼儿也就失去了对艺术活动的亲近感、认同感,取而代之的有可能是恐惧和紧张,而这对幼儿艺术教育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二、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幼儿艺术活动要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要
首先,成人应有意识地向幼儿提供自我表达、创作的机会。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审美心理是先天预成的,是获得性遗传。而幼儿正是凭借着先天具有的丰富形式感投入到艺术活动中去,并同时促进其审美心理不断发展的。因此,成人应该充分地保护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感,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艺术感受,同时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的、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达这份感受,创造出更美的意境。
(二)教师要满足幼儿对艺术活动接纳的需要
教师在艺术活动中要随时帮助幼儿懂得互相理解、相互接纳,并从中体验到承认、被接纳的快乐。教师要与幼儿展开对话,表面上教师仅是幼儿的平等对话者,但实际上,教师应当对话题涉及的内容有广博深刻的认识,应当对幼儿艺术活动中的思路、困惑、认识有较准确的把握,同时欣赏幼儿的探索,随时予以鼓励。教师还要帮助幼儿逐步掌握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有效技能。
(三)教师要让幼儿产生学习艺术技法的需要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儿童发现客观世界的对称、均衡、节奏、变化、统一等美的样式,并形成一种对这些样式敏锐的感受能力。当他们学会了如何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真正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美的样态必然促使儿童对艺术技巧抱有极大的热情。受内心对事物完美追求的驱动,幼儿一定会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获得这些艺术技巧。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对技能的学习都是依靠自我的力量来完成的,所呈现出的学习状态也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也保证了幼儿艺术创造的顺利实现。
(四)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调节
艺术教学活动的时间实际上应该既有限制又有弹性的。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要注意的是幼儿的心理时间,而不是钟表所显示的时间。教师不应等到幼儿的积极状态开始下滑才转换活动或结束活动,而应在其积极性上扬曲线的末端开始导入新活动或结束活动。这种对时间灵活处理的观念和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幼儿的疲劳和消极情绪的产生,使每次艺术活动都能给幼儿留下美好的印象。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期盼之情。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艺术活动的关系,是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值得幼儿艺术心理、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一起作更多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汪乃铭,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
[2]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3]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观念革新的断想[J].中国音乐教育,1993,(05).
[4]李凌,赵沨主编.世界音乐教育集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1.
[5]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作者简介:
陈勇丽,漯河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