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闻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u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认为,品茶需要一种气势如虹的佳境,更需要一种虚怀若谷的心境。
  曾几何时,闲暇之余,一群茶友散坐斗室,奏一曲梵音,沏上一壶茶,煞有介事对其评头论足。偶有不服者,于囊中深处,掏出一包所谓的好茶,傲然掷入壶中,待茶昧溢出。虽众人唏嘘,唯他陶醉,此景常有之。当然,也常遇好茶,引众人垂涎,回味悠长。也常有,斗茶斗到至酣至醉,不知归处。或一两红颜知己,端坐两旁,各捧一书,细饮慢品,读书中喜怒,品茶中滋味,以此消遣浮躁生活。
  然时过境迁,数年前,从处处茶香的闽南一隅迁职于省府闹市。那时那景,已渐行渐远,茶香远去。所幸,那群茶友身远心不远,不时道声问候,温暖之至,不亚于冬日西子龙井。那段日子的欢愉,已经深深烙在心中,难以拂去!那种感觉,已深人心髓!
  也许是思念的缘故,久思成病,经常于恍惚中,脑海愈来愈强烈、愈来愈清晰地显现出这样一种意象——
  独自于苍茫的高山上抑或青翠的竹林中,抑或某断桥流水处,独坐苍松下,轻倚青石台,以松果为薪,以荷露烹茶……看清泉翻滚、舒展,再看闲云落日、夕阳倦鸟。静观花开花谢,仙雾缭绕,天地之灵气,皆融入水中。此刻,若轻启杯盖,茶香则如游龙飞天,弥漫四野,百兽皆静,百乌皆醉。未汲入口中,香气已沁人心肺,如沐甘霖。待入口中,温润舌齿,或酸或涩或甜或甘……旋即一股清香甘甜深入丹田,通彻全身,回甘无穷,如饮龙泉,妙处难与君说。
  顷刻,一切爱恨情仇、是非真假、红尘名利、声色犬马……皆化为烟霭,随山风去,了无踪迹。空灵天地,山为伴,水为友。唯我举杯邀月,且尽,且尽,一杯又一杯。茶非酒,比酒烈,比酒浓,更醉人。茶过三巡,似醉非醉问,飘飘然,天地皆纳入胸中,收入眼底,悠悠天地,朗朗乾坤,我为尊者……
  醉眼迷离之后,细看杯中,但留一汪青泪……
  再看壶中,不见半叶乌龙或龙井,分明只是一壶清水……
  故,品茶,贵在品心,是一种心境,并不关乎茶的本身。
其他文献
两且说壶  晚清、民国时期,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加强和宜兴紫砂实业家们的大力推动,宜兴紫砂壶迈向了更大的世界舞台。二十世纪80年代后,宜兴紫砂壶开始大量地往港台地区输出,在此期间,港台紫砂壶收藏家为复兴宜兴紫砂艺术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们的推广与传播下,宜兴紫砂壶逐步进入复苏、繁荣阶段。  晚清、民国:借博览会传到欧美  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近代中外经贸往来的增加以及国内商业资本的发展,使宜兴紫砂
期刊
春暖花开,新茶上市。  宋时,也是开春,龙团初制,诗人曾巩歆享,写下《尝新茶》:  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花样新。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玉叶尖尖,犹带春意摇曳,似一夜暖风款送而来,望之而尘劳轻安。诗人起薪火,置碗盏,一杯即饮。脑目清,心气缓,宁明渐显,一时朗朗净净,帝力于我何有哉。始信,草木之英华,果能助启灵智。  新茶新试,新诗乍涌。古人的茶,真香,其香入诗而不散。  豪迈磊
期刊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小山峰绵延不断,但又各有各的自身特点。山多名山也多,名山出名荼。从广义上来讲,高山云雾出好茶,而武夷山则是好山好水出好茶。  在上期的文章中,我们主要为读者具体展示了武夷山地貌的相关问题。在这一期报道中,我们将着重针对茶树的生长条件:水分、土壤、光照、气候等问题进行详解。  问:茶树作为一种陆生植物,它的生长自然离不开水,那么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有何具体要求?武夷山茶树生
期刊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茶叶当然也不是什么仙药;不过,茶叶却是一种有益人体健康的饮料。”这是福建省安溪县湖上乡珍地村苏蕾老人解释为何如此高龄最常用的一句话。  苏蕾老人的“饮茶史”在该村早已家喻户晓。90岁高龄的她现在一天至少要喝3热水壶的茶。早、中、晚都须先喝茶再吃饭。她说“要是一天没有喝茶,饭就吃不香;身体也会觉得很不舒服;饮茶给我带来许多益处。”她为什么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呢?  年轻时,
期刊
农历2012年腊月二十八,壬辰年的最后一场雪没有任何约定,在清晨飘落而下。雪下得很大,两个小时后地面就被雪覆盖。从窗户往外看,已经白茫茫一片。如此美景,遂与马嘉菩老师相约,进山到千竹庵去赏雪、品茗、赏梅。  在户县紫峪村的山谷之中,距离山口公路约8公里的路程,千竹庵座就落于河谷对面山坡东麓的半山间。  到达紫峪村村口,雪一直在下,积雪已厚,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将车停在村民家门口,给房主打了招呼以后,
期刊
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是我的忘年交,每次从北京回福州,我都会到他家中坐一坐,把一年中的收获、感受和他交流与学习。听说他前段时间身体不大好,有点顾虑,到了他家,发现他的精神状态比我想象的要好。沟通当中,我提到了在北京与卫生部首席专家洪昭光老师聊天中谈到的节俭,洪老师说:1996年张老提出了中国茶礼“俭、清、和、静”,并把“俭”放第一位。但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茶叶卖得越贵,经济效益越大,茶叶价格日益上涨,张
期刊
我每一次喝单丛茶时,总会想起外公,虽然这一盏清甘如蜜的茶,与儿时不同,可它的滋味却早在外公立身立行中留下了烙印。  小时候在外婆家,一住2年。外婆的家在广东北部一个叫梅州的地方,那是客家人的原乡。  最深刻的记忆是来自邻界的大埔。单丛茶,香粗味老。细小的杯子,茶色很浓。在小孩子的鼻子里也觉得香。外公外婆阿姨们都喝茶,我常常想单丛茶的古老是否如乡下秀丽的山川一样。心想着哪天可以沿着虬虬蟠蟠的山道上去
期刊
为什么要有品茗馆呢?  首先是因为我们喜欢茶,对如何创作“茶汤作品”有想法、有热忱,需要有片新天地泡茶让大家享用,梦想在这块园地耕耘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茶法(认识各种茶、茶具、水,然后制定冲泡方法及程序)、茶谱(享用茶时加入吃什么茶食、怎样吃的安排)以及茶道生活(为配合茶法和茶谱而延伸至基本生活的衣食住行要求);其次我们不想只是盲目继承或被捆绑在既有的传统茶业里,即在茶叶、茶具商店或餐饮茶馆工作(无论
期刊
关于“茶马古道”的电影、电视有很多部,不过能让人记住、感觉耳目一新的也就三两部。最近刚刚看完前几年韩国KBS、日本NHK两家大型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内涵丰沛信息量充实,在写实的基础上剧组和马帮一起穿越艰难险阻,经历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及其身后村庄、亲人的生活,像是一次实地考察,让人顿生虔诚的感慨。  《茶马古道》跟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电影《茶马古道·德拉姆》是两种感觉。外媒眼中的茶马古道,写实
期刊
什么是茶道艺术家?  茶道艺术家是以泡茶与茶汤作为媒介,用以表达茶道艺术的茶道艺术工作者。这与画家以线条色彩为媒介表现绘画艺术,音乐家以声音表现音乐,舞蹈家以肢体表现舞蹈艺术是同样的概念。但茶道艺术与绘画、音乐不太一样,它应用的媒介(茶叶与泡茶者)受约于自身的质地与风格,所呈现的茶汤作品与泡茶境界无法超脱茶叶与泡茶者太多。它不像绘画与音乐,虽然绘画颜料与乐器也多少制约了艺术的表现,但它总是单纯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