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送我去当兵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五六月份,我辞去了工作,开始回家着手当兵事宜。父亲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当上兵,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把我送进部队。我对当兵也是充满向往的,18岁的年纪,什么都缺,唯独不缺激情和热血。
  当兵之前,父亲陪我去合肥做了近视眼矫正手术,做完手术后,我的眼睛蒙了眼罩一直流泪,父亲拉着我的手,一路上做我的向导,我跟随着父亲的脚步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父亲拉着我的手,带我逛街,陪我去公园划船,给我买最爱吃的炸鸡柳。多年之后这些记忆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而今,父亲再一次牵起我的手,那种幸福感仍然没有消失,只是久违了。回到家里后,报名、体检、政审,父亲一直在替我操劳着这些事情,一路奔波,没见过他露出一丝疲惫的样子。我因为转氨酶升高,第一轮体检被刷了下来,父亲急了,生怕我失去当兵的资格,今天去拜望这个领导,明天去拜访那个医生,赔尽了笑脸,也受尽了冷遇,我只是在心里感到一丝愧疚,嘴上却赌气说道:大不了不当这个兵了!父亲只是笑笑,然后平静地对我说,你放心,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你当上兵。
  我心里清楚,父亲是不想让他的遗憾也成为我的遗憾,17岁的我,第一次感觉到父爱的深沉。父亲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我被告知拥有一次复检的机会。在等待复检的几天里,父亲一直形影不离地陪着我,嘱咐我按时吃药,不要熬夜。我虽然知道熬夜也是导致转氨酶升高的原因之一,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一夜又一夜的失眠,父亲知道后,又开始担心了,又是帮我咨询医生,又是教我调整情绪,让我别想那么多,顺其自然。父亲陪我总算是熬到了复检的那天,开始抽血化验,做完这一切后,我们回去焦急地等候通知。
  终于,我收到了入伍通知,父亲也总算舒了口气。在我走兵的前天晚上,父亲和我聊了很久,嘱咐我到部队好好干,不要想家,多和领导班长搞好关系,不要怕吃苦,多吃点苦更能锻炼自己。那天晚上他的话特别多,感觉几年也没和我说过这么多话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父亲之间出现了代沟,他不理解我的想法,我也不愿与他谈心,加上我常在外工作不回家,这种代沟越来越大。我常感觉到父亲不再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父亲了,母亲的电话我记得滚瓜烂熟,而父亲的电话我竟有些陌生,不知道会不会忘了。
  我的父亲不善言辞,很多时候他不懂关心的艺术,甚至一句安慰的话语也没有说过。他更像是一头老黄牛,默默无闻承担着这个家。但是他也有爆发的时候,那一次和父亲的争吵,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起因是我和妹妹争夺一台电脑,在我玩游戏正酣畅的时候,6岁的妹妹突然过来打搅我的兴致,要把电脑据为己有,我正在兴头上,游戏正打得火热,这个时候怎么能答应,妹妹争不过我只好大哭,父亲正在门口与人谈话,听到屋里的哭声,忙进屋查看,妹妹这时哭得更厉害了,父亲看到这一幕,呵斥我把游戏关了,我也没了兴致,心里十分烦躁,刚上了一天班,回到家连个游戏都玩不成,越想越气。
  我气得躺倒床上,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偏心,为什么累了一天玩个游戏都不行,凭什么让我迁就妹妹,她是你的孩子,我就不是吗,越想越委屈,泪水止不住地流。晚饭做好了,我使性子不去吃,母亲叫了我几遍,我假装没听到。父亲也正在气头上,对我吼道:“再不起来我揍你!”我也大声吼道:“我就不吃!你揍啊!”父亲掀开被子,把我从床上拽起来,二话不说给了我一巴掌,我哭着喊道:“我要和你断绝父子关系,你不是我爸了!”我穿上鞋,哭着跑出了家门。
  我一个人走在马路上,泪水逐渐被大风吹干,我漫无目的,不知道此刻该怎么办。我想离开这个城市,随便找个包吃住的工作,一样也能养活自己;我想着命运为什么这样对我,为什么给了我梦想又让我在现实中沉沦;为什么我的青春这么窝囊,为什么我活得这么苟且,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理解我,为什么要活着。我走到天桥上,看着面前的车水马龙想了很多。猛一回头,我看到了母亲蹲在我的后面,她一直在跟着我!我风干的泪水,又流了下来。母亲蹲在地上,瘦弱的身影显得更小了,她有些哽咽,似乎是哭了,她用一种哭腔的声音对我说着:“你爸是气昏头了,他那么疼你,怎么会舍得打你。妹妹那么小,你为什么不让着她一点呢,你爸在外面和人谈话,里面又是哭又是闹的能不生气吗?”母亲苦口婆心地劝着我,其实我已经意识到错误了,只是想耍一下孩子脾气。我一直认为自己也是孩子,但是从那晚开始,我不这么认为了。
  走兵的那天早上,我穿着刚发的新军装,神气地站在父亲的面前,父亲笑了,欣慰地说道:“有些当兵的感觉了。”在武装部门口,我们等着运兵车的出发,这个空当,父亲又开始唠叨了,问我还缺什么,到了部队要好好干,别想家,要学会忍耐,我有些不耐烦,敷衍地说着,知道了知道了。运兵车终于要出发了,我们这些新兵坐上了车,车外的家长们全都围了过来,挥着手臂擦着眼泪送别自己的孩子,一些新兵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我隔着车窗,在人群中搜索父亲的身影,我看到他了,他没有像那些家长一样围过来,只是默默地坐到了后面的花壇上,他又变回了那个不善言辞的父亲,他似乎强忍着离别的伤感,一言不发地望着即将开走的运兵车,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不舍。
  他深沉的父爱没有表现出来,我却感受到了,这种爱不张扬,却更有力量。我坐在运兵车上,一路上始终忘不掉父亲的样子,那个坐在花坛上默不作声的父亲,那个拉着我的手指引我向前的父亲,那个默默无闻承担我们全家重任的父亲……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如果你在 1979 年的秋天遇见我,你会发现你很难给我定位,不论是社会定位还是种族定位。我那时 24 岁。我的五官很日本。但与那个年代大多数你在英国碰见的日本男人不同,我长发及肩,还留着一对弯弯的悍匪式八字须。从我讲话的口音里,你唯一能够分辨出的就是:我是一个在英国南方长大的人,时而带着一抹懒洋洋的、已经过时的嬉皮士腔调。如果我们得以交谈,我们也许会讨论荷兰的全攻全守足球队,或者是鲍勃·迪伦的最新
我在自己的巢穴里待腻了,会一次次地收拾行囊,去别人的地盘上滋扰一番,借此吐故纳新。   净手、静心、静坐。取了老式的盒装火柴,轻轻一划,跳动的火光吻上了香的一端,静默的香便生动起来,暗藏的情节也飘荡开来。香如一缕魂魄,缠缠绵绵,飘飘悠悠,欲说还休,从天地中来,又回天地间去,中间经过多少波澜?横生多少枝节?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一炷香的一生和一个人的一生何其相似?它似乎有固定的方向,沿途却因不可控制
在睢宁县城西北约35公里的王集镇境内,有一座名不见经传,海拔近40米的青石山,石头多为青色,且光滑如磨,像块块鱼鳞,因形似鲤鱼而被人们称为鲤鱼山。山呈西北东南卧向,头在东,尾在西。当地有民谣:“金锁鲤鱼山,四十五里不见天,忽河北,忽河南。”说的是明末清初,山西河滩有一块高粱地阻挡了黄河的流水,于是黄河改道,由走山南改走山北,仿佛一夜之间,鲤鱼山就从河北跳到河南了。   2019年4月13日,我和
她和他是同事,也是不错的朋友。  两人都是单身,不时有热心的同事调侃说:“看你们那样好,凑一对得了。”她总是笑笑,她觉得没那种感觉,她和他就像两条并行的平行线,和谐前进,但永远不会相交。  因为经常有机会一起出门,有时候她搭他的车,有时候他搭她的车。  一次朋友聚会,说好了他要喝酒,于是他搭了她的车。  回家的时候虽然已经是晚上,但路上还是很堵。她看着路上晃眼的车灯犹豫了——要是送他到家的话,自己
我原本姓张,从小,我就在爱的荒芜里生长。  六个月大时,因父母不和离异,我被母亲从原生家庭带走,而且至今我没花过生父的一毛钱。《婚姻法》只是条文,若遇冰冷的人心,就算10本《婚姻法》也无意义。自被母亲抱走的那天,似乎我与张家就此决裂。  因为母亲带着我在娘家生活有诸多不便,其实都是贫穷惹的祸,在那个普天之下无一沃土的年代,谁的家里养得起两个闲人。于是不久,在媒人的撮合下,我的母亲无奈弃养一双年仅三
【训练主题】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时空穿梭机、会变大变小的书包……你想发明什么呢?它是个什么样子?它有哪些功能?把你的奇思妙想写下来吧!  【指点迷津】  这是一道想象作文题,要求写一件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如何让思绪天马行空,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呢?  一、拓展思路广选材。  写奇思妙想,涉及的内容可丰富啦!可以写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用的物
闹铃发出嗡嗡声,打断了莎伦的睡梦。她晕晕乎乎地伸出手,闹钟碰倒了,嗡嗡声停了一下,又响了起来。唉,不是闹铃,是电话。莎伦的手又伸向电话,同时瞥了一眼闹钟。都后半夜了?见鬼,谁会在这个时候打电话?  “唔……”她咳嗽了一下,“喂?”  “莎伦?是你吗?”  “哪位?”  “是我,宝贝儿,你失落的爱。还记得我吗?还记得我的声音吗?”  “听着,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旋即她知道了,这是个梦而已,昨晚多
高中毕业的马愣参了军,两年后复员回乡,不愿再干山里的农活,毅然离开乡下,来到城市打工已有十几年了。他从建筑工地搬砖、捋钢筋,跳到饭店做杂工、当堂倌,遇上这座城一次统一招收保安的机会,他凭借军人的气质,顺利应聘,分到了银行工作,待遇还很可以。  银行四点一下班,马愣就回宿舍换下保安服,穿上休闲装坐公交车转城市,已成了他一种嗜好。一元钱,随便坐上一辆经过的公交车,先认准这路车坐到终点站;再一元钱,又坐
我参加《散文选刊·下半月》、《海外文摘》杂志社举办的一些笔会活动,特别是每年的中国散文年会、中国散文排行榜颁奖会,总会结识一些各地的作家,包括他们的散文作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一,读他們的散文如同阅历一段段人生悲喜苦乐。当然也有一些不曾到会的文友,他们的文字我却读到了,也如同见到了其人。这其中,就有黑龙江省的于志学同志,听蒋建伟主编说,他已经将近80岁了,仍笔耕不辍,也画画,文字里散发着绵绵
说实在话,这些年我真还只接触过有限的三五部长篇,就算某些被界内炒得很火的小说,买到手里了,往往也就读过几页,便再也没有足够的东西来支撑我的毅力。或许人过中年,世路如今已惯,对完全靠故事抓人的手段已基本免疫。而吴昕孺的长篇小说《千年之痒》(南方出版社2016年第1版),我却几乎一口气看完。一周之内,牵肠挂肚,床头枕边,抑扬顿挫。这节奏,除了作者是熟悉的朋友外,必定还有一些其他元素牵住或镇住了我。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