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德宏州盈江县西南14公里的芒允乡旁,户宋河边有个“洋人洼”,旁边有个近800多平方米的土平台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几个显赫的大字“马嘉理事件发生地”,这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马嘉理事件”发生的地点。
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主义者为打开从缅甸北部入侵云南的通道,不断蚕食云南边地,德宏边疆各族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马嘉理事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马嘉理是当时英帝国主义殖民者驻华使馆的翻译,同时又是一个英国间谍。清同治十三年(184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派英军上校柏郎率领193名全副武装的“勘测队”,以来云南勘测绘制地图为名,妄图入侵云南。按照事前的约定,由马嘉理前往缅甸接应。侵略者的图谋早为我时时关注的边疆爱国军民所掌握,沿边境地区纷纷盛传“有洋兵数百人要入侵”,各族军民纷纷组织起来,严阵以待,打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当时驻守边防的腾越镇左营都司李珍国到芒允召开大会,动员组织各族人民进行抗英战斗准备。柏郎听说前面有数百名中国武装人员要进行阻截,下令部队停止前进,马嘉理则自告奋勇前往探路。我国伏击的军民探知柏郎大队人马在后,故意让过马嘉理。马嘉理一行于14日晚来到芒允,宿于佛寺,认为平安无事,16日依原路返回接应柏郎,行至芒允街户宋河边时,受到守候己久的腊都、儿通瓦等20多名景颇族义军的劝阻和痛斥,但骄横的马嘉理不但不听忠告,反而开抢打死我群众1人,群情激奋,腊都、儿通瓦等忍无可忍,被迫将马嘉理及其随从4人杀死,讨回了血债。
次日晨,柏郎得意洋洋率领侵略军如入无人之境,被埋伏在班西山前阻击侵略者的军民们拦住,勒令侵略者退出国境。柏郎非但不听警告,还首先开枪向我爱国军民射击。我方爱国勇士被迫反击,一时间枪声大作,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尽管柏郎率领的侵略军有先进的洋枪洋炮,但看我人多势众,更知若中见血封喉的弩箭,连上帝也没办法相救,又得知马嘉理等5人已为他作出了榜样,大批中国援军即将赶到,威风顿挫,仓皇逃窜出境。
马嘉理事件发生后,虽然中国军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但英帝国主义颠倒黑白,要求清政府“赔罪”,并提出许多无理苛刻的要求,一向被洋人吓破胆的晚清政府屈服于压力,为讨好洋人,以“盗匪劫杀”为名,将腊都、儿通瓦等23位少数民族抗英勇士斩首,把积极主张抗英御侮的腾越镇总兵蒋宗汉、同知吴启亮革职,将“左营都司”李珍国革职下狱。
1876年清朝廷派李鸿章在山东烟台与英国大使威妥马签订了屈辱的《中英烟台条约》,除“抚恤”、“赔款”、“惩凶”、“道歉”外,还同意允许英帝国主义者开辟印藏交通,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旅游,开辟宜昌、芜湖、温州、北海等地为通商口岸,扩大领事裁判权等,将马嘉理事件这一悲壮激昂的反侵略斗争壮举以一个刻骨铭心的国耻结载入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