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让我们的记忆衰退了吗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想一下这样的经历:你在看一部电影,有一个鲜肉看上去特别眼熟,可是你就是想不起来他是谁。啊呀呀好捉急,脸盲症又犯了怎么办!于是你赶紧拿起手机搜索了一下片名,找到答案的同时长舒一口气,总算舒坦了!
  你看,现在,强迫症和脸盲症的小伙伴们都无需困扰了。遇上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只要“搜一下”,任何你想要的信息都会在搜索引擎上以爆炸的方式显示出来。
  我们不用再记住一些无谓的信息,等到需要他们的时候,再使用搜索引擎调出这些信息就好,何必要为了记下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没多大关系的信息浪费时间呢?一切看来都很顺理成章,但是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疑问:在加速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搜索引擎是不是已经悄悄改变了我们的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模式呢?
  网络已是“记忆银行”?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肯定的答复。贝特斯·斯帕罗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已经把网络变成了一个“个人记忆银行”。平时把不需要记住的东西放在这个“银行”里面,需要用的时候再提取出来。
  斯帕罗教授认为,我们相对于古人已经拥有了超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想想“人肉”是怎么一回事吧。这个发现,她称之为记忆中的“谷歌效应”。大概三十年前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交互记忆”的概念。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完美地利用了自身强大的社交能力,将需要记住的信息分散复制给他人代劳记忆。
  交互记忆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记忆方式。举个例子,你可能不需要记住你的每一件衣服放在哪儿,因为帮你叠衣服的你妈已经全部记住了(下次要找衣服的时候问她就好了)。这样的话就避免了重复记忆的麻烦,大大提高了效率(当然也可能挨麻麻一顿臭骂)。
  在这样一个记忆网络之下,每个人的记忆是互相依赖的,其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一个个体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这个交互记忆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就起到了和你妈妈一样的作用,帮你代为保管一些信息。但是它和你妈不一样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记忆交给它存储,通过网络,人们形成了一个集体性的交互记忆机制。
  三次实验
  为了证实这个理论的可靠性,斯帕罗教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她设计了很多类似“洋葱新闻”一样的假信息,比如“鸵鸟的眼睛比它的脑子还大”。人们看到这样的信息在觉得好笑的同时很有可能会冒出上网搜一搜这样的念头。
  接着为了验证人们是否会自发地产生上网搜索心理,教授做了下面这个实验:她把颜色各异的单词出示给被试者看,并要求被试者说出单词的颜色而不是念出这个词。如果单词所对应的内容正好是被试者正在思考的,被试者辨识颜色的反应时间就会变慢(心理学中的斯特鲁普效应 Stroop effect)。她出示了很多和网络有关的单词,比如Google,Yahoo等等, 实验结果也确实证实了她的猜想,被试者在辨识这些单词的颜色的时候反应显著减慢,说明他们脑子里想的可能就是上网检索刚才那些信息到底是不是真的。
  但是这个结果并不能有效地表明网络是怎么影响到我们的记忆方式的,于是教授又再次进行了实验。
  她还是向被试者出示了那些假信息,并要求他们把那些信息输入到电脑里面。不过这一次,她告诉一半的被试者电脑会“自动记录”那些信息,告诉另一半的被试者电脑会“自动抹去”那些信息。然后在这些倒霉孩子好不容易打完字以后,她要求他们仅凭记忆把所有输入的信息写下来。
  这回的实验结果非常明显,那些被告知电脑将“自动抹去”的被试者表现得比那些天真地以为有电脑帮他们记录的被试者好得多了。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觉得网络可以帮助他们记忆,他们对信息的记忆程度降低了。
  在第三次实验中,她依然向被试者出示了那些假信息,不过要求被试者认真学习并且在电脑上做笔记。一半的倒霉孩子还是被告知电脑不会保存他们的笔记,另一半被告知他们为每一条信息做的笔记会按照信息的类型被保存在六个文件夹之中的某一个。
  在测试阶段,她向所有的被试者出示了经过修改的假信息,要求他们判断哪些信息是经过修改的。对于被告知信息将被保存的被试者,她还要求他们回忆信息被保存在哪一个文件夹里面了,“刚才那只鸵鸟被保存在哪儿了?”这些以为信息真的会保存下来的被试者虽然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表现依然低于对照组,但是他们清楚地记得信息保存的地点。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如何找到信息的掌握程度已经超过了对于信息本身的掌握程度。
  这个发现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的学习与记忆的方法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对于那些能在别的渠道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轻松获取的知识,我们不再劳神记忆。有了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我们可以把大量的记忆任务交给它们代劳,只要掌握必要的搜索技能就好,记住那些知识似乎变得有些徒劳。
  网络改变记忆模式并不意味着降低记忆能力
  当我们产生对信息的需求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寻求互联网的帮助,好像谷歌已经取代了我们的朋友、家人、书本等等传统的信息来源成为了我们首选的交互记忆伙伴。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把信息交给网络保管,我们的记忆力(前文提到的是记忆模式,此处讨论的是记忆的能力)就变差了呢?
  不过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对于互联网共享信息的依赖是不是愈发严重?如果这样的依赖继续下去,我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会不会下降?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全美人均注意力广度(attention span,指一个人在单项行为中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和一个人的工作记忆相关)为8.25秒,2000年为12秒——而一只普通金鱼的注意力广度是9秒(是注意力广度,不是记忆)。
  有25%的青少年会忘记亲密好友和家人的重要信息,有7%的人时不时忘记自己的生日。有研究显示,90后年轻人的工作记忆能力要比老一辈的人差。甚至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网络行为也会对人的工作记忆产生影响,对人的选择能力产生危害。   然而不同的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差异。有的研究表明,活跃的互联网用户的大脑活动频率相对更高,重复的网络使用不仅不会减弱大脑活动,反而会造成持续的刺激。现在还没有大数据表明我们有任何记忆力减退的迹象,也没有实验证明依赖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是一件坏事。
  我们“依赖”网络要更加正确
  生活在如此丰富的信息当中,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偶尔偷点懒也没什么呢?记不得的事情就求助万能的搜索/朋友圈/微博,不是也挺好吗?这么想就太天真了,网络这个好伙伴很容易让我们患上“搜索引擎依赖症”、“朋友圈依赖症”、“微博依赖症”,好像不先上网查一查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话。
  一项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对于互联网共享信息的高度依赖越来越严重,我们极有可能将来自互联网的外部信息误认为我们自发产生的信息。这不是对我们记忆力的直接损伤,而是比较可怕的对我们“记忆源头”的影响。
  在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完成一个小测试,一半的人可以使用直接用谷歌搜索答案,另一半的人没有辅助资料。测试有三种难度的题型:简单、中等和难题。完成测试之后,被试者被告知会进行二次测验,需要对自己表现作出预计。除了基本无需搜索的简单题,使用谷歌的实验组对中等难度和高难度题型的成绩的预估都要比没网的对照组要高。
  研究人员解释说,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信息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知晓感”,对自己的记忆产生错误的估计,即一种“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的感觉。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某种信息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根本称不上是“知晓”。
  在不使用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会主动搜索自己的记忆探求答案,但是互联网的搜索能力甚至超过了我们检索记忆的能力。所以当我们打开网页看到搜索出的信息并迅速地接受这些信息时,实际上是一种对于脑海中模糊概念的“确认”。这种“确认”极有可能让我们认为之前自己其实早已经知道了。
  比如文章开头那个例子,你真的记得那个看上去眼熟的小鲜肉的名字吗?你能立刻脱口而出吗?实际上并不能,但是互联网搜索让你觉得你“知道”他是谁,因为搜索引擎产生信息所需的时间,要比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知道这些信息”的时间短得多。我们不用去思考到底是不是真的记得,因为答案早就被端上了餐桌。
  在前文提到的研究中,研究者把被试者的网速放慢25秒(也就是搜索结果延迟了25秒),这段时间足以让被试者对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重新判断。这时,我们对自我能力错误的估计也就不再产生了。
  当然,这并不是一篇反对网络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依赖网络的方式是否正确。
  我们的确拥有了超乎寻常的检索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全知全能的。在这个信息接近爆炸知识近乎廉价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获得答案本身带来的满足,拥有钻研和反思的学习态度反而变成了极为不易的事。
  互联网固然可以带来知识储备量爆棚的假象,但是信息的轻易获取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理解、消化、记忆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学会利用信息、探求信息背后的意义,恐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其他文献
养花草,花草也养人。我脾气好多了,大约与它们有关。看着那些绿得可爱的东西,好意思发火吗?我觉得绿能静舍,也能净怀。  家里养点花草好。  养花草要有心性。我总觉得,家里没有花草,有颓然的感觉。我看到有的朋友家里,花草葳蕤,一派生机。阳台上满绿,家里的角落里,都是绿,也添了湿润。我在家里也莳花弄草。虽然大部分花的名字不知道,我也喜欢。我不是那种极善近癖的好,我是淡然地喜欢它们。像处朋友,隔日约茗的那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工作的意见》,对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工作作出部署。律师调解是由律师、依法成立的律师调解工作室或者律师调解中心作为中立第三方主持调解,协助纠纷各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争议的活动。开展律师调解是完善我國诉讼制度的创新性举措,有利于及时化解民商事纠纷,有效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节约司法资源和诉讼成本,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
故事本身以及围绕它的现实讨论,成了一次失控的溢出,一次意外来临的行为艺术  能坚持常年如一日在每一部电影里都呈现“尬聊”,并且把“尬聊”拍出哲学感的,有洪尚秀在先,无人能出其右。这位风格鲜明又颇为高产的韩国导演,电影圈最著名的婚外情的当事人,柏林和戛纳电影节的宠儿,这一次的新作《之后》从传出消息就挑逗起了影迷们无尽的好奇。这些好奇当然首先是起源于八卦——洪尚秀和演员金敏喜的不伦之恋。而这位导演在自
2017年,湖北省蕲春县检察院乘着承办“全省检察机关推进加强案件管理工作现场会”的东风,抢抓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新的起点上规范调整、全面提升、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升级版”案件管理工作。  一、升级监督效能,保障检察办案规范严谨  一是进一步扎实细致地开展流程监控工作。制订了《流程监控实施细则》,配强专职流程监控员,负责开展流程监控工作的人员达到四名,占该院案管部门总人数比例的60
近日,中共上海市委原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艾宝俊涉嫌受贿、贪污一案,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由福建省检察院侦查终结后移送福建省漳州市检察院审查起诉。近日,漳州市检察院已向漳州市中级法院提起公诉。检察机关起诉指控:被告人艾宝俊利用担任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巨额财物;利用担任上海宝钢
湖南省张家界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程丹峰的另一身份是江西省委原书记苏荣的女婿。今年2月,程丹峰因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与他人串供,对抗组织审查;严重违反廉洁纪律,违规从事营利活动,利用其岳父江西省委原书记苏荣的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涉嫌犯罪。并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7月27日,程丹峰因利用其岳父苏荣影响力受贿被起诉。
近日,浙江金华交警拦截了一辆在超车道上逆向行驶的汽车,想不到,这驾驶员王某冒出的第一句话是:“看到你们警察来了真是太好了。”王某声称发现自己穿越了时光隧道,而且后面有很多鬼一路跟着他。民警调查后发现,王某系黑龙江佳木斯市政协委员,吸食毒品过量,他在驾车过程中产生幻觉,才会有了时光隧道、有鬼这样的说法。  传销老总们的咖啡馆年会  不能跟邻居发生矛盾,要多串门交流感情,还要定期定时开会讨论……听着像
利率高达银行3倍,短期即可收益,在超三十个城市建立了全国性服务网络……这家曾经号称拥有“目前P2P信用贷款利率最高理财产品”的北京融信宝国际投资管理公司,如今早已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偶尔有来询问情况的投资者,也会被物业管理人员劝走,“具体进展去公安局和检察院问吧,我们这已经租给新的公司了。”  就在两年前,2014年4月,融信宝公司负责人穆海南失联的消息逐渐扩散,不安的投资者来到公司,却发现只剩一
现年46岁的冯某是河南省西峡县桑坪镇人。2014年8月,在未经邻居同意的情况下,冯某擅自动工,在自家楼房房顶上加盖房屋。因其与邻居孙某买的是同一栋三层房屋,两家共用一堵山墙,孙某害怕冯某加盖一层房屋,会对其房顶造成损害,遂向政府举报。桑坪镇人民政府对冯某下达了停工通知书,但冯某不予理睬继续施工,激怒了孙某,8月11日,孙某组织多人到西峡县政府门前上访,次日,桑坪镇政府在依法作出《强制拆除决定书》后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检察院紧紧围绕市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五项措施,不断拓展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树立起民生检察和生态检察的良好形象。  一是严厉打击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活动,突出打击制售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破坏农业生产的犯罪。工作中开辟绿色通道,对危害生态文明犯罪案件提前介入,快捕快速,始终保持了严打声威。  二是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