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实现途径与实践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o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科学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有的特征,对这一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通过全面创新教学、专业、课程以及实训途径方法,拓展“工学结合”途径,完备师资人才队伍等基本保障,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推动实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化与可持续发展,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学生职业能力,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耘(1964-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与写作。(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课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7-R-526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030-02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以素质教育体系为引领,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培养高层次、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依据。培养目标能力化,是高职教育最明显、最根本的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突出特点就是“职业性”,而“职业性”仅靠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难以达到的,必须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在工作过程中去完成“职业性”。因此,工学结合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和“四个结合”。如下图所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科学设置专业:以专业设置的“职业化”引领职业技能的现实针对性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标准,要通过明确每个专业具体面向的职业岗位来定义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地梳理每个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于设计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非常重要。职业教育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基本目的,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职业岗位的定位,是提升学生职业择业能力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两者的结合点。专业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专业设置要与职业岗位科学匹配,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的要求,与劳动、人事及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更好地引进企业人员参与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更好地体现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更方便地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日常教学,更充分地利用所依托的行业企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更有效地开展校企互动、工学结合,更好地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专门人才知识、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科学制订体现地方产业特色、行业发展趋势和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专业建设方案。
  
  三、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优化设计课程:不断使课程内容跟上产业与企业的发展趋势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流程和蓝图,是体现和落实专业设置的具体内容。课程体系要紧扣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导向、岗位职责导向,遵循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共性需求原则,使课程设置具有广泛适应性,同时,始终把握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突出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开展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采用阶梯式课程结构,突出职业岗位针对性培养。同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要在保证学生全面、全新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缩短学生上岗后的适应期。课程内容实行“拆(删减“繁、难、偏、旧”内容)、补(补充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立(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教学走出课堂,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最新的先进技术。课程体系抓住“课程、企业、教师、学生”四大要素的合理运作,要让课程进入企业,师生走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于企业,体现工学结合的最佳效果,通过这种系统的互动,共同培育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与通用证书来设置专业技术核心课程,以专业技术核心课程为龙头,设置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使得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践过程为主线,增强每门课程设置的明确指向性,使得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相辅相成,实现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的有效设置。
  
  四、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创新教学设计:更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这一核心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实用、够用的原则进行大力整合,科学删除不实用的抽象理论知识,同时也注意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大纲实用化、教案标准化,逐步使教学内容规范化,保证课程教学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在教学方式方面,“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师成为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在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方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强调基础、突出设计、提高技能的思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分散实践教学阶段,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在集中实践教学阶段,以商务项目设计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采取个人自主实践与教师组织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训练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结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方式来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营造一个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良好环境。在教学活动方面,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实战性、多层次的训练体系,如知识竞赛、英语综合技能大赛、科技制作、社会服务等,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或相同的实践效果,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五、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开发立体化教材:丰富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物化,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要大面积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并真正成为一种模式固化下来,必须有教材做支持。教材不等于课本,课本是教材的核心要素,除了课本外,教材还包括许多辅助材料,如助教光盘、仿真软件等。要加强教辅教材的开发,尤其是仿真软件的开发,就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实现。实训仿真软件,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设备与真实情境,但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解决职业学校设备短缺现状、进行工作现场无法进行的实训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与企业共同建设体现岗位核心技能的多门精品课程,合作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形态新颖、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和特色教材。
  
  六、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拓展培养途径:重点推进校企合作进程
  
  要实施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没有企业参与是不行的,这是职业教育的一条特殊规律,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在长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认为要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要做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在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五个化中,实现“七个合一”,即:一是车间、教室合一。课堂即实训室,车间就是教室。二是学生、学徒合一。学生既是专业技能学习者,又是合格产品的生产者。三是教师、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指导者。四是理论、实践合一。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式、主题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五是作业、产品合一。学生在完成既定作业的同时,又在从事相应的管理和生产工作。六是教学、科研合一。学校科研项目成为教师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七是服务、创收合一。学校既培育人才,又开展多种服务,在服务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总之,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给学生提供全真职业氛围,实现在干中学、学中干的工学结合,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打造教学团队:校企师资人才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实施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推动校企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教授互聘,相互兼职,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在行业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背景下,我们建设了较为完备的、相辅相成、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业内专业人才队伍及“能工巧匠”实践指导队伍,共同组成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多渠道进行:一是重点建设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与访学。二是建立专业教师轮训制度,每年至少平均有两个月在专业对应的企业接受技能培训或为企业服务或有在教育部教师培训基地接受培训。三是支持教师申请评定第二专业技术资格,或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职务晋升和校内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四是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工作、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博士生、参加相关学科学术活动等。五是把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以所在单位的考评意见作为依据进行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挂钩。六是鼓励教师参与省内外举办的各种技能比武,在比武活动中展示本专业教师的实力和风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全面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现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推进“工学结合”模式,是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和合作双赢的事业,这项事业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内与时俱进的创新与改革,才能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才能使学生所学所用所长所专均按照职业教育的目标健康发展,才能确保“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杨洪林.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5(14).
  [2]陈解放.“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其他文献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这个世界既创造着人类社会先进的物质文明,也产生着它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既创造着推动生产关系突破原有界限发展的手段,也加剧着它自
期刊
2008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落户河南。  这一消息让河南省商务学校校长张士平热血沸腾,干劲十足。“早在2008年年初,我们就已经制定了新的规划和新的奋斗目标。现有校园早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必须征地300亩,先期投资8000万,再建一个新校园;建河南商务实验幼儿园和实习工厂;继续申请扩大编制,解决师生比悬殊问题。”尽管这个目标对今天的商务学校而言堪称宏伟,但在8年前,他们已经创造过奇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
In 1994,Townend proposed 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changes in various wav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related parameters due to sea level rise for r
本文首先回顾了建国60年来中国科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科技发展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指出了科技发展产生了异化,对科技异化的危害及其成因进行剖析,对消除科技异化的负
GIS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技术,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当前GIS教育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等已与现时市场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从而制约了GIS人才的培养。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三方面的教学改进建议,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