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晏光荣,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中南大学医学博士,获得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教育部科技创新基金暨南大学杰出人才培育项目,广州珠江科技新星专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参与了2个国家“973”、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和广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评审专家,是J Proteome Res、Mol Bio Rep、AJTMH、 J Surg Oncol、J Virol等国际期刊特邀审稿专家。
作为新世纪的尖端科学,生命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一直在致力于前沿科学的研究。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晏光荣,就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硕果累累。
倾心科研事业 天道自然酬勤
“27岁开始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岁获得美国AACR的Scholar-in-training Award(青年学者奖),赴美国参加AACR会议,向国际同行介绍其研究成果;29岁开始作为耶鲁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AJTMH的特邀审稿专家……”
年轻的晏光荣是幸运的。27岁的年纪,他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殊不知,在“洋博士”扎堆的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晏光荣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土博士”。
走进晏光荣,我们发现他的经历与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极其相似。
最初,都是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但所读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最终,却以一名“土博士”的身份在生命科学领域崭露头角。而且,他们引人瞩目时,都是同样的年轻。晏光荣说,他一直将“土博士”中的佼佼者贺福初院士、曹雪涛院士作为自己学习的标杆。
1995年,晏光荣到华中农业大学读动物科学专业。
“知识的荒芜和乡村的闭塞,使我对动物科学专业的了解一无所知,但我知道我想学的并不是这个专业。”晏光荣几次想换专业,都无功而返。但很快,这个沮丧而落寞的农村小伙意识到,他可以通过考研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
“虽然不能说自此我就爱上了生命科学,但我确实隐约地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经要妙思与远大前程。”2002年,晏光荣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肿瘤学博士。从此,晏光荣“浪子自此回头、游子从此埋首”,开始过上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刻苦日子。
回忆当初求学的经历,晏光荣深知,唯有“勤奋”二字是真理。他从不好高骛远、贪图虚名,而是奉献科学,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为了一个好的构想,他可以不眠不休地在实验室潜心钻研数日;为了论证一种可能,他可以废寝忘食地验证一次又一次。失败了,不气馁,总结教训,重新再来;成功了,不满足,汲取经验,再攀高峰……
2005年,晏光荣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也许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急于在国内专业领域立足,也许是因为“留在国内可能机会更多”,他没有赶“出国热”,而是留在国内深造,不过阵地从中南大学转到了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
出国,其实对晏光荣而言是轻而易举的,可他,为了手上棘手的科研项目和一份责任,一次次地选择留了下来。“等研究团队成熟稳定了,离开我也能高效运转了,我还是希望能出国深造,毕竟,国外的科研环境和技术还是很吸引人的。”
多年的辛勤耕耘,使晏光荣在肿瘤病因学、肿瘤标记物筛选与抗癌药物靶标发现的道路上创出了累累硕果,也为他赢得了应得的荣誉:他先后获得美国AACR Scholar-in-training Award (青年学者奖)、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1年广州首批珠江科技新星、湖南省2005届优秀毕业生、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年高校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和2010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等。
立足自主创新 攻克肿瘤之殇
人们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周围患癌症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确实如此,近二十多年来,恶性肿瘤的总发病率处于较快上升的趋势,到上世纪末已上升至我国大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1位。
依据卫生部公告,恶性肿瘤已经超过心血管病,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基于这样的背景,选择攻克恶性肿瘤成为晏光荣的奋斗目标。在对恶性肿瘤的了解中,晏光荣发现,一方面,基于恶性肿瘤发现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和发生了远处转移,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晏光荣期望通过他的研究,筛选发现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标记物和预后评估标记物。另一方面,在开展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晏光荣期望阐明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原因,从而寻找获得抗恶性肿瘤药物作用靶标,进行靶向性抗癌药物开发。此外,晏光荣还期望从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库中,筛选具有抗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进行创新性抗癌药物研究,并系统阐明其抗癌作用机理。
近年来,晏光荣致力于利用蛋白质组学高通量技术,从细胞信号转导和小RNA角度,阐明细胞癌变和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期望发现肿瘤标记物和抗癌药物作用靶标,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学术优势。其将蛋白质组学高通量技术引入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产生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信号转导组学新概念。
通过建立信号转导组学技术平台,发现了受瘤蛋白LMP1调控的下游功能效应蛋白质分子,在国际上首次提出annexin A2参与EB病毒瘤蛋白LMP1导致鼻咽细胞癌变的分子模型。相关研究成果被作为一个good example在Mol Cancer的Review中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作为实例写进了SpringerLink出版的 Head and Neck Cancer书中。
同时,晏光荣从中草药资源库中筛选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已经筛选获得一批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采用信号转导组学技术阐明了一些天然产物先导化合物的抗癌分子机理,构建了其调控抗癌的信号通路,系统地证实了它们抑制的靶标分子和效应分子。
除了蛋白质编码基因外,目前晏光荣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些非编码基因,特别是miRNAs,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的调控。但对于它们功能和作用机制的认识,最大的挑战在于发现miRNA分子作用的靶标基因。其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引入到miRNA靶标基因发现中,将miRNA分子整合到传统的信号转导通路中,拓展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研究的界限,从miRNA这个新角度认识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机制,从而发现了一批用来干预恶性肿瘤的新靶标分子。
在平凡中投入,在实干中超越,晏光荣用智慧和热血,书写着科研的新篇章。目前他正从事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基金暨南大学杰出人才项目、广州珠江科技新星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内容包括:1.乳腺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相关miRNAs分子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从miRNA这个新的角度来理解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机制,拓展对肿瘤发生侵袭转移机制的认识视野,为开发抗肿瘤药物和基因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2.采用蛋白质组学高通量组合策略,筛选胃癌血清标记物,进行胃癌早期诊断标记物的临床应用开发工作。3.研究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调控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从肿瘤微环境这个整体水平,系统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期望发现恶性肿瘤干预的新靶标。
晏光荣,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中南大学医学博士,获得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教育部科技创新基金暨南大学杰出人才培育项目,广州珠江科技新星专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参与了2个国家“973”、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和广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评审专家,是J Proteome Res、Mol Bio Rep、AJTMH、 J Surg Oncol、J Virol等国际期刊特邀审稿专家。
作为新世纪的尖端科学,生命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一直在致力于前沿科学的研究。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晏光荣,就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硕果累累。
倾心科研事业 天道自然酬勤
“27岁开始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岁获得美国AACR的Scholar-in-training Award(青年学者奖),赴美国参加AACR会议,向国际同行介绍其研究成果;29岁开始作为耶鲁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AJTMH的特邀审稿专家……”
年轻的晏光荣是幸运的。27岁的年纪,他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殊不知,在“洋博士”扎堆的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晏光荣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土博士”。
走进晏光荣,我们发现他的经历与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极其相似。
最初,都是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但所读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最终,却以一名“土博士”的身份在生命科学领域崭露头角。而且,他们引人瞩目时,都是同样的年轻。晏光荣说,他一直将“土博士”中的佼佼者贺福初院士、曹雪涛院士作为自己学习的标杆。
1995年,晏光荣到华中农业大学读动物科学专业。
“知识的荒芜和乡村的闭塞,使我对动物科学专业的了解一无所知,但我知道我想学的并不是这个专业。”晏光荣几次想换专业,都无功而返。但很快,这个沮丧而落寞的农村小伙意识到,他可以通过考研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
“虽然不能说自此我就爱上了生命科学,但我确实隐约地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经要妙思与远大前程。”2002年,晏光荣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肿瘤学博士。从此,晏光荣“浪子自此回头、游子从此埋首”,开始过上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刻苦日子。
回忆当初求学的经历,晏光荣深知,唯有“勤奋”二字是真理。他从不好高骛远、贪图虚名,而是奉献科学,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为了一个好的构想,他可以不眠不休地在实验室潜心钻研数日;为了论证一种可能,他可以废寝忘食地验证一次又一次。失败了,不气馁,总结教训,重新再来;成功了,不满足,汲取经验,再攀高峰……
2005年,晏光荣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也许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急于在国内专业领域立足,也许是因为“留在国内可能机会更多”,他没有赶“出国热”,而是留在国内深造,不过阵地从中南大学转到了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
出国,其实对晏光荣而言是轻而易举的,可他,为了手上棘手的科研项目和一份责任,一次次地选择留了下来。“等研究团队成熟稳定了,离开我也能高效运转了,我还是希望能出国深造,毕竟,国外的科研环境和技术还是很吸引人的。”
多年的辛勤耕耘,使晏光荣在肿瘤病因学、肿瘤标记物筛选与抗癌药物靶标发现的道路上创出了累累硕果,也为他赢得了应得的荣誉:他先后获得美国AACR Scholar-in-training Award (青年学者奖)、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1年广州首批珠江科技新星、湖南省2005届优秀毕业生、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年高校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和2010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等。
立足自主创新 攻克肿瘤之殇
人们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周围患癌症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确实如此,近二十多年来,恶性肿瘤的总发病率处于较快上升的趋势,到上世纪末已上升至我国大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1位。
依据卫生部公告,恶性肿瘤已经超过心血管病,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基于这样的背景,选择攻克恶性肿瘤成为晏光荣的奋斗目标。在对恶性肿瘤的了解中,晏光荣发现,一方面,基于恶性肿瘤发现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和发生了远处转移,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晏光荣期望通过他的研究,筛选发现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标记物和预后评估标记物。另一方面,在开展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晏光荣期望阐明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原因,从而寻找获得抗恶性肿瘤药物作用靶标,进行靶向性抗癌药物开发。此外,晏光荣还期望从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库中,筛选具有抗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进行创新性抗癌药物研究,并系统阐明其抗癌作用机理。
近年来,晏光荣致力于利用蛋白质组学高通量技术,从细胞信号转导和小RNA角度,阐明细胞癌变和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期望发现肿瘤标记物和抗癌药物作用靶标,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学术优势。其将蛋白质组学高通量技术引入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产生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信号转导组学新概念。
通过建立信号转导组学技术平台,发现了受瘤蛋白LMP1调控的下游功能效应蛋白质分子,在国际上首次提出annexin A2参与EB病毒瘤蛋白LMP1导致鼻咽细胞癌变的分子模型。相关研究成果被作为一个good example在Mol Cancer的Review中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作为实例写进了SpringerLink出版的 Head and Neck Cancer书中。
同时,晏光荣从中草药资源库中筛选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已经筛选获得一批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采用信号转导组学技术阐明了一些天然产物先导化合物的抗癌分子机理,构建了其调控抗癌的信号通路,系统地证实了它们抑制的靶标分子和效应分子。
除了蛋白质编码基因外,目前晏光荣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些非编码基因,特别是miRNAs,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的调控。但对于它们功能和作用机制的认识,最大的挑战在于发现miRNA分子作用的靶标基因。其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引入到miRNA靶标基因发现中,将miRNA分子整合到传统的信号转导通路中,拓展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研究的界限,从miRNA这个新角度认识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机制,从而发现了一批用来干预恶性肿瘤的新靶标分子。
在平凡中投入,在实干中超越,晏光荣用智慧和热血,书写着科研的新篇章。目前他正从事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基金暨南大学杰出人才项目、广州珠江科技新星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内容包括:1.乳腺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相关miRNAs分子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从miRNA这个新的角度来理解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机制,拓展对肿瘤发生侵袭转移机制的认识视野,为开发抗肿瘤药物和基因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2.采用蛋白质组学高通量组合策略,筛选胃癌血清标记物,进行胃癌早期诊断标记物的临床应用开发工作。3.研究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调控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从肿瘤微环境这个整体水平,系统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期望发现恶性肿瘤干预的新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