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音乐永远是与新技术、新媒体、新潮流、新时尚、新观念、新思想等新事物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发展的。
为什么这样说?反过来看就清楚了,比如说中医、国画等等这些门类的东西就不会跟所谓“新”联系得那么紧密。当然,以后肯定会有变化。而流行音乐则不然。撇开专业角度,仅指受众面来说,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以倍数增加了很多新的人群。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卡拉OK把多少原来从不听音乐的人变得热爱音乐了,卡拉OK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的手机以及新的数字音乐传播方式又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又增加了大批音乐受众。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不听音乐的人了,或者说你走到哪里想听不见音乐已经很难了。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的变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的变化必然要带来观念的变化。
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80年代的一个典型画面——满大街的喇叭裤、蛤蟆镜、手提立体声录音机以及从录音机里传出的流行音乐。注意!在这之前国内只有单声道同期录音,更不要说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电影环绕立体声系统以及电脑录音无限加工的可能。也就是说,现在非常便宜的家庭电脑的工作能力要远远高于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录音技术。1983年我刚从部队转业回到广州,从小只知道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我被带到当时广州最新潮的地方之一的东方宾馆音乐茶座,只呆了一会,回家就彻夜不眠,音乐怎么还可以那样?大家也许忘了,在80年代流行音乐也是一种先锋音乐。
从1979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引进国内第一台24轨调音台以及24轨模拟录音机开始,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起步了。从80年代至90年代中叶,流行音乐的浪潮在广州和北京这两个城市南北呼应地扑面而来了。
在东方宾馆的“遭遇”不久之后,我就开始为唱片公司做编曲工作了。编曲这个词指的是流行歌曲的伴奏编配,英语叫Arrangement,区别于管弦乐队配器“O rchestration”。流行音乐的编曲就是歌曲的时装,年年都不一样。相对于歌词、唱法、旋律而言,编曲是演变最快的,我们常见老歌新唱,但编曲必定带有新的内容。也就是说,编曲是一种时尚工作。
下面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弯弯的月亮》与新媒体、潮流的关系
这首创作于1989年的歌曲是在完全没有任何约稿的情况下写出来的,首唱者刘欢的演绎很有创意。在此之前我基本没写过歌词,不经意中在半小时之内就都写出来了。这是我心中广东珠江三角洲纵横交错的水乡的最美的图画,童年的阿娇就是画中人(过去广东水上人家有很多这样的名字,就像东北的“翠花”、新疆的“古丽”一样)。我也不知她的具体模样,只是朦朦胧胧很纯洁的样子。后来香港“吕方版”把阿娇删去了,其中文化感觉的不同是很显然的。
关于新媒体《弯弯的月亮》是CCTV拍摄的国内最早的MV之一。播出后各地电视台录下来就重播,当时电视台还没有上卫星,也没有版权观念。MV里的阿娇还引出了一段姻缘,他们就是我时隔多年后在北京见到的来自台湾的凌峰和来自青岛的贺顺顺(MV中阿娇的扮演者)夫妇。凌峰说当年就是喜欢这个音乐,然后看到这个MV,哗!原来阿娇是这样的!然后就有了他们的故事。
《弯弯的月亮》是国内最早的流行音乐排行榜一广东电台原创歌曲榜1990年的季度冠军、年度10大金曲、年度最受欢迎奖、年度最佳歌曲奖以及京沪粤冠军。流行音乐排行榜以及流行音乐节目,加上立体声播出在90年代大大促进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记得当时在广州街边小店,一家一家地走过去可以听到很多遍这首歌。
1991年,香港华纳唱片总经理哥顿先生一干人登上当年我家没有电梯的7楼时,一边喘一边说,很久没爬过那么高而没有电梯的楼房了,这更说明我们的诚意。这次他们买走了版权,产生了传遍海外的“吕方版”《弯弯的月亮》。后来我在电视上听到刘诗昆弹奏钢琴版的《弯弯的月亮》,问及他,原来是听了“吕方版”后他很喜欢,自己改编的。1994年,我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作品音乐会,特别邀请他去演奏,现场观众的六次掌声令身这位身居海外多年的老艺术家激动不已。
关于潮流1989年,依然是“西北风”盛行的时代,但《弯弯的月亮》跟“西北风”无关,倒是与我们古人从诗经开始的,在一片斑驳朦胧、神秘的月光之下的故事有着血缘关系。所以,未必需要紧跟潮流。
断想一:关于Live(现场)
音乐就是现场表演,预先录好音对口型等于看一场假的体育比赛。刘欢在我2008年作品音乐会上演唱的《弯弯的月亮》有我从没听到过的感动,那一瞬间是不可复制的,特别在结尾部分。
二、《我不想说》与社会现象以及电视剧的关系
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外来打工仔、打工妹,是一个凸现的社会现象,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潮流。《我不想说》的背后有着多少难言之隐;“一样的天”之下有着多少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故事。
这首歌曲创作的时间从1991年开始前后断断续续一共两年,光是初稿就用了9个月,后来进录音棚三次,换了三版配器,到杨钰莹时已是第四位歌手演唱了,前面三位都是有名的男歌手。这是我写作时间最长的歌曲,最终作为电视连续剧《外来妹》的主题歌于1993年面世。从此。从南昌到广州的“外来妹”杨钰莹就家喻户晓了。
断想二:关于流行
我认为的流行应该是出来的时候很红,然后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作品。如果只能热闹一阵子,过些时候就消声匿迹了,我不认为那是流行。
三、《走四方》与社会潮流以及电视晚会
《走四方》创作于1993年。当时全国人口大流动已经愈演愈烈,形成一种更加蔚为壮观的洪流。
“一路走,一路望,一路黄昏斜阳”——俯首白省、抬头问天!歌词反映人在剧烈变化时代的迷惘和感叹。现在“走四方”。甚至走得更远,走到月球去也很平常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以前,中国人是很不容易离开户口所在地、离开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的。跟过去广东人下南洋,山东人闯关东一样有着一种朦胧的憧憬,也有着一种无言的悲壮!
后来有朋友问我,你是不是写完这首歌以后。也“走四方”去了。答案很明确:是的。这首歌曲后来被当成体育歌曲,改了一些歌词在CCTV晚会上播出。
断想三:关于不朽旋律
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有把不同人的不同感情放进去的承载力,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美国的《MoonRlver》、法国的《La Mer》、德国的《Mona Lisa》等等。这些歌曲经过了历史的沉淀而留下来了,它们所承载的东西是很厚重的,已不是单纯的旋律、歌词了。它们是时代的记忆,融合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是历史的一部分了,就像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构成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情感意境、我们的思想一样。
四、《过河》与拼贴、CCTV春节晚会
这首作品来自“拼贴”。CCTV1996年春节晚会的总导演找到 我,问能否做一个微型音乐剧,最好还是带有民族风格的。我说最好先有一个成熟的小品,然后可以试试。在写这首歌之前,我不懂二人转——现在也不懂。我把初稿拿到剧组的时候大伙儿不太满意,时间又急。没办法,现来吧!就在春节晚会办公室的一角,导演们还在那边开着会、侃着山,这边一堆东北二人转专家围着我不停地唱着。忽然我找到一小节好像是“大起板”之类的动机,我立刻就拼出来了,旁边的潘长江站起来就唱“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我说等我半小时,回房间一会就把原来写的初稿和这个拼成一首歌了。
传统二人转音调与民间小调切割重组,再穿上流行音乐的时尚外衣,就这么招摇过市了,很符合当时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这30年来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会生活在新旧交替、并存——也可以说是拼贴的年代。
断想四:关于拼贴
我这次广州2008个人作品音乐会的版本就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典型的流行音乐元素与当下流行音乐元素管弦乐写作手法拼贴在一起,以表示我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Disco音乐的致敬!
所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典型的流行音乐元素几点说明:
1 The NoIans——SexY Music The NoIans是纯粹的家庭乐队,来自爱尔兰,定居在英国。七十年代中期里老妈妈Maureen和老爸爸Tommy渐渐退隐幕后,家族里的男孩子们也被禁声,形成了一支纯粹的姐妹乐队。人数有时为四人组,有时为五人组。她们迅速成为七十年代中期涌现出的一大批DiSCO舞曲组合的佼佼者之一。Nolan siste rs的Sexy Music(Dancing Sister)是乐队访日演出的时候唱红的。
2 The NoIans的名字或许很少有人听说过。但若提起费翔翻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相信中国人都会知道。
3 九十年代刘德华《独自去偷欢》把《Sexy Music》的前奏变成主歌部分了。
4 八九十年代许多港台歌曲有这样类似的影子。
五、《七子之歌一澳门》与重大社会事件
闻一多先生1925年在美国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谓悲愤交集。祖国的七个儿子:澳门、香港、台湾、广州湾(湛江)、青岛等等都在外国人手里。闻一多诗中写道,“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当我在1997年为之谱曲的时候,已是四百年了!澳门走的最早,又是最后一个回来。这个时刻就是全球华人“人心之所同”!认真地说,我只是有机会去做这个工作,写对了几个音而已。
以上是创作上时间的跨度,加上北京的童声合唱团、混声合唱团、管弦乐队与澳门当时七岁的小朋友荣韵玲的异地合作,使这首歌曲带有跨越时空的神韵。当时我只负责北京的录音工作,荣韵玲的声音是剧组的录音师到广州去录的。当我在深圳和荣韵玲小朋友第一次见面已经是在2004年了。
从CCTV拍摄的MV中,我们看到一个澳门的小女孩(七岁的荣韵玲)背对着镜头在海滩上徘徊,听着她稚嫩的带有澳门口音的娓娓述说着:“我要回来,母亲!”真是一个孤儿的感觉。这首歌出来以后,得到澳门人民的认同,我很高兴。其实,我的故乡就是广东中山,就是过去的香山县,澳门曾经属香山县管辖。多年以来,所谓省港澳是一个联系密切的区域,同文同种,同样的语言(同声同气),同样的饮食习惯(舌尖吃东西),同样看大戏(广东粤剧),戏班都是省港澳来回奔走的。我对澳门有着天然的熟悉。
断想五:“先得人心之所同”杂谈
唐代有一首王维的《渭城曲》非常有名,比现在的流行歌曲有过之而无不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边疆远伸到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不仅来往西域的商贾要走这条“阳关大道”,军士的戍边与归来走的也是这条路。出发的旅人和送行者就在城外青青的客舍下一面喝酒,一边反复着那套老话一彼此珍重等等。可以想象在那样的情景中听到这样的歌,人怎能不断肠啊!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景象,这首诗的社会生活基础。
后来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说,“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就像王维“先得人心之所同”后创作了《送元二使安西》一样,清人赵翼的话我是最近才读到的,他也把我多年的想法给说出来了。“先得人心之所同”——就是我的创作理想。也许有人认为表达自己个性才是至高境界。这没有问题,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已。
“先得人心之所同”关键字是“先”。如果简单地现在流行什么就去做什么,那叫“后得人心之所同”了。要去寻找,要思考,心要静,要敏感,这样才能“先”,才能有提前量。
周杰伦的歌现在风靡了一代年轻人。方文山歌词里的古典意向、古诗词的韵律;五声音阶调式的旋律;民族乐器的使用等等几个方面构成的“中国风”就制造了流行。“中国风”哪来的?还不是从祖宗那来的,但配上Hip Hop R
为什么这样说?反过来看就清楚了,比如说中医、国画等等这些门类的东西就不会跟所谓“新”联系得那么紧密。当然,以后肯定会有变化。而流行音乐则不然。撇开专业角度,仅指受众面来说,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以倍数增加了很多新的人群。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卡拉OK把多少原来从不听音乐的人变得热爱音乐了,卡拉OK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的手机以及新的数字音乐传播方式又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又增加了大批音乐受众。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不听音乐的人了,或者说你走到哪里想听不见音乐已经很难了。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的变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的变化必然要带来观念的变化。
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80年代的一个典型画面——满大街的喇叭裤、蛤蟆镜、手提立体声录音机以及从录音机里传出的流行音乐。注意!在这之前国内只有单声道同期录音,更不要说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电影环绕立体声系统以及电脑录音无限加工的可能。也就是说,现在非常便宜的家庭电脑的工作能力要远远高于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录音技术。1983年我刚从部队转业回到广州,从小只知道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我被带到当时广州最新潮的地方之一的东方宾馆音乐茶座,只呆了一会,回家就彻夜不眠,音乐怎么还可以那样?大家也许忘了,在80年代流行音乐也是一种先锋音乐。
从1979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引进国内第一台24轨调音台以及24轨模拟录音机开始,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起步了。从80年代至90年代中叶,流行音乐的浪潮在广州和北京这两个城市南北呼应地扑面而来了。
在东方宾馆的“遭遇”不久之后,我就开始为唱片公司做编曲工作了。编曲这个词指的是流行歌曲的伴奏编配,英语叫Arrangement,区别于管弦乐队配器“O rchestration”。流行音乐的编曲就是歌曲的时装,年年都不一样。相对于歌词、唱法、旋律而言,编曲是演变最快的,我们常见老歌新唱,但编曲必定带有新的内容。也就是说,编曲是一种时尚工作。
下面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弯弯的月亮》与新媒体、潮流的关系
这首创作于1989年的歌曲是在完全没有任何约稿的情况下写出来的,首唱者刘欢的演绎很有创意。在此之前我基本没写过歌词,不经意中在半小时之内就都写出来了。这是我心中广东珠江三角洲纵横交错的水乡的最美的图画,童年的阿娇就是画中人(过去广东水上人家有很多这样的名字,就像东北的“翠花”、新疆的“古丽”一样)。我也不知她的具体模样,只是朦朦胧胧很纯洁的样子。后来香港“吕方版”把阿娇删去了,其中文化感觉的不同是很显然的。
关于新媒体《弯弯的月亮》是CCTV拍摄的国内最早的MV之一。播出后各地电视台录下来就重播,当时电视台还没有上卫星,也没有版权观念。MV里的阿娇还引出了一段姻缘,他们就是我时隔多年后在北京见到的来自台湾的凌峰和来自青岛的贺顺顺(MV中阿娇的扮演者)夫妇。凌峰说当年就是喜欢这个音乐,然后看到这个MV,哗!原来阿娇是这样的!然后就有了他们的故事。
《弯弯的月亮》是国内最早的流行音乐排行榜一广东电台原创歌曲榜1990年的季度冠军、年度10大金曲、年度最受欢迎奖、年度最佳歌曲奖以及京沪粤冠军。流行音乐排行榜以及流行音乐节目,加上立体声播出在90年代大大促进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记得当时在广州街边小店,一家一家地走过去可以听到很多遍这首歌。
1991年,香港华纳唱片总经理哥顿先生一干人登上当年我家没有电梯的7楼时,一边喘一边说,很久没爬过那么高而没有电梯的楼房了,这更说明我们的诚意。这次他们买走了版权,产生了传遍海外的“吕方版”《弯弯的月亮》。后来我在电视上听到刘诗昆弹奏钢琴版的《弯弯的月亮》,问及他,原来是听了“吕方版”后他很喜欢,自己改编的。1994年,我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作品音乐会,特别邀请他去演奏,现场观众的六次掌声令身这位身居海外多年的老艺术家激动不已。
关于潮流1989年,依然是“西北风”盛行的时代,但《弯弯的月亮》跟“西北风”无关,倒是与我们古人从诗经开始的,在一片斑驳朦胧、神秘的月光之下的故事有着血缘关系。所以,未必需要紧跟潮流。
断想一:关于Live(现场)
音乐就是现场表演,预先录好音对口型等于看一场假的体育比赛。刘欢在我2008年作品音乐会上演唱的《弯弯的月亮》有我从没听到过的感动,那一瞬间是不可复制的,特别在结尾部分。
二、《我不想说》与社会现象以及电视剧的关系
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外来打工仔、打工妹,是一个凸现的社会现象,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潮流。《我不想说》的背后有着多少难言之隐;“一样的天”之下有着多少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故事。
这首歌曲创作的时间从1991年开始前后断断续续一共两年,光是初稿就用了9个月,后来进录音棚三次,换了三版配器,到杨钰莹时已是第四位歌手演唱了,前面三位都是有名的男歌手。这是我写作时间最长的歌曲,最终作为电视连续剧《外来妹》的主题歌于1993年面世。从此。从南昌到广州的“外来妹”杨钰莹就家喻户晓了。
断想二:关于流行
我认为的流行应该是出来的时候很红,然后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作品。如果只能热闹一阵子,过些时候就消声匿迹了,我不认为那是流行。
三、《走四方》与社会潮流以及电视晚会
《走四方》创作于1993年。当时全国人口大流动已经愈演愈烈,形成一种更加蔚为壮观的洪流。
“一路走,一路望,一路黄昏斜阳”——俯首白省、抬头问天!歌词反映人在剧烈变化时代的迷惘和感叹。现在“走四方”。甚至走得更远,走到月球去也很平常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以前,中国人是很不容易离开户口所在地、离开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的。跟过去广东人下南洋,山东人闯关东一样有着一种朦胧的憧憬,也有着一种无言的悲壮!
后来有朋友问我,你是不是写完这首歌以后。也“走四方”去了。答案很明确:是的。这首歌曲后来被当成体育歌曲,改了一些歌词在CCTV晚会上播出。
断想三:关于不朽旋律
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有把不同人的不同感情放进去的承载力,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美国的《MoonRlver》、法国的《La Mer》、德国的《Mona Lisa》等等。这些歌曲经过了历史的沉淀而留下来了,它们所承载的东西是很厚重的,已不是单纯的旋律、歌词了。它们是时代的记忆,融合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是历史的一部分了,就像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构成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情感意境、我们的思想一样。
四、《过河》与拼贴、CCTV春节晚会
这首作品来自“拼贴”。CCTV1996年春节晚会的总导演找到 我,问能否做一个微型音乐剧,最好还是带有民族风格的。我说最好先有一个成熟的小品,然后可以试试。在写这首歌之前,我不懂二人转——现在也不懂。我把初稿拿到剧组的时候大伙儿不太满意,时间又急。没办法,现来吧!就在春节晚会办公室的一角,导演们还在那边开着会、侃着山,这边一堆东北二人转专家围着我不停地唱着。忽然我找到一小节好像是“大起板”之类的动机,我立刻就拼出来了,旁边的潘长江站起来就唱“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我说等我半小时,回房间一会就把原来写的初稿和这个拼成一首歌了。
传统二人转音调与民间小调切割重组,再穿上流行音乐的时尚外衣,就这么招摇过市了,很符合当时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这30年来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会生活在新旧交替、并存——也可以说是拼贴的年代。
断想四:关于拼贴
我这次广州2008个人作品音乐会的版本就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典型的流行音乐元素与当下流行音乐元素管弦乐写作手法拼贴在一起,以表示我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Disco音乐的致敬!
所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典型的流行音乐元素几点说明:
1 The NoIans——SexY Music The NoIans是纯粹的家庭乐队,来自爱尔兰,定居在英国。七十年代中期里老妈妈Maureen和老爸爸Tommy渐渐退隐幕后,家族里的男孩子们也被禁声,形成了一支纯粹的姐妹乐队。人数有时为四人组,有时为五人组。她们迅速成为七十年代中期涌现出的一大批DiSCO舞曲组合的佼佼者之一。Nolan siste rs的Sexy Music(Dancing Sister)是乐队访日演出的时候唱红的。
2 The NoIans的名字或许很少有人听说过。但若提起费翔翻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相信中国人都会知道。
3 九十年代刘德华《独自去偷欢》把《Sexy Music》的前奏变成主歌部分了。
4 八九十年代许多港台歌曲有这样类似的影子。
五、《七子之歌一澳门》与重大社会事件
闻一多先生1925年在美国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谓悲愤交集。祖国的七个儿子:澳门、香港、台湾、广州湾(湛江)、青岛等等都在外国人手里。闻一多诗中写道,“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当我在1997年为之谱曲的时候,已是四百年了!澳门走的最早,又是最后一个回来。这个时刻就是全球华人“人心之所同”!认真地说,我只是有机会去做这个工作,写对了几个音而已。
以上是创作上时间的跨度,加上北京的童声合唱团、混声合唱团、管弦乐队与澳门当时七岁的小朋友荣韵玲的异地合作,使这首歌曲带有跨越时空的神韵。当时我只负责北京的录音工作,荣韵玲的声音是剧组的录音师到广州去录的。当我在深圳和荣韵玲小朋友第一次见面已经是在2004年了。
从CCTV拍摄的MV中,我们看到一个澳门的小女孩(七岁的荣韵玲)背对着镜头在海滩上徘徊,听着她稚嫩的带有澳门口音的娓娓述说着:“我要回来,母亲!”真是一个孤儿的感觉。这首歌出来以后,得到澳门人民的认同,我很高兴。其实,我的故乡就是广东中山,就是过去的香山县,澳门曾经属香山县管辖。多年以来,所谓省港澳是一个联系密切的区域,同文同种,同样的语言(同声同气),同样的饮食习惯(舌尖吃东西),同样看大戏(广东粤剧),戏班都是省港澳来回奔走的。我对澳门有着天然的熟悉。
断想五:“先得人心之所同”杂谈
唐代有一首王维的《渭城曲》非常有名,比现在的流行歌曲有过之而无不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边疆远伸到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不仅来往西域的商贾要走这条“阳关大道”,军士的戍边与归来走的也是这条路。出发的旅人和送行者就在城外青青的客舍下一面喝酒,一边反复着那套老话一彼此珍重等等。可以想象在那样的情景中听到这样的歌,人怎能不断肠啊!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景象,这首诗的社会生活基础。
后来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说,“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就像王维“先得人心之所同”后创作了《送元二使安西》一样,清人赵翼的话我是最近才读到的,他也把我多年的想法给说出来了。“先得人心之所同”——就是我的创作理想。也许有人认为表达自己个性才是至高境界。这没有问题,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已。
“先得人心之所同”关键字是“先”。如果简单地现在流行什么就去做什么,那叫“后得人心之所同”了。要去寻找,要思考,心要静,要敏感,这样才能“先”,才能有提前量。
周杰伦的歌现在风靡了一代年轻人。方文山歌词里的古典意向、古诗词的韵律;五声音阶调式的旋律;民族乐器的使用等等几个方面构成的“中国风”就制造了流行。“中国风”哪来的?还不是从祖宗那来的,但配上Hip Hop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