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奇理正 寄慨良深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通过奇特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若欲读懂文章,则必须探究文章寄寓之感慨。既然如此,文章所寄寓哪些感慨?笔者曾数次执教该文,略有些许心得,兹陈述如下,恳请方家指正。
  一、惊骇遭遇火灾,寄予深切同情
  王参元一向辛勤奉养双亲,只望恬然安宁,淡然度日。岂料一场大火烧黑房屋,烧红垣墙,家中财物,荡然无存。甚至饮食必需品,亦供给不上,家中面临断炊之虞。子厚听此噩耗,自然大为惊骇。参元仁兄素来孝谨,淡泊宁静,怎会遭此横祸?实实上天不佑也!家中双亲依然在堂,参元仁兄如何奉养?妻弱子幼,参元仁兄又如何抚养?本为殷实富裕之家,而今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一家老小又该如何生活?对于老友之不幸遭遇,柳子寄予深切同情。柳子同情老友之不幸遭遇,正可见其仁者之心也。
  二、怀疑圣贤之说,心中甚有不平
  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所言,本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却被统治阶级曲解为因果论、宿命论。对此,柳子明确表示反对,其主张“后之学者尽力于所及焉”。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给天以道德属性……认为天命是人类社会的决定者。”既然“天命是人类社会的决定者”,那么就应敬畏天命,遵奉天命。一个人要承天景命,就必须承受苦难之折磨,经受上天之考验。柳子于传统儒家思想,继承之中而又有所选择。其所选择者,荀子之思想也。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柳子则继承荀子之衣钵。故柳子于此观点,并不赞同。除此之外,柳子还认为,漫长之等待与考验,于一志存高远之士而言,无疑乃无端之心理折磨,无谓之生命消耗。即便最后修成正果,已是须发皆白,其代价何其大矣!另外笔者以为,孟子之观点,乃仅就承天景命之英杰人物而言,并非普适于芸芸众生。然孟子之论,却被后来统治者利用并加以歪曲,而成为愚弄麻醉百姓之精神鸦片。
  按照老子之观点,王参元遭遇火灾,一贫如洗,虽然是祸,却可转化为福。按照孟子之观点,王参元承受苦难,接受考验,乃是承天景命之人,当建金石之功,立不世之业。事实又如何耶?“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也。可见老子之说、孟子之论一经歪曲便荒诞不经也。因此,柳子并不认为,“火灾”与所谓“福”、“大任”有任何必然联系。然是说从古至今却大行其道,岂不怪哉?!柳子于此自愤愤不平也。
  三、痛斥贿赂公行,针砭积毁销骨
  王参元饱读诗书,博涉经史,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善治小学,工于翰墨,多才多艺,驰名当世。凭借才情学识,王参元早该得到重用,而至青云之上,而遂其经世济民、安邦定国之志。然孰料王参元却怀才不遇,沉沦下僚,真令人匪夷所思矣!既然如此,那么王参元究竟因何而怀才不遇,沉沦下潦耶?
  缘于“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当世之士皆追求“廉名”,而京城人言参元家中颇有资财,故皆不敢称誉举荐王参元。一旦称誉举荐,则被人视为收受贿赂,以致清节有污,从而影响自己仕宦前程。故朝中清节之士,虽欣赏王参元之才情学识,却因顾忌而难以出口。诚然,唐朝科举取士盛行“行卷”之风,然现实如此,王参元即使行卷,恐亦无人敢接,即或有人敢接,恐亦不敢举荐,故王参元只能如美玉久蒙尘埃而无人能识也。
  既然如此,那么当时社会上盛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风,则缘于贿赂公行、俗见混乱、猜忌横行也。
  关于贿赂公行,本文虽未明确记载,然其他文章有载,可以之作为佐证。柳子于《段太尉逸事状》一文明确记载朱泚向段太尉行贿。朱泚行贿虽为个例,然仍可以“一粒砂里看世界”也。想朱泚贵为一方藩镇,犹向京官行贿,可以想象,朱泚部下定然亦向朱泚行贿。如此自下而上,则贿赂公行已然成为当时之普遍现象矣!
  关于俗见混乱,本文亦未明确记载,然可援引《张中丞传后叙》以为佐证。睢阳之战,张、许二公居功至伟,然半个世纪之后,仍有小人摇唇鼓舌,颠倒黑白,说什么许远后死,乃变节附逆,说什么睢阳城破,自许远防守区域始,说什么张、许二公应当弃城撤退,不应死守睢阳。似乎张、许二公死守睢阳,反倒成了千古罪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小人鼓阴风,扇鬼火,其心何其歹毒也!韩文公与柳子处于同一时代,文公所见,亦柳子所见也。则当时之俗见混乱,可知矣。
  关于猜忌横行,本文亦未明确记载,笔者亦难有材料佐证,似乎此条很难成立。然笔者以为不然。关于此条,可从人性角度分析之。自古以来,人性有善恶之分。面对别人取得之成就,人性善者,以欣赏眼光观之,并励志奋发,迎头敢上;人性恶者,则嫉妒别人之成就,想方设法或诬陷诋毁,或排挤打压。王参元多才多艺,才情高迈,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宵小之徒意欲拔之而后快。排挤打击尚且不暇,其又焉能称誉举荐耶?
  如果以上所述尚未能直接论证的话,那么柳子之现身说法,则使此观点确凿无疑矣!柳子前“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后“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若云之前柳子“见足下之文章……未尝言是”乃因人微言轻,则之后柳子“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可以想见当时流俗之弊亦甚矣!柳子“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倘若柳子盛德巍巍,声闻天下,则称誉举荐王参元,必顺理成章,何至于遭人猜疑、受人讪笑耶?此正可见当时风化大坏,而柳子亦难以免俗也。
  如今,一场大火,烧掉参元所有家财,亦烧掉众人之疑虑。一场大火,使得参元之清白顿显,才情顿显,此乃火神助参元脱颖而出也。当时之士可称誉举荐参元仁兄而为伯乐也,主持科考者,可大胆擢拔重用也。即便其欲如以前畏忌世嫌,受人讥笑,而不可得也。参元仁兄今后当青云直上,壮志得酬,故柳子“终乃大喜”也。然柳子之喜,实乃长歌当哭也。试想参元仁兄家境殷实之时,无人敢于举荐;一场大火却能使参元仁兄得到重用,则当时社会究竟是怎样之社会,当时之风气究竟是怎样之风气,则可想而知也。既然如此,那么究竟是谁使社会风气隳坏至于如此耶?谗口嚣嚣之小人也。那么又是谁使得谗口嚣嚣之小人气焰如此嚣张耶?当今天子也。作为堂堂天子,今上当整肃朝纲,清明吏治,任用贤才,而使野无遗贤才是。岂料竟使才情高迈之士,湮没无闻,倘若追究责任,则今上责无旁贷也。君临天下,而致有道之士仕进之路断绝,今上岂非昏聩无能之君耶?柳子将批判矛头直指皇上,可谓尖锐犀利也。   四、鼓励安贫乐道,坚守宁静淡泊
  柳子认为一场大火便能使王参元壮志得酬,其果然耶?未必然也。如前所述,当时社会贿赂公行,王参元家境殷实之时,尚未行贿权贵,以求推荐;火灾之后,王参元即便意欲行贿,亦不可得也。既然如此,则王参元必不可能壮志得酬也。王参元只能粗茶淡饭,而居陋处穷也。因此柳子运用颜回、曾子之典,以鼓励王参元安贫乐道。
  颜回、曾子,均为孔子得意门生,颜回处穷,苦中作乐,曾子居困,谋道忘身,二者皆处困窘之中,然其皆安贫乐道,真乃品行高洁之人也。圣人之徒尚且如此,参元仁兄亦当效法矣。更何况,参元仁兄本乃宁静淡泊之人,其清心寡欲,安时处顺亦久矣,面此窘境,其必安之若素也。更何况,先贤陶公渊明亦曾有诗云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亦当为借鉴。参元仁兄不能因火灾而一蹶不振,此正修身养性绝佳之时机也,当砥砺品行,涵养美德也。王参元如此,其实柳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被贬永州,穷居蛮荒,柳子非但未抑郁沮丧,反而畅游永州山水,写下名传千古之《永州八记》。柳子之行为,无疑亦为王参元树立表率,而促其重新振作也。
  五、因己受谗遭贬,抒发忧郁悲愤
  文章表面上写王参元之不幸遭遇,实际上柳子欲以王参元之不幸遭遇而折射自身。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
  柳子曾与二王一起掀起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永贞革新。永贞革新意在“强化朝政、收回利权、打击宦官藩镇、除弊政、免赋税、废贪暴、用贤能”。由于触及宦官、藩镇之根本利益,虽招致宦官、藩镇之一致反对,永贞革新推行146天之后,便告失败。失败之后,作为革新核心成员之八司马相继被贬,柳子更是被贬蛮荒之永州。被贬永州之后,朝中同样无人称誉举荐柳子,而致柳子僻居荒州长达十年之久。远离政治中心,黯然沉沦下僚,柳子纵有伊尹霍光之才,扭转乾坤之志,定亦难以施展,其心中必然充满抑郁悲愤。柳子实借王参元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也。唯其如此,文章方才含蓄隽永,蕴藉深长。
  综上所述,柳子于王参元之不幸遭际深表同情,于圣贤之说怀疑不满,于不良风气痛加针砭,于参元仁兄多有劝勉激励,于自身不幸多有抑郁悲愤。一篇文章之中,寄寓如许情感,遂使《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成为思想情感含金量极高之文学经典。
  [作者通联:江苏东海县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点评:  这一课讲得有特点,没有像一般课堂上那样在文本的文句上辨析,而是从思想境界上拓展。这样的讲法,本来是很冒险的,最大的险处就是散漫,然而文勇将之集中在孔夫子的一个铭言中。这样,在思想境界上放得开,在课堂思维上又收得拢,这就叫做开合自如。这首先得力于文勇的学识;其次,也得力于他成功地激起学生的想象。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敢于把这么丰富的思想,放在本来毫不相干的故事中,他的工夫全在不着痕迹地串连,这
决定知识宽广度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因为有这种能力,才能摒弃固有的思维,不人云亦云,在某一知识领域画上有着自己标识的思维足迹。但是,学生常常不愿意进行思维的冒险,只钻营于语文当中某一权威的答案,思考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终将被钉在“标准答案”的十字架上,这将使学生缺失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一、用学生驭“思”兴趣之钥匙,启学生自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上好阅读课,文本解读是第一步。但就当前阅读课现状而言,这第一步的迈出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从笔者对一线教学的接触来看,至少这些情况是普遍存在的:(1)阅读过程倒置——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解读文本价值和解读教学价值。本文就第二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思考。   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语文课的教学只停留在弄清楚这篇课文的内容上,有的教师只是将教师用书上的内容搬到学生的笔记上而已。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或最高目标,是对言语智慧的理解和掌握。   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是以解读文本价值为基础的,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深入解读只
徐林祥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一书是在教师教育发展新形势下,语文學科领域较早出版的一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材,在理念、内容、体例、形式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特色。  一、新思维: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  问题意识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开展学术研究,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
王家伦先生《预设课堂与课堂预设,课堂生成与生成课堂——从三国时蜀汉帝国的兴亡说起》①一文,以三国故事为喻,认为“蜀汉帝国兴衰”和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甚是密切,厘清了“预设课堂与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与生成课堂”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指导课堂形态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感佩先生熟读《三国》并以大喻小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但先生观点“语文教师为了‘生成课堂’而‘课堂预设’,甚不实际”,并把原因
上学期高中语文所授教材是苏教版的必修三和必修四,这两本教材中议论文的比重比较大,尤其是古代议论文。学生在解读古代文学文本上有一定困难,加之是议论文,因而在后期议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明显不如先期。我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在两个班级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个班级,我采用传统的议论文教学的框架来构建课堂,用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主
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一文被编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人与物的对话”这一专题。编者按是这样写的:“当我们面对一样东西——物的时候,我们其实都是天真的孩子,在不可遏止的好奇心驱动下,看之,看不够,琢磨之,琢磨不够,拆解之,拆解不够,描摹之,描摹不够;以至欢呼,以至雀跃。物和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互助、亲善的关系。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的确,《葡萄月令》是
韩军老师的公开课《雷雨》(《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第4期》)与众不同,切入角度新颖,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加上韩军老师个人独特的学养、卓越的朗诵以及熟练的课堂言语,确实让我们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盛宴。然而,正如韩老师的《背影》一样,《雷雨》这一课也在语文界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也正像2015年《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7、8期
回顾语文教育的百年历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施历经迂回曲折的前进过程,从历史来看,不难发现,每一次教学模式的改变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产生。特别是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国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显示出“百花齐放”的势态。在这其中,深圳市南山区新安中学吴泓老师的专题模块教学就是在自觉探索中,在精神与言语共生的理念下所孕育出来的一朵语文教学魅力的花朵。  在语文新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