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急性高眼压的临床处理及预后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出现急性眼压升高的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眼科门诊因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出现急性眼压升高(≥40 mmHg,1 mmHg=0.133 kPa)的16例患者病例资料,并对其年龄、性别、白内障类型、治疗前后视力和眼压、激光治疗参数、高眼压处理经过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16例患者平均年龄(22.5±11.8)岁,其中男10例,女性6例.激光治疗前眼压11~22 mmHg,平均(17.3±3.5)mmHg,有2例患者在接受抗青光眼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后(3.6±1.3)h患者眼压升高至40~57 mmHg,平均(44.1±4.5)mmHg.12例患者药物降眼压处理后眼压下降,4例患者在药物降眼压后眼压仍高于40 mmHg,行前房穿刺放液术控制眼压.术后第2天,除1例患者眼压31 mmHg,其余均在21 mmHg以内.术后第2天平均眼压(14.7±4.1)mmHg,恢复至治疗前水平.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眼压12~20 mmHg,平均(16.3±2.8)mmHg,与激光治疗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0,P>0.05).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急性眼压升高患者可以通过药物和(或)前房穿刺放液术降眼压,效果和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漏诊的原因,其临床特点及确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11例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患者漏诊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11例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病例首诊时视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均有“伤眼亮度觉或色度觉下降”的主诉.11例均未行相对性瞳孔传导障碍(RAPD)检查.5例首诊时病例记载“VEP波幅下降,潜伏值正常”,2例首诊时病例记载“
目的 分析并比较内路与外路手术治疗眼内磁性异物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89例(89只眼)眼球穿通伤合并眼内磁性异物的临床资料,其中58只眼行内路手术,即清创缝合后二期行玻璃体切除术取出异物;31只眼行外路手术,即一期行清创缝合联合电磁铁异物吸出术,观察并比较两组异物取出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末期的视力,分析两组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末期视力提高者占74.5%.内路及外
目的 评价贝伐单抗作为翼状胬肉手术辅助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研究.95只单侧鼻侧翼状胬肉眼,均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其中A组32眼,单纯手术治疗,未行球结膜下注药;B组34眼,采用在术中加用贝伐单抗(2.5 mg/0.1 ml)球结膜下注射1次;C组29眼,采用在术中及术后2周各加用贝伐单抗(2.5 mg/0.1 ml)球结膜下注射1
目的 将解剖学特征纳入手术方式选择的参考条件,观察3种手术治疗PACG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手术适应证选择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排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其他引起眼部病变的疾病,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诊断为PACG患者164例(191眼),根据发病性质分为急性组与慢性组,急性组91例(91眼),慢性组73例(100眼),每次随访失访
目的 探讨经玻璃体切割仪硅油注吸系统主动负压吸引硅油取出术和经套管针接注射器主动负压吸引装置硅油取出术的取油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120例(120只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复查视网膜在位,眼底情况良好,可以行硅油取出术患者,按照硅油填充时间、年龄、性别相近原则配对后随机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玻璃体切割仪硅油注吸系统主动负压吸引硅油取出术,实验组患者采用经套管针接注射器主动负压吸引硅油取出术;
目的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反复玻璃体出血的切割术中,视网膜裂孔形成、脱离的原因,减少此类疾病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的35例静脉分支阻塞、反复玻璃体腔积血,所有病例均为静脉阻塞所致反复玻璃体出血,病例特点为:加灌注后均不能看到灌注头,全部选用6 mm长灌注头;所有病例在光导纤维打开后均仅能看到晶体后光导亮度.谨慎行晶体后玻璃体切割,打开光路后再向后及周边切割玻
目的 探讨视频终端工作人群干眼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研究.分层随机选取某传媒集团20岁以上的视频工作人群为受检对象.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干眼症状、体征及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调查.依据目前公认的国内干眼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ANOVA、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516人进入本次研究,应答率为94.2%.诊断为干眼246例,患病率为47.7%,
患者女,5岁.因“发现视物不清1年”于2013年3月2日入院.否认既往特殊病史.入院体检:VOD 0.06/OS 0.06,IOP OD 22 mmHg/OS 22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区片状色素膜且完全遮盖瞳孔(图1),缝隙处可见晶状体透明,眼底红光反射存.入院诊断:(1)双眼瞳孔残膜;(2)双眼弱视.患儿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通过23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分别行
期刊
目的 探讨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远期疗效.方法 结合患者病史和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诊断为慢性CSC患者43例45只眼,采用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维替泊芬注入10 min后,在吲哚菁绿的引导下激光照射83 s.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6.7
目的 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滞后量的动态改变.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50例一眼发病的CPACG患者行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治疗前及术后10 d、1、2、3月用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滞后量(CH)及Goldmann相关眼压(IOPg);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术后每次随访IOPg均<21 mm Hg者才纳入统计.选取年龄、性别比例相近的50例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