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很少涉及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等内容,缺少人文追求,这同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素质教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立足时代,从实际出发,在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让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服务社会,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谈起,从教师、教材两方面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精神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26-01
  工具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充当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除此之外,语文还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从社会到自然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识字,还要让他们在知、行、情、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课堂中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人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包含的人文精神
  (一)哲学思维,理性批判
  人文精神是自由与果敢、正义与平等、善良与包容的集中体现,其包含了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哲学思考和理性批判。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涉及世界观、方法论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对人类社会、周围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物的发展进程等内容进行辩证思考,体验生命、世界的奥秘,学会尊重规律,理性看待事物。
  (二)道德情操,提升品质
  “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高中语文课程要渗透道德情操的培养,在扩充学生知识的同时历练他们的品质,坚定他们的生活信念,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纯粹的品格。目前,我国高中教材中有部分内容涉及了思想品质教育,如曹操的《短歌行》,其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名句就表达了一位英雄对天下人才的倾慕,这对于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具有积极作用。
  (三)人生态度,积极进取
  高中学生正处于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如果此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拥有广泛的资源,能够实现教书育人、培养人生态度的目的。教师可利用这一契机,塑造学生开朗、乐观、博爱的生活情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他们面对困难的必胜信心。
  (四)审美情趣,文质兼美
  语文学科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诗意美、人情美,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绝佳手段。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很多文章在美学意义上都是典范之作,它们有的行文精妙,充满韵律美;有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画面美;有的细致感人,充满人文关怀之美。这些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美学鉴赏水平,净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1.以身作则,充实自身人文知识
  要想做好教学工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斷充实自身知识。除了本职工作内的语文知识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历史文化、哲学宗教、音乐艺术、政治法律、道德观念等多方面知识,不断紧随时代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高中语文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的语文问题答疑,还要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解惑,在生活中充当学生行动的榜样,精神的领导者,带领他们多读人文方面的书籍,多思考人生问题,利用自身所学丰富教材内容。
  2.以人为本,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思维、道德、性格、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工作的尽责都反映了其人文素养的水平。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自己的内涵与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向学之志和向善之心。同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以人为本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次感悟。
  (二)挖掘教材人文意蕴,培植学生人文精神
  1.情感陶冶。教师要尽量根据教材篇目创设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他们提升人文素养,用情感去净化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在讲授鲁迅的《祝福》时,教师可利用先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将学生带入场景,然后找学生朗读其中的经典段落,同时配上凄婉的背景音乐。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能够充分理解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悲剧,激发起自己对旧社会百姓的同情怜悯之情。
  2.内省体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理解与实践后,人们会进行情感与行为的内省体察,这对于塑造正确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包含许多体验学习的内容,这为学生的内省体察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如在白居易《琵琶行》教学中,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一句时,教师可让学生推己及人,站在作者的立场去思考其同琵琶女的相同之处,从而真正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蕴。
  3.平等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双方平等对话的桥梁,多互动、多交流,带领学生领略语文所带来的人文之美。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能够引发思考和讨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探索更好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探索过程。如讲授蒙田《热爱生命》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有关“生命”主题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开始理解文中生命的本质和真谛。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符合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广大教师要细心观察,努力探索,找到最具针对性、最有效的人文精神渗透策略,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殷迅波.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现代阅读.2011(10).
  [2]李丽娜.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0(03).
其他文献
摘要首先介绍邹平地区玉米套种概况及优缺点。再次从邹平地区气象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夏玉米直播技术的可行性,认为该地区具备了以早、中熟品种为主的直播夏玉米生长和高产的气象条件,而早熟品种的推广、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的种植试验为夏玉米直播提供了客观依据。最后提出夏玉米直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夏玉米;套种;直播;可行性;气象条件;客观条件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
分析了孟津矿"7.29"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原因,认为高地应力的参与是造成井巷揭煤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井巷揭煤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对具有
[目的]针对传统的只以品种产量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局限性,采用作物品种灰色布局原理与方法,对2013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A组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其在生产上
粤北五代古刹灵树寺在近代湮灭无闻,连佛门也不知其踪迹。经多方考证、实地勘察,认定灵树古寺遗址就在韶石建封山腰。
以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食品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首先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建设思路的确定,强调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
在西方目的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康德的目的论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康德对目的论的修正到现代目的论思想的转型,实际上体现出人类的价值观自近代以来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