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似乎是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孩子们好像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可是事实上初中语文教学却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蕴,也未品味到中华文化散发出的清新而悠长的芬香!相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局面:既没有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扎实实地传授知识,又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现实中出现了困惑……这就是语文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无效性教学。
其一、合作学习的无效性
在许多执教者和评课者、甚至是某些研究者的心目中,“让学生说”和对讨论、表演等等的偏爱,已经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评价标准。因而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赛教课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形式是上课一定要有讨论,尤其是小组讨论,似乎这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如果这种小组学习能真正让学生实现了资源与信息的交流整合,扩展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并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那这种合作学习是有价值的。可在日常的教学中,一方面有些老师没有提出特别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所谓探讨学习已经演变成少数人(优秀者)的“学习汇报”:讨论或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是“会中有会”、“怡然自乐”。讨论的话题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可是老师和学生仍在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如有老师在上《黔之驴》一课时,引导学生探讨“好事者”是不是真的“多事”,如果驴没有被咬死,它以后会怎么做……
所谓的小组讨论并不代表真正意义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因为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因此,课堂的讨论应当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是与文章作者的心灵与情感的超时空交流,教师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释放到课堂教学中,是与学生一起对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和交流。
其二、内容与活动的无效性
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内容偏离了语文的本质,上成了思品(法律)课、物理课等。如上《背影》一课时,让学生讨论父亲有没有遵守交通法规;如上《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时,用很多的课时去解释钟摆定理和自由落体规律;如上《愚公移山》一课时,发动学生设计帮助“愚公”不“愚”的方案或是如何快速移山的方案……
新课程指出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我们有不少老师希望通过“以活动促学生发展”来落实新课程的精神,但往往所设计的活动并不能促进语文的学习,也没有真正具有教育价值。比如上《端午日》一课时,老师让几十学生拿着扫帚,几个学生拿着脸盆表演划船,教室一片嘈杂……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充斥在课堂里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喧哗和滑稽的表演,这些花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作用。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而到达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老师是否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来加深对作品中景物描绘、人物刻画、矛盾揭示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能使大家身临其境、引发心灵与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语文课堂生机盎然。
其三、对学生评价的无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极为重要,因为老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提倡多鼓励、多肯定学生,多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诚然,我们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我们现在教的初中生,一群天真懵懂的孩子,他们思想开放,视野也比较宽阔,所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语文老师的课堂评价出现了随意表扬和不与任何否定的现象。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便是一片赞扬声:“你真棒”、“太对了”、“真不错”、“很好”、“了不起”、“真能干”……至于学生偏颇的观点,甚至有的是明显错误的言论,老师要么没有及时指出,要么有意模糊,要么肯定学生。也许是老师怕自己有悖新课程精神,即要尊重、赏识学生,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种做法无疑是纵容了学生不辨是非,其后果是可怕的。在某位老师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时,我们听到学生心目的孔融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做大官、为了不受哥哥的欺负等等才让梨的,我们看到的老师充满笑容地说:“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的思维真开阔,老师很佩服你们!”
其实,在语文课堂上既要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同时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在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更不能含糊其词。课堂学习评价实质上是学生个性不断展示、发展、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初中生,学生往往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头肯定,或许老师一句点拨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教师除传授语文各种知识知识以外,还应该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将知识用趣味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使课堂生机盎然,趣味无穷。如果在语文课堂里能欣赏机智幽默或激情飞扬的艺术性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余音袅袅的结尾……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就能得到真正培养了吗?
我们开始了认真地反思,我们意识到新课程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内化,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实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回归本色,探索求真,创新求实。作为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成年人重任的初中老师,更应当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多读、多体会《语文课程标准》,确实地改进自己在课堂上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有效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快乐天地!
参考书目
[1] 《教师培训读本》,柳州市教育局编.
[2]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一、合作学习的无效性
在许多执教者和评课者、甚至是某些研究者的心目中,“让学生说”和对讨论、表演等等的偏爱,已经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评价标准。因而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赛教课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形式是上课一定要有讨论,尤其是小组讨论,似乎这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如果这种小组学习能真正让学生实现了资源与信息的交流整合,扩展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并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那这种合作学习是有价值的。可在日常的教学中,一方面有些老师没有提出特别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所谓探讨学习已经演变成少数人(优秀者)的“学习汇报”:讨论或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是“会中有会”、“怡然自乐”。讨论的话题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可是老师和学生仍在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如有老师在上《黔之驴》一课时,引导学生探讨“好事者”是不是真的“多事”,如果驴没有被咬死,它以后会怎么做……
所谓的小组讨论并不代表真正意义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因为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因此,课堂的讨论应当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是与文章作者的心灵与情感的超时空交流,教师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释放到课堂教学中,是与学生一起对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和交流。
其二、内容与活动的无效性
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内容偏离了语文的本质,上成了思品(法律)课、物理课等。如上《背影》一课时,让学生讨论父亲有没有遵守交通法规;如上《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时,用很多的课时去解释钟摆定理和自由落体规律;如上《愚公移山》一课时,发动学生设计帮助“愚公”不“愚”的方案或是如何快速移山的方案……
新课程指出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我们有不少老师希望通过“以活动促学生发展”来落实新课程的精神,但往往所设计的活动并不能促进语文的学习,也没有真正具有教育价值。比如上《端午日》一课时,老师让几十学生拿着扫帚,几个学生拿着脸盆表演划船,教室一片嘈杂……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充斥在课堂里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喧哗和滑稽的表演,这些花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作用。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而到达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老师是否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来加深对作品中景物描绘、人物刻画、矛盾揭示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能使大家身临其境、引发心灵与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语文课堂生机盎然。
其三、对学生评价的无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极为重要,因为老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提倡多鼓励、多肯定学生,多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诚然,我们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我们现在教的初中生,一群天真懵懂的孩子,他们思想开放,视野也比较宽阔,所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语文老师的课堂评价出现了随意表扬和不与任何否定的现象。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便是一片赞扬声:“你真棒”、“太对了”、“真不错”、“很好”、“了不起”、“真能干”……至于学生偏颇的观点,甚至有的是明显错误的言论,老师要么没有及时指出,要么有意模糊,要么肯定学生。也许是老师怕自己有悖新课程精神,即要尊重、赏识学生,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种做法无疑是纵容了学生不辨是非,其后果是可怕的。在某位老师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时,我们听到学生心目的孔融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做大官、为了不受哥哥的欺负等等才让梨的,我们看到的老师充满笑容地说:“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的思维真开阔,老师很佩服你们!”
其实,在语文课堂上既要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同时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在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更不能含糊其词。课堂学习评价实质上是学生个性不断展示、发展、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初中生,学生往往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头肯定,或许老师一句点拨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教师除传授语文各种知识知识以外,还应该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将知识用趣味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使课堂生机盎然,趣味无穷。如果在语文课堂里能欣赏机智幽默或激情飞扬的艺术性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余音袅袅的结尾……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就能得到真正培养了吗?
我们开始了认真地反思,我们意识到新课程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内化,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实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回归本色,探索求真,创新求实。作为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成年人重任的初中老师,更应当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多读、多体会《语文课程标准》,确实地改进自己在课堂上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有效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快乐天地!
参考书目
[1] 《教师培训读本》,柳州市教育局编.
[2]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