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运用。教师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变革的重要因素,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备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下边就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乐学做一浅显的探讨。
一、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信息技术在课程学科运用后,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师直接口授讲解或绘图讲解等单一的知识呈现模式,实现知识呈现途径的多样化或综合化。这种知识传授途径的多样化,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高效的学习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的显示功能,缩短板书所需时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在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为方便学生理解,有时要补充大量的知识,因此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例如,讲解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就要绘制表层盐度分布曲线,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果无板书而只靠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再加上是短时记忆,学生印象不深,且理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可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显示功能,将盐度曲线每一段的形成原因在曲线上加以标注,边讲解边呈现。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也大大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学习容量,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能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地理教学手段,在处理动态图象时,只能用黑板上 “静态图像”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例如,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会决定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在教科书上只有四个特殊节气日的太阳直射点和气压带、风带静态示意图,因而学习过程非常抽象和乏味。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轻松地看清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气压带、风带移动之间的关系。类似的情况还有像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时造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极昼极夜、昼夜长短的动态演变过程、大洋环流系统模式形成过程的讲解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手段来解决。
二、激情导入,产生好学之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巧妙的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例如,讲《海陆的变迁》这一节,开始上课,先给学生播放利用“沧海桑田”这个故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接着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东海充满海水,它怎么会变成桑田呢?”随后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想一想:“南美洲和非洲这两块大陆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这时适时播放这两个大洲互相接近,最后完好地连接在一起的动画。“它们就像被撕破的一张纸,可以拼合在一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高度集中,带着悬念进入教学情境,自然连贯。
三、创设情境,享受学习之乐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情景,使学生在新奇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引出要讲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在讲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建筑、风俗、艺术。例如,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越南的下龙湾、印度的舞蹈、俄罗斯的芭蕾舞、敦煌壁画等等。播放到印度舞蹈、俄罗斯的芭蕾舞时,可让学生尝试模仿表演,把学生的兴趣提高到最高点,使学生真正在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殿堂中学习,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效果,从而丰富他们的视野,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探索,享受攀登之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由低向高一步一步攀登。例如,讲欧洲西部地形特点会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分析地形:地势低平南北多山,中部平原面积广大。演示大西洋暖流顺利进入欧洲西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深入,造就了它现在的气候特点。然后做个假设:假如紧挨着西欧平原的西部有一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比利牛斯山脉连在了一起,并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先让学生质疑:“如果真的有这样一条山脉,欧洲西部的气候会不会和现在一样?” “如果不一样,它的气候会变成什么样?”待时机成熟时演示:大西洋暖湿气流被多条山脉阻挡不能进入欧洲西部。紧接着做个比喻并演示:一条畅通无阻的河流,突然间在中间修建了一个大闸门,河流被截。然后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探讨,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通过艰苦的探索、攀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深入浅出,体验易学之乐
在对待知识的记忆问题上,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不易准确全面地记忆,这就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除教师详细讲解,让学生弄懂弄通外,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记忆。但有时也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难记的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达到牢记的效果。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更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新型人才。
一、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信息技术在课程学科运用后,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师直接口授讲解或绘图讲解等单一的知识呈现模式,实现知识呈现途径的多样化或综合化。这种知识传授途径的多样化,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高效的学习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的显示功能,缩短板书所需时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在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为方便学生理解,有时要补充大量的知识,因此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例如,讲解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就要绘制表层盐度分布曲线,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果无板书而只靠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再加上是短时记忆,学生印象不深,且理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可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显示功能,将盐度曲线每一段的形成原因在曲线上加以标注,边讲解边呈现。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也大大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学习容量,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能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地理教学手段,在处理动态图象时,只能用黑板上 “静态图像”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例如,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会决定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在教科书上只有四个特殊节气日的太阳直射点和气压带、风带静态示意图,因而学习过程非常抽象和乏味。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轻松地看清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气压带、风带移动之间的关系。类似的情况还有像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时造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极昼极夜、昼夜长短的动态演变过程、大洋环流系统模式形成过程的讲解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手段来解决。
二、激情导入,产生好学之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巧妙的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例如,讲《海陆的变迁》这一节,开始上课,先给学生播放利用“沧海桑田”这个故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接着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东海充满海水,它怎么会变成桑田呢?”随后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想一想:“南美洲和非洲这两块大陆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这时适时播放这两个大洲互相接近,最后完好地连接在一起的动画。“它们就像被撕破的一张纸,可以拼合在一起。”同学们再想一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高度集中,带着悬念进入教学情境,自然连贯。
三、创设情境,享受学习之乐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情景,使学生在新奇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引出要讲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在讲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建筑、风俗、艺术。例如,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越南的下龙湾、印度的舞蹈、俄罗斯的芭蕾舞、敦煌壁画等等。播放到印度舞蹈、俄罗斯的芭蕾舞时,可让学生尝试模仿表演,把学生的兴趣提高到最高点,使学生真正在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殿堂中学习,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效果,从而丰富他们的视野,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探索,享受攀登之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由低向高一步一步攀登。例如,讲欧洲西部地形特点会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分析地形:地势低平南北多山,中部平原面积广大。演示大西洋暖流顺利进入欧洲西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深入,造就了它现在的气候特点。然后做个假设:假如紧挨着西欧平原的西部有一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比利牛斯山脉连在了一起,并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先让学生质疑:“如果真的有这样一条山脉,欧洲西部的气候会不会和现在一样?” “如果不一样,它的气候会变成什么样?”待时机成熟时演示:大西洋暖湿气流被多条山脉阻挡不能进入欧洲西部。紧接着做个比喻并演示:一条畅通无阻的河流,突然间在中间修建了一个大闸门,河流被截。然后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探讨,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通过艰苦的探索、攀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深入浅出,体验易学之乐
在对待知识的记忆问题上,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不易准确全面地记忆,这就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除教师详细讲解,让学生弄懂弄通外,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记忆。但有时也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难记的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达到牢记的效果。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更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