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心唤真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学生作文中符合“格式”的“新八股文”越来越多,这些文章缺少新颖的内容及真挚的情感,看不到学生自由思想的火花。本文将从学生作文现状、学生作文“真我”遗失的原因以及让学生找回“真我”的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情感;个性;实践探索
  
  一、“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柔弱窈窕的粉黛佳人王昭君在浩瀚的沙漠留下了阵阵驼铃声,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和平的责任。她辞别了莺歌燕舞的江南,辞别了金碧辉煌的汉宫,前往“长河落日圆”的大漠,用青春换来了汉匈人民的和平。若是她抽身逃离,卸去责任,那么横亘汉匈人民之间的将又是金戈铁马。正是她负起了责任,她成功地换取了汉匈两族的和平。
  “为救苍生离水火,甘教薄命葬烟尘”,一位柔弱窈窕的女子,没有留恋宫廷的安逸与奢华,毅然选择茫茫和亲路。出塞队伍碾转前行,长空大雁翱翔,渐远渐逝,此时的王昭君,痛并快乐着。痛的是只身一人深入大漠,但痛并不能掩盖她的快乐,为天下苍生而活,此生无憾。无悔今生,王昭君完美地诠释了快乐的真谛。于是,“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历史记住了她的名字。
  这两段文字,出自同一个学生的两篇文章,第一段论证的话题是“责任”,第二段话题为“快乐”。像这样习惯性地每次作文使用相同的论据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现在作文一般都是立意自选,文体自定,为了从容应对,师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寻找必胜秘笈。于是,他们大都使用了看起来最为稳妥的方法: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无论是什么题目,都选写议论文,且多是选用“三段论”,“片段连缀式”;论据也是固定的,每次都是勾践、司马迁、王昭君、邰丽华、洪战辉、爱迪生、居里夫人等,似乎有这几个名人在手就可胜券在握,有时是把自己背熟的例子堆上去,也不考虑是否合适。甚至有一个学生高中三年的作文几乎全用司马迁、勾践和苏轼三个事例完成。可见“套作”到了怎样严重的程度。我们面对着这一篇篇极其相似的、几乎找不到作者真情的模式化文章,深感忧心、痛心。
  
  二、“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中学生正值风华正茂之时,本该是思维活跃,情思无限,妙想连篇的,可不少学生的应试作文内容空洞,情感淡漠,语言平淡,甚至是内容雷同,结构一致。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教育者,应该好好思考。学生作文出现“万马齐喑”的现象,与教师的教学指导不无关系。
  教师给予学生最直接的引导,影响也是最明显的。现在仍有不少教师奉行“实用主义”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速成作文。以高考优秀作文为典范,进行铺天盖地的板块训练:让学生背论据,背名言警句,背精彩文段;行文时要注意“一三五”工程(一个中心,三个论据,五个段落);在开头或结尾运用类比、排比,在论据中引用诗词、名言。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作文犹如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个性,没有真情。在教授《病梅馆记》时,我曾深刻地反思:在高考培养模式的教育下,这些本该是活力四射,自然率真的孩子,在我们不断地“斫其正,養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之后,是不是“皆病也”。
  学生背负着高考大山的压力,在“教室-食堂-宿舍”间艰难跋涉,他们的视野太狭小,难以看见外面的大千世界,他们的时间太紧迫,难以涉猎更多的好书,见不多,识不广,自然下笔艰难。在这样紧张的生活当中,他们会慢慢地消磨了热情,他们很多人可能极少感觉到生活中的真情。体会不到真情怎么办?只能凭空想像或写套路文章。再加上老师的千叮万嘱,耳提面命:要向高考靠拢,写立意高远,合乎规范的文章。于是,慢慢地学生再也不能“以我手写我心”,写作文也跟理科一样可以套公式。其过程是纯理性的思考,不需要真情的投入。而这种连自
  己都不能打动的文章,又怎能奢求打动读者呢?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作文“真我”遗失的现象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个性化写作,以求扭转这种不正之风。我想,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真”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生命之“真”,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只要有“真情”就能造就鲜活文章。而这一份“真情”需要大家一起用真心呼唤。如果更多的人都为求真情之文付出行动,定会给作文教学带来清新东风。
  当然,要羸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局面,更关键的是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亲密合作。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给学生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促发情感
  高中的生活虽难免枯燥无味但只有做个“有心人”仍可以从中捕捉到精彩的瞬间,体会到从心底流淌的无言感动。因此,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让学生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之后,自然有了许多可写的素材。只要有了更多的生活发现及丰厚的情感累积,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不竭的灵感,文笔如泉涌般汩汩地流淌不息。
  2.给学生一双翅膀,挣脱束缚,拥抱世界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就象泉源,文章好比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学生生活单调,泉源不够丰盈,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看到美好也发现丑恶。在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之后,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同时还可以借助阅读等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
  3.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自由表达,倾吐情感
  学生生活积累丰富了,情感积蓄丰厚了,就会有表达和倾诉的欲望,这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解除束缚,放飞自由。在内容上,可以表现欢乐,歌颂美好;也可以抒写伤感,抨击丑恶;可以关注热点、自由评说;可以谈论趣事、说古论今等。作文形式上,要积极开放,把选择体裁的自由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这样,在写作时,学生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表达真实的观点。
  4.给学生一片灿烂的星空,合理评价,深化情感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贯穿学生习作的全过程。习作前,要鼓励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挖掘生活素材,积蓄情感。写作时,要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并大力提倡在作文时大胆抒写自我,张扬个性。写完后,积极倡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取长补短,促进相互间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作文及时评价,特别要注重激励性评价。评语要有亲和力,善于捕捉文章的闪光点,特别是学生真情凸现的地方。除了赞扬与鼓励,当然也要中肯、委婉地指出学生作文中情感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
  总之,只要学生用真心体验生活,用真情抒写生活,就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感动,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走出困境,真正看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景。
  【作者简介】孔祥丽,广西容县高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构独特。上阕是下阕的铺垫,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下阕由“一时多少豪杰”转向周瑜一人,又分三层意思,由一般到特殊,由虚到实,由抽象到具体,三层联缀成一个“怀古整体”。结尾,由“怀古”而伤己,自然转到对个人身世的哀叹。全文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生成。  【关键词】苏轼 古典诗词 结构 赏析    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
【摘 要】如何突破写作上的滞留期,提升作文的品位,是每个学段的学生焦虑的问题。根据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创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途径,在构思、材料、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方面用心创造,文章定会别开生面,充满生机。  【关键词】新课标 滞留期 创新 联想    如何在原有写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平,提升作文品位,是每一个学生焦虑的问题。经调查分析后发现,无论处于哪个学段的学生,在写作有了一定的感
【摘要】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举足轻重,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考查。优秀的高分作文强调写作素材的丰富、深刻、新颖,因此如何积累、改造、运用素材一直是师生尤为关注的问题。经过日常语文教学的大胆实践,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激活、拓展,将熟悉的教材改造成生动、鲜明、富有人文价值的课本素材,指导学生成功建立课本素材资源库,探索出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本素材 整理 激活 拓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高考各地作文题目情况,预测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走向,提出自己的关注点。  【关键词】文化;审美;思考    纵观2007年全国及其他有关自主命题省市的作文题,具有如下特点:一、命题形式趋向回归。虽说命题形式仍三分天下,话题式材料作文5道,话题作文5道,标题作文9道,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上看,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已经回归,尤其是命题
【背景介绍】  2009年6月的一天,必修四专题三“笔落惊风雨”已经上了六首诗词了,看得出来,学生已经有审美疲劳了,于是我决定改变教学策略,换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来教学,以下就是在高一(26)班实施教学的实录。  【教学实况】  课前演讲的同学为大家赏析的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由于准备十分充分,演讲饱含深情,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同学们都在为苏轼对王弗的柔情而唏嘘不已的时候,我心中暗喜
摘要 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阐述了朗诵的重要意义。接着从选材、理解、方法、技巧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着重论述了教学中方法技巧的运用,有详有略,可操作性强。  关键词 朗诵 诗歌教学 选材 方法 技巧    朗诵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著,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杜十娘的性格及悲剧原因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并未令人信服。认清李甲的真实面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他“在京坐监”、“无处投宿”、“萍水相逢”三个阶段中暴露的性格与杜十娘的性格进行综合分析,便可使问题的答案更加合理完善。  【关键词】李甲;杜十娘;性格;悲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三言”中的著名作品。长期以来,人们对杜十娘
【摘 要】古代有很多写“愁”的诗句,古人到底有多少“愁”?本文主要从修辞和表现手法上分析古诗中的愁情。  【关键词】比喻 夸张 叠词 用典    在古代,由于交通、境遇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许多写“愁”高手:李煜、李白、李清照、柳永、秦观、贺铸……在他们笔下,行行诗句都流淌着亡国、迁谪之恨,感时、伤春之愁,离亲、别友之情,戍边、羁旅之思……  李煜的“离愁”是“剪不断,理还乱”;李清照的愁情则是“
【摘要】阅读《史记》,不是仅仅为了某种知识性的获得,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烦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从中欣赏体验,汲取一种精神养料。  【关键词】《史记》;阅读;综合素养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秋。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
一、教学设想    林林总总的作文教学创新如雨后春笋,让人感到它的生命力。但这种热闹非凡的场面也“渐欲迷人眼”,让人无所适从。静下心来,关注自己的作文教学,审视自己的教学思想,发现这条路真的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和学生一起关照生活,从“象牙塔”中走出,才能改变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  只要仔细阅读《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