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也动人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39155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定要找一部亦舒小说来对照她与儿子蔡边村的故事,最贴切的,应当是《她比烟花寂寞》。
  少女赵安娟,15岁时,与父亲一起从内地到香港,无枝可栖的时候,遇见生意人马东生,马先生相貌不佳,“长得像一个江北裁缝,胸凹进去,背凸出来”。女孩嫁给了马先生,给自己和父亲换来生活保障,在她看来,这是一桩买卖婚姻。生了女儿之后,她进入电影公司的演员培训班,随后离开丈夫,抛弃女儿,和家人断绝往来,改了名字,成为女明星姚晶。她一直隐瞒自己的前段婚姻和女儿的存在,尽管那早都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构成什么威胁,周围人也只好“陪她傻”。她想嫁给律师张熙,身世却被调查出来,婚姻告吹,低落之中,她和男明星石奇有了一段若即若离的感情。
  姚晶的女儿叫瞿马利,由马先生养大,自小生活在云端,对她来说,生母姚晶只是一个符号,与自己毫不相干。她属于新时代,她的生活和姚晶全然不同,那个雾霭沉沉的带着昏黄的老上海余韵的世界,和她锃亮的新世界,根本是井水河水,姚晶去世后留下的衣服,她一件都不想要。
  亦舒的小说里,有许多隐藏前段婚姻和儿女的故事,但最完整也最像个样本的,到底还是《她比烟花寂寞》,如果要进行心理分析,这里面有好多材料。改变名字,与过去告别的女人,与男明星的恋情,还有那个成为秘密的女儿,都和亦舒生平对应,不过,小说里的女儿不需要生母,她生活得很好,这像是一种让人坦然的假定。
  而现实中的隐情是这样的,多年前,只有18岁的亦舒主动追求潦倒的画家蔡浩泉,结婚生子,几年后,婚姻破裂,她告别了这段草率的婚姻,也离开了儿子蔡边村。起初还曾和儿子见面,儿子11岁的某天,她买了个机器人给他,带他看完一场“007”电影,从此音讯断绝。蔡边村生活得并不舒泰,后来一直试图和母亲联系。44岁时,他将自己的寻找、疑问,拍成题为《母亲节》的纪录片。曾与蔡边村合作过的作家陈思宏,看完纪录片后写了文章,亦舒的“不认”被放到风口浪尖。

  这种令人触目惊心的决绝,出现在亦舒身上,并不令人特别震惊,她的小说里,太多决绝,就像《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的程岭,决绝地离开一段无望的生活,投奔别的去处,许多年后,她也坦然告知待她不薄的大哥:“那天,我有更好的去处可以去。”与蔡浩泉告别后,她和邵氏最红的明星岳华恋爱,后来再度决绝离去,直到嫁给专业人士,离开故土,她的信息才从娱乐新闻中消失。
  对亦舒来说,决绝地向下一段未来投奔,是惯性,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只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地对待过去,无脚鸟才能避免落地的恐慌。她和她小说里的人物一起,奔向西岸,奔向未来的太空署,像今敏电影《千年女优》里那个奔跑不止的女人。她的成长,正如叶弥小说的名字——“成长如蜕”,蜕掉昨日,绝不惋惜。但别人未必这样理解,蔡澜曾说:“亦舒是个很怪的人,不跟世人联络的,包括他的哥哥,联络最多的是她的出版社,要加稿费嘛。”
  所以才会出现那则令人费解的轶事——亦舒曾到女性朋友家做客,看到別人家儿女绕膝,非常羡慕,导演张彻告诉她:“你晓得为什么没有人要你吗?因为你不会做太太。”
  她有决绝,却也有遥望别人窗前灯光的恐慌;她心无旁骛地奔跑,却也有秋来树上无果的忧患。她要狂奔,却又预期自己在尘埃落定后会焦灼,种种矛盾,甘愿与不甘,自我赞美和自我批判,都以正说反说的形式,放在她的小说里,有情无情。
其他文献
张克伦(1921-2012),重庆人,高级金融师  父亲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几次突发疾病,坦然面对死亡,最后一次病重住院后,他还期待着能有机会再坐上自驾车去祖国各地观光。  父亲5岁丧母,12岁丧父,兄妹5人随继母生活。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境日益艰难。作为长兄,父亲只能终止学业,读完初中就去找工作。在众多求职者中,他以优异的成绩和漂亮的字迹脱颖而出,考入了“重庆美丰银行”当练习生。工作中父亲结识了川
港媒把女明星们跟郭富城谈恋爱称为“攻城”,简单二字盖住了杀气、决心还有背后的血泪,既唏嘘那些倒下的,也警醒粮草储备充足、跃跃欲试的勇士们,来吧,这注定是一场惨烈持久、艰苦卓绝的战斗。  熊黛林是伤口最新鲜的输家,滴着血还要咽泪装欢。之前传出的“10月大婚”要么就是郭富城随随便便的许诺,要么就是她自己的一厢情愿。熊黛林不能细数这7年来的付出甚至牺牲,那会让人确认她就是个怨妇。之前还有人猜测郭熊二人是
芳芳姐,写《梦中情人》,我第一时间选了你,选了才知道错,因为担子太重,怕糟蹋了。我出生时,你红透半边天的年代已经过去,我认识你时,你是无线电视里的林亚珍,娃娃头,戴厚厚圆圆的深度近视眼镜,有着鼻敏感一样的神经质挤脸动作,一派义无反顾的搞笑范儿。那时的你,只会为我带来欢笑。直至一天,我的粤语片迷老奶奶告诉我,《天下第一剑》里穿云小燕林翠儿、当时13岁的萧芳芳已经是一副美人胚子了,我才惊为天人——落差
让两拨正在热烈论战的人停下来,考虑一下对方的观点有没有合理的部分,我越来越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据说在心理学上,这个叫确认偏误,人们开始相信什么东西之后,会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有选择地注意和收集信息。  《小时代》引发了今年电影市场上大规模的嘴战。业界前辈名人纷纷出场批评,有的犀利,有的温和,重点抨击电影的价值观拜物,顺带点评拍摄手法普通、演技平庸之类。而《小时代》的粉丝们愤怒反
不管你承不承认,眼下影视话题的风头都属于《小时代》们。在它们强势攻占网络内外大小阵地后,同期亮相的其他作品的确很难抓住眼球。就像浑不吝的倔强主人公王葡萄一样,电视剧《第九个寡妇》在这个当口,登陆卫视上星播出了。  数年前,当作家严歌苓的“新移民写作”陷入瓶颈时,在父亲的提醒下,她果断选择了更加突出白描和人物形象的写作尝试。2006年3月,转型之作《第九个寡妇》正式发表,她称其为“最看重的一部作品”
“砰”的一声沉闷的巨响,一个人影从楼上跳了下来。  还是孩童的陈国华被母亲牵着手,正从边上经过。那个人摔在地上,两腿扎在土里,下面是一摊鲜红的血。“他跪在那里看着我,眼泪汪汪的。人还没死,但肯定是完了。我当时难过极了。”  “文革”期间,陈国华家附近的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大楼,是频频发生跳楼事件的不祥之地。  1999年的一个下午,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的寓所里,年近九十的林默涵回忆他在“文革”中4次自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庞朴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先生学识渊博,思路宽广,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每每新见迭出。他气度温文尔雅,说话不瘟不火,与人相处时是宽厚长者。因此,学者圈中多尊称他为“庞公”。  结识庞公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庞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1982年,他在《人民日报》上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
近日,美国多家媒体公布了一家私营网络安全公司的报告。该报告声称,在上海闹市区的一座大楼中,隐藏着一群有组织的黑客,他们均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61398部队。该报告还声称,这些黑客曾多次侵入美国军队和民间机构。随后,中国国防部对此进行了回应,宣称中国历来反对黑客行为,并且强调中国是黑客行为的受害国。  从公开的信息来看,美国媒体公布的地方确实为一个军事设施。此外,61398部队确曾从浙江大学特招过计算
在16世纪初的欧洲,庸俗和高雅尚未形成一对反义词。那时,贵族和平民一起听歌手说唱,富人和穷人一起望弥撒,国王把小丑请进宫殿,爵士为游吟诗人提供庇护。一位名叫汉斯?萨克斯的德国诗人创作了两百多部戏剧和2000部短剧,他是一名专业的鞋匠。彼得?伯格在《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中问道,“人们不禁要想,他哪里还有时间去做鞋子。”  根据伯格的研究,在那个时代,大众文化是所有人的文化,是“大传统”。直到18
1960年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在片尾揭开了一个谜,原来在贝茨旅馆挥刀杀人的,是店主诺曼身体里居住的妈妈诺玛,诺玛的肉身已经被诺曼变成了干尸。杀人的诺曼罹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格分裂,这是无法承受的创伤造成的心理创伤,大多数由于儿童时期受了性虐待和身体虐待而引起。  于是一个谜引发了另一个谜:儿子诺曼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杀掉诺玛?贝茨旅馆里还有什么故事?抽烟斗的希区柯克不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