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探析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h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文艺学就是存在于社会中广大底层民众领域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历史性的意识形态、更是一种具有口头文学属性的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但在中国文化与文学历史中,民间文艺学的地位并不高,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本文中从民间文艺学的文化属性问题与价值问题两点展开分析,简单探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发展变革内涵。
  关键词:民间文艺学;文化属性;价值问题;中国特色;发展变革
  民间文艺学是具有多重属性的,这其中文化属性表现最为突出,其价值表现极高,为此有必要针对民间文艺学的文化属性问题进行再认知,深入分析其价值问题。
  一、民间文艺学中的文化属性问题探析
  如果探讨民间文艺学的文化属性问题,就必须讨论中国的文化理论与文学理论内容,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兼容特性。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社科院就已经率先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批判继承原则问题,基于全党全国层面上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逐渐深入,甚至出现了民间文艺学领域中的“以论代史”发展倾向[1]。在当时,民间文艺学是作为农村劳动者的口头语言艺术而存在的,它被定义为传统农村文化遗产,因此民间文艺学中包含了地理、生物等多种知识内容,对于劳动者的优秀本色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反应也相当到位,甚至其中还掺杂了浓厚的宿命论与封建迷信内容,小生产者的狭隘心理等等,被认为是不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艺术内容。由此,民间文艺学的文化属性问题就成为了我国意识形态中始终难以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2]。
  实际上,中国人更愿意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来分析民间文艺学,探析其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就此也出现了有关精华、糟粕的二元对立观点,即通过这一观点来判断民间文学是有必要的。谈到民间信仰问题,它是相当敏感的。对于没有统一国教的我国来说,民间信仰相当发达,在民间文学领域中随处可见,其中也有大量的民间文艺学内容掺杂其中,它代表了某一种民间信仰观念。就诸多少数民族族的民间文艺学作品而言,其多采用长篇叙事诗或史诗形式,在叙述民间大迁徙过程中也叙述部落间征战,颇具仪式感和艺术感。就以我国贵州西部苗族发掘出了大量英雄史诗——《亚鲁王》,它在丧葬仪式上演唱,非常具有仪式感。再比如说在苗族牯藏节上,节日上要举行隆重的斗牛仪式,其中就包括了杀牛祭祖、鬼师念“扫牛经”等等活动,其目的在于超度牛魂到祖先住处,唱祭祖歌、跳芦笙舞、杀牛吃肉。所以苗族的这一民间文艺学活动也被列入到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被称为“牯藏节上的苗族古歌”。
  由此可见,民间文艺学是经历了不同历史时代与不同社会阶段的,其发展历史漫长悠久,所反映的、渗透的思想价值观念也相当突出,它并非是某一个社会阶段所独有的文艺学内容,而是被不同时代所公认的,其思想观念表现突出,在伦理表现方面更是具有亲和性,为老百姓所接受、传承。究其根本,它说明了民间文艺学作品中渗透了大量的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与普世性,甚至被大力倡导。大体来讲就可总结归纳3点:第一,民间文艺学的文化属性中实现了对原始观念的保留;第二,但民间文艺学本身受到小生产过程的局限;第三,在统治阶级思想影响下,民间文艺学的时代文化属性也就此呈现出来。民间文艺学能够流传至今,其文化属性问题必须予以澄清,这主要是因为它被广大老百姓所普遍接受,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口头传承民间文学表现形式,所以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相当之高的[3]。
  二、民间文艺学中的价值问题探析
  民间文艺学中的价值问题表现多元,其中不但包含实用价值、教育价值,也包含科学价值,这些都说明了民间文艺学是民族中多种民族精神的巨大载体,它对于劳动者自强不息精神的表达最为直观,其中更充满希望与憧憬等美好内容。从宏观层面讲,民间文艺学是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可以将其民族文化、文学之根,这些都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所以它还被称之为一种“普世价值”,它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就某些“道德化”价值观内容,其民间社会与民间文学中早已体现,也认同了价值观基础上的某些系统性文化内容,比如说它其中就包含了具有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内容[4]。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民间文艺学与文学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就像鲁迅所言“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这句话说明了民间文艺学作为一种新体裁,它是走在文学之前的,其中更渗透了大量特殊的民族情绪。如此说来,民間文艺学就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它在促进各国人民与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紧密联系的过程中也确认了文化特性,所以说民间文艺学在历史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历史所形成的文化遗产,它更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就从民间文艺学出发思考问题,它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而存在,它其中的基因要素与文人文学大相径庭,在表达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方面表现出色,这也是对民间文学价值的估计过程。就中国民间文艺学的价值而言,它在表现民间文艺学内容故事情节、叙事语言等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重复传述价值,这种价值被群体所持续认同,在民间文学研究过程中颇具魅力内涵[5]。
  总结
  本文中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内容,它在文化属性与时代价值表现上相当突出,在塑造民间文艺学建设形态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独立一面。在本文看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它需要结合诸多属性价值内容深入分析,如此才能展现出民间文艺学的应有魅力,使其成为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然,我们也要持续传承民间文艺学内容内涵,充分体现它被忽略甚至被贬低的地位,在社会生产主力军建设方面推动民间文艺学文化向前发展,形成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处处体现其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锡诚.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00(002):97-112.
  [2]孟凡行.学科的自律和他律——评《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J].全国新书目,2019,888(03):26.
  [3]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J].2021(2010-2):41-46.
  [4]王雪.《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J].民间文化论坛,2019,000(003):P. F0002-F0002.
  [5]高有鹏.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 000(003):P.51-52.
其他文献
都是一起写诗的朋友,突然成了书法家,而且不在少数,我选了两位书法成就高的,给您说说,都是真人真事,有名有姓的真人,信而有证的真事。这个故事在书界流传很广,早就对号入座,捆绑扎实,我已经不提它了。在诗歌界还鲜为人知,除了很少几位早已放弃了诗歌写作的人,他们也许略知一二,可是漠不关心。另外,就是与我走得近的诗友,的确少之又少,所以,在诗坛还具有陌生感,陌生感是写作的主要手法。我就是讲给那些继续写诗,永
期刊
城堡位于陕北神木县城二十里的北部,名字叫杨家城。从北宋开始,山顶上的那栋红楼就有当时的文人墨客登临。杨继业用一把闪着血色的长刀扫除来自北方的乌云,将亮丽的色彩刻印在塞外各民簇的心坎上。罩在苍茫大地弯弓射雕的图像,是一个王朝所有战马之蹄发出诱惑般的邀请。一个背影——白发飘飘的大汉城堡,矗立在胡人的眼里,他们目光如炬,看著烧杀抢掠不尽的惨淡血腥之宴,所有的口水和唾沫淌成赴难不悔的河流。窟野河作为黄河的
期刊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山曲”“酸曲”,顾名思义,歌者放开思绪的骏马,一任感情自由驰骋,顺天而游。信天游因其高亢宽广的音域、粗犷奔放的曲调、起伏跌宕的旋律、包罗万象的内容、磅礴奔放的气势、真挚醇厚的情感而辈辈相传,经久不衰。  信天游的产生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脚户”“脚夫”为谋生计长期行走在寂寞辽阔、连绵起伏的山川沟峁间,顺其自然地以歌自娱。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
期刊
离开故乡的三十六年,是我思绪叠合的三十六年,一日一页地装订成册,每一次翻阅都有不同的印象在清晰。三十六年来,刘家畔村的记忆恍若幻影联播,时常萦绕在我的思绪中。难忘故乡五谷飘香的山,难忘故乡亲情难舍的人,难忘故乡错落有致的窑洞,难忘故乡炊烟冉冉升起的恬淡。最难忘故乡大沟里那条湍缓流逝的涓涓溪流,那一弯清泓一直流淌在我的心中,始终绵延着心灵的慰藉,让家乡的情结愈发浓郁而悠长,一如浓茶濯涤记忆,一如心泉
期刊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是神木。星垂平野阔,长河落日圆。塞北长城绵延,黄河峡谷悠悠。中华文明的前夜点燃了最亮最高贵的石峁城。这也是神木。今天的神木,已经成长为一棵粗硕的参天大树,一棵神木人民合抱之木。不,不是一棵,是一片郁郁苍苍、莽莽无涯的森林。不,不是一片森林,是经历了千百万年重压、積蓄、勃发,燃烧出耀眼光辉的神奇之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期刊
在飞机上看到了日出  我曾登上山顶去看过日出  像一个蛋黄,从破裂的洞口  慢慢地流了出来  我也在秋天的草原上看过日出  那些金黄的草随风一动一动  像黎明给了草原一只偷窥的眼睛  我曾多次看到过日出  在河边,在土地里,在阳台上……  如今我又在飞机上看到了日出  在飞机上看日出是骄傲的  太阳在黑漆漆的地平线上  像一把锥子从云层穿过来  那些光线,一下子就  模糊了我的眼睛  慢下来  日
期刊
红碱淖的冬  遗鸥去了之后  房子是一堆水泥  湖面静悄悄的  风扯走了秋衣  赤裸裸地站在沙漠中  雪,恍若一件白纱  鸟岛再次落寞  红石头又被水淹没了  昭君的泪无从考证  生锈的铁船还在  只有它  守望着空寂  我心中的魂  我心中的红碱淖  一汪汪爱情的泪水  永远忘不掉那口碱味  春风撞开了透明的锅蓋  草原妹准备了一桌鲜美的炖鱼  等我再来  那一次,一壶老酒醉倒了我  躺在红碱淖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奠定基础的一门学科,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学校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巧妙的渗透传统文化,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和语文知识相联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传统
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按理说这个年纪耳背并不稀奇,可我的耳背是装出来的,最开始我装耳背,是五年前,我老婆走的那一年。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随了我老婆,都说女儿随爹,可我闺女一点都不随我,模样性格都随她故去的老妈,白白的脸蛋,瘦削的脸颊,性格开朗可是大嘴巴。  五年前,我老婆去菜市场买菜,在马路上被车撞了,那是一辆大货车,那时候早上六点左右,路上也没几个人,大货车车速挺快,因为那条路很宽也
期刊
摘要:高校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非遗文化与高校的紧密结合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儿童文学”课程实践为例,对非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力图以课程为载体,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课程思政的渗透等、紧密结合,促进非遗文化根脉传承,树立师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