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要求、理论依据的分析,探讨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运行管理机制,并结合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实践,提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王海(1978-),男,甘肃定西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甘肃 天水 741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GSGXG0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9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①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各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要求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根据“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思路,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场所,它必须具备教学和生产的双重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可以是学校单独投资建设的,也可以是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共建的。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升级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③按照其人才培养定位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内涵要求上必须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作为实践性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必须满足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二是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平台,要注重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产品的研发,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三是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之一,必须满足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四是作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缩短工作适应期,做到“即插即用”。五是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要解决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变纯消耗性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实训。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
  1.行动导向
  “行动导向”的核心是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促进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④行动导向教学遵循“实践在前,理论在后;行动在前,知识在后”的原则,让学生先在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学生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职业实践,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再通过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真实的生产任务,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职业素质。这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要求一致。
  2.教学做合一理论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⑤“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所以说学生必须通过真实的生产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必须通过真实的生产活动开展教学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生产性实训中,学生通过承接真实的生产任务,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在生产性实训中,学生通过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投资主体和运行管理方式的不同,其建设模式可分为学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校企共建模式(见表1)。
  表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其特点
  建设模式 特点 适合条件
  学校主导模式 生产形式、过程完全由学校控制,有较强的便利性和自主性,教学功能突出,但市场化程度低,管理成本高,生产效益差 适合于专业基础条件良好,“双师”素质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备先进,经济实力较强的院校
  企业主导模式 生产功能得到突显,有助于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但实训安排的主动性、灵活性相对较低 适合于与企业有良好合作基础的院校
  校企共建模式 学校提供场地和人力,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管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信息、技术、资金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人力资源,解决用人难题。学校既可以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学校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 适合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院校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中,除了要完善管理制度外,还需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实训室的教学、研发、生产、服务和培训等功能,真正做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1.科研提升,注重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近五年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充分利用3700亩的学院实习林场和55亩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功能优势,先后完成了《甘肃省天然林区野生花卉引种栽培繁育技术试验研究》等科研课题28项,完成了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合作的《楸树无性系试验林》、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的《窄冠黑杨、窄冠黑白杨引种技术研究》、与天水三阳花木公司合作的科研课题《高档温室花卉生产销售》等横向科研课题,效益良好,影响深远。通过科研项目,强化了实训室功能,提升了实训室内涵。通过参与完成科研项目,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项目带动,突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近五年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依托学院校内实训设备,参与完成了甘肃省成县灾后重建城区园林规划设计、天水市麦积区2007~2009年造林规划和作业设计、天宝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设计、甘泉镇震后重建约6平方公里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甘肃省张家川县新农村建设6个村镇1:1000地形图测绘(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等40余社会服务项目。通过承担社会服务项目,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运用能力。
  3.企业管理,实施“校中厂”建设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了“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实训工厂”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管理和生产资料,校企合作建立了由企业独立经营并承担学生实训教学工作的“校中厂”。在“校中厂”,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生产任务,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4.引导创业,实训、创业基地一体化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建筑装饰设计实训中心创建了“机电工程系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和“灵动空间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实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生创业基地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通过实训、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5.就业导向,实训、就业基地一体化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满足各专业发展需求的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通过实训、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把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有利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
  五、总结
  为体现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理念,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设施设备生产化的要求,紧扣课程体系、实训任务、生产过程、真实工作、职业要求,除了要满足教学实训和产品生产的功能要求外,还要满足技能培训、职业认证、技术研发、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先进、实用、职业的原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要遵循科学、开放、激励的原则。除此之外,在校内生产性的建设管理中还需要加强实训室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②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Z].2007.
  ③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
  ④宋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大学,2012.
  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宋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大学,2012.
  [3]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周劲松.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