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经常被孔子与其弟子那种融洽的交流氛围所感染。试想: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听着弟子们自由地交谈,抒发心志,对于一个老师,这又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主体地位日趋明显,甚至教师几乎就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必须对老师言听计从。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达不到有效培养人才的目的。这也引起了教育专家的深思。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又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选修课时采用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设置选修课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转变单一的、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选用。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交流,积极勇敢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伯尔的《在桥边》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请同学们读课文,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并要求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自由讨论。讨论完后,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有个同学首先站起来说:是表现爱情,是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听完第一个同学发言后,马上有个同学起来反驳:不对呀,看小说的结局好像不是完全来表现爱情的。马上有同学接着: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结合背景进行思考。教师适时点拨: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我们确实需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来思考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留心一下,文中除了写“我”,还写到了“他们”,“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色、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经过老师提示,有同学接着发言: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小结: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这样,通过探究,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以培养他们自主钻研教材的习惯
  比如,我在教《丹柯》一文时,在关于丹柯这一人物形象上,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1)丹柯为何以德报怨?(2)丹柯为什么在人们绝望的时候挺身而出?(3)是什么使丹柯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带领族人,这是他的职责吗?教师适当提示,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在悲剧探因问题上,学生又提出了如下问题:(1)心掏出来还能活吗?丹柯为什么要取出自己的心?(2)为什么最后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3)为什么要用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教师学生们的发现小结:(1)小说是戏剧性的,丹柯掏出自己的心照亮前程,然而族人却踏碎了他的心,出乎意料,让人深思。(2)文中有较多的内容被模糊处理了,因而小说有着不尽的意味。在探究小说主题时,学生问题更是多样化:(1)为什么他不带领族人杀回去,消灭侵略者?(2)族人为什么不敢和外族拼了?(3)文章为什么不以人们最后都醒悟过来而结尾?教师引导思考,如果情节真如问题那样,小说的主题又是什么?让学生明白小说的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就这样,在选修课教学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问题,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养成了深入钻研教材的习惯。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就充分利用每个单元后面的推荐作品,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讲台充当了“小老师”。我清楚地记得,有个同学在讲述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之前,先来了这样的一段开场白:“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心灵世界,有谁曾经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到正午,甚至黄昏?有谁曾在宁静中凝思,听听风,看看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以下虫子爬动?又有谁曾为自己特意找一个幽静的树林或一块碧绿的草地,坐下,躺下,倾听树林中鸟鸣风吹,感受蓝天白云的一望无垠?再问一问,有没有人会花一整个晚上守候在电视机旁,轮流看100个频道,将遥控器的按钮翻来覆去地从头按到尾?又有没有人在周末将自己泡在网吧里,或邀几个朋友逛大街?说起来让人难堪,当我们的眼光和心灵局限在这狭小的视听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生活的内容竟然如此贫乏和单调,生命竟会这样充满喧嚣和浮躁。我们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另外一些人,或者曾经有过另外一些人,他们过的是别样的生活。比方在王维的世界里,我们就常常看到他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了更多的余地。月亮升起在他的世界里,清泉在他的心中唱响;他一边弹琴,一边又兴之所至地长啸。今天,就让我们暂时告别喧嚣的世界,走进王维幽静清淡的世界,去体验一种难得的温馨和恬静,相信我们的心灵也将得到极大地放松和净化。”顿时,教室异常安静,同学们的心一下子全回归到王维的世界里去了。接着,她又有条不紊地讲解了诗句。末了,又是这样地结束:好了,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已经欣赏完了。在诗人王维的世界里,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一种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地感受的。我们每天生活在喧嚣的世界里,也许真的厌倦了吧。不如去郊外吹一吹风,看一看远山绿水,听一听鸟鸣虫叫,让自己的心灵也放松一次。这样让学生自行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熏陶,可谓一举三得。这样教师尝试着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刚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来说,如何上好选修课是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挑战,我们惟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才能不违背设置选修课的初衷,充分发展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逐渐意识到在语文学习中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潜能,在学习兴趣和学习内容上表现一定的倾向性和选择性。
  ★作者单位:湖北通山县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故都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在教学中,人们常常对“悲凉”重视有余,而对“清”的关注不够。本文立足于“清”,分析了清的内涵,认为“清”是清闲,是冷清,是清凉,“清”也指清秋,是浓浓的秋味。文章还分析了作者“悲凉”的主观感受与“清”的关系。指出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源于故都秋的“清”。  [关键词]清 清闲 冷清 悲凉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故都的秋姿、秋色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认为文字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才产生的。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除汉字外,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我国的汉字(象形文字)大体经历了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  “信”往往与诚字相连,人们常说,要做诚信之人。诚信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激发正能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才能优化语文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和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才能把课堂打造成有效课堂。建立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亮点,引导他们用自己的亮点点亮自己;招聘班级语文助理,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尖子生的领头羊作用,挖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效方法,用他们的亮点点亮其他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摘 要】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培养学生多途径积累材料的意识与方法以及多角度使用材料的方法与习惯。本文试图就学生素材意识的养成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素材 积累 运用     谈及作文,我们经常会纳闷:为什么考生面对作文考题无从下手?又是为什么考生已经掌握了那么多材料却仍显材料贫乏呢?关注之后,我发现这些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一个原因,即学生的素材意识没有形成或
关于作文,“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写”重要,见仁见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眼见的事实是,大多数的作文指导课,尤其在高三应试作文指导期间,更偏向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淡化“写什么”,至于生动活泼的启发“怎样喜欢写”的时候则更少。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对作文还是满怀热情地在认真写,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凡有成功者,几乎都是欢喜地尝试,收获的都是快乐的果实。他们不但不害怕写,还乐于时常动动笔,对于能
《寂寞》一诗中运用了“野草”这一象征性的意象,巧妙地将诗人的寂寞感形象化。寂寞感是诗人要传达和反映的情感,是概括的,典型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则是具体的,形象的,这种寂寞就如同“园中的野草”,“长得如我一般高”,诗人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意象,将抽象的情绪化为生动的具象,把诗人的情感形象化。  “野草”作为诗中的意象,它是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结合而成,它是一种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戴望舒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则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又不能维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首先,把“激发兴趣”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开端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驱
一、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初中生名著阅读时间不够  据现有的调查,现在学生课后作业太多,基本上没有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特别初三的同学们,完全沉入升学考试的复习大战。新课改要求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但是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让学生读更多的名著文学,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强调应试能力,这样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极为不利。  2.学生阅读趋于盲目  有些学生向利用课余的时间来让
【摘 要】“性异性”孩子是指在性格、心理及行为上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比较难以应付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这一部分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些有效办法。  【关键词】“性异性” 电教媒体 品德教育    常听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我教过的许多学生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无可挑剔、各科优秀的尖子生,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