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bul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有效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二、 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 分类指导,让学生善读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应用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2. 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画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对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同一平面内”这是前提,“互相平行”告诉我们平行是互相的。像这样抓住数学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如,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1)为什么说在除法里?乘法里行吗?(2)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成立吗?(3)为什么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样通过推敲,让学生领悟蕴涵其中的阅读方法。反复读使学生理顺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会抓住关键,多问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
  “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后,出示这两类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多少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了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长200千米,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几小时?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什么?有什么区别?通过反复读,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
  
  三、 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四、 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 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 阅读要动手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提高阅读效率。通过书写能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 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也让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叙永县叙永镇西外小学)
其他文献
日前,一项由清华大学粉体工程室提供技术支持、广西桂林矿山机械厂制造的FJW系列涡流式超细分级机研制成功。该产品采用清华大学最新科研成果,可配合各类干式粉磨机械(球磨机、
[摘 要] 品味语言、揣摩语言是学生习得语言精髓的有效形式,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比较中揣摩、在语境中感悟,为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课堂教学;阅读教学;语言精髓  精髓,即精华,语言的精髓即指语言的精华。文本中有的语言优美,有的蕴含哲理,有的选自名家名作,为学生运用语言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习得文本语言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品味语言、感悟语言,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够给高中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笔者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发现,真正用心所创的导学案对学生的帮助是巨大的。然而想要编写出好的导学案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下面结合本人在具体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诸位共享。  首先教者在内心深处必须要有一种牢固的概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长足发展。这样一种理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慢慢接受,并正在逐渐地由以前的教师主体化向学生主体化
采用王水-氢氟酸溶解样品,加硫酸高温冒烟挥发除去硒,建立了碘量法测定冶金泥、渣等富硒物料中铜的方法。实验表明,在冰醋酸介质中采用碘量法测定铜时,硒也可发生碘量反应从
随着网络学习资源的发展,微课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以基础护理学的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为例,介绍微课视频的制作过程,包括脚本的撰写、拍摄前准备、拍摄过程及后期制作,总结
采用硝酸-盐酸混合酸溶解,5%(V/V)盐酸作为稀释酸,试液使用超声振荡混匀,基体匹配法绘制校准曲线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建立了使用多向观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有失水准,对课堂的驾驭不够娴熟,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其实,这种表面的繁华掩盖了内在的空虚,重外观轻实质,追求拓展、注重气氛和师生的双边活动,而轻视对文本的梳理,这可能是时下语文公开课的一种“通病”。为了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培养反思意识,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