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及血浆GMP-140的变化和临床分析
【机 构】
:
266003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266003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266003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266003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检验科,
【出 处】
:
中华血液学杂志
【发表日期】
:
1996年17期
其他文献
为明确广西3例不能被多聚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出的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基因携带者的突变型,用银染法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和化学发光直接测序法对该3例β地贫基因携带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3种中国人罕见的β地贫突变型,即CD30 (AGG→GGG),CD95 (+A)和CDs27-28(+C)。其中CD30 (AGG→GGG)为国内外首次报道,CD95( + A)首次在中国人中发现
为提高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治疗的疗效,1990年以来,在雄激素常规联合方案基础上加用环孢霉素A(CsA)或大剂量甲基泼尼龙(HDMP)治疗成人SAA 22例,并以单用雄激素常规联合方案的11例为对照组,进行疗效随访观察。结果总有效率CsA组为71.4%(10/14),HDMP组为62.5%(5/8),对照组为18.2% (2/11)。显示CsA组和HDMP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
应用抗活化的蛋白C(APCR)试验、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DNA序列分析对上海地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APCR及FV Leiden突变进行调查。正常人群正常APCR敏感比值(n-APC-SR)的5%百分位数为0.75,在被调查的31例DVT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n-APC-R低于此值,DVT患者APCR的发生率为16%,且DVT患者与正常人的APCR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