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实验的基地,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主阵地。课改课堂教学正在逐步地从形似走向神似,从热热闹闹走向有效学习。那么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教学呢?思考这一问题,从目标角度,对课改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反思,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实施、达成就构成了开展有效体育课教学的三部曲。
一、目标预设
目标预设,就是教师课前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场地器械条件、水平学习目标要求,进行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但是,在目标预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表述上主体不是学生,学习的条件不清;在内容上经不起推敲、宽泛、不具体、操作性差、面面俱到、口号性公式化的东西较多;反映在行为上是不经思考、不究教材、不研课次、不虑实际。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将影响到有效教学。因为,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那么怎样合理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呢?合理预设应做到:
1、要有认真的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影响效果。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凭着经验与记忆粘过来复过去,随随便便必然会影响到目标的质量。如:在预设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目标时,总是凭着已有的经验对技能学习的达成度千篇一律:第一次课有60%左右初步掌握,第二次课有70%~80%基本掌握,第三次课有85%左右基本掌握,第四课有90%以上,并且从水平一到水平五惊人的一致,没有考虑教材难易程度、学生差异。况且什么是“初步”与“基本”?这种不具体的表述,教师在机械、熟练地使用着,而对运动参与领域的目标则是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而怎样参与的具体行为不能说清,参与的行为随着水平段提高也没有变化。对于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则把握不准教材的功能,文不对题。对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则是课标上的几句套话说过来讲过去。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态度不认真,不够用心。
2、把握好教材
教材是达成目标的载体,把握教材就是要吃透教材,掌握与教材有关的资源。把握教材,要能将教材在单元里进行切分,只有合理切分,学得才能有效,目标也只有按照切分后的学习内容去制定才有针对性。不然就会出现单元与课次、课次与课次目标的混淆,教材与目标脱离的问题。
3、熟悉学生
学生是教学主体,对教学主体不熟悉,目标确定就会缺乏合理性,就没有针对性,必然会影响到有效性。熟悉学生就是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信息,如:运动基础,已有学习经验,学习习惯、态度、兴趣与需要。然后综合考虑这些特点与课标的要求去预设教学目标。如:小学生运动兴趣广泛,学习热情高,经验不足,基础也较差。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就要以培养运动兴趣,学习体验简单的运动动作,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为目标制定基准点。实践证明谁把握学生,学生就会走进他的课程,走进课程,教学目标才真正有了意义。
4、熟悉场地与器械
资源影响目标,不同场地,器械数量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从实际出发,合理、安全地使用场地与器械,教师要理性去思考。场地大、班级少、器械多的学校教学分组可以多,散点练习也可以,反之少些。场地小、班级多的学校,要合理地划分好教学区域,针对不同教材课前要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开展。器械少的学校可以多增加徒手练习,提高练习的有序性。
5、正确表述
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说清楚学习的内容、条件、结果,表述要明确具体,整合要合理,语言要简练,目标要适宜。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层次清楚,要可行有效。如:“在教师指导下,有70%的学生能够在无防守情况下自行完成篮球肩上投篮动作,有30%的学生随堂跟随练习。”目标表述主题目标必须有,其它领域目标可以整合起来表述,如:“学生学习主动,能够完成规定练习次数,身体控制、协调能力得到锻炼。感受、体验投篮练习投进带来的快乐。”预设教学目标需要综合考虑教材、资源、学生等因素,需要有认真的态度。
二、目标实施
目标是实施教学的依据。离开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机械的教学,离开目标的学习也是盲目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需要目标的导向性,这样教与学才能建立共同体,师生才能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实现有效教与学互动,进而获得学习后的发展。
目标实施,就是以教材为载体,以目标为依据,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展开、推进,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将目标转变成为有效教与学行为的过程。目标实施,首先,教师要有效益、时间意识。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学活动的开展,就要突出主题,把握重点,增加有效学习时间,准确地进行学习。改变教与学漫不经心、随随便便的问题;其次,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实施,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转化的过程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组织、服务、引导是主导作用的体现。目标实施正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合理发挥的前提下,使得学习活动的设计、开展、调控更有效。如:运动技能学习链的设计、不同学习情境的创设,评价、学习情感交流空间的提供,这些都要精心去预设。师生互动,也是教师主导的体现。要抓住学习过程中矛盾冲突点进行启发,开展对话与交流,施加有意义的教学因素,使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大脑中活起来,学生勤快起来,学习不再懒惰,进而激发教师促进学生。互动需要欲望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经验与方法的碰撞,需要环境,要有意识,这些我们都要做到。如:教与学激情的点燃,精彩提问对思维的激活,适时启发、点拨对新知识学习的加速,学习讨论分享学习快乐,这就是互动。目标实施的对象是学生,不是教师。目标有效实施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用教材教,组织学生有效学练,在思考中学练,在创新中学练,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落实学生学习、发展主体的过程。这样,学得才有意义;再者,要保证适宜的练习密度与强度。提高练习密度需要合理组织,分组要合理,练习要有序,器械少的学校可以分组轮换,增加徒手练习,保证练习次数与负荷,不要上成休闲课,要上出学科特点。实际教学中如果教材允许,场地够用,器械够使,有效体育课就必须上出密度和负荷来。目标转化为行为有具体要求,目标实施需要考虑教学中诸多要素。所以协调、优化教学要素,按要求做到,目标实施会顺利完成。
三、目标达成
目标达成是教学效果的体现,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目标达成。达成教学目标,诠释了师与生教与学的活动状况,积极智慧的教学,自主创新的学习,及时合理的反馈,把体育教学课堂铸造成了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进 而达成了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呢?
1、首先,要教得合理
教得合理,就是要教得科学到位。合理的就是适合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规律,把握教学规律,沿着学生学习思维,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本次课的学习路径上充分展示自我,学得轻松愉快,获得学习情感与收获,此时知识与技能融入思想,活化成学习的工具,动态轮转起来成为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而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彰显教学基本功、技巧、艺术的过程。而有效组织,具有启发性的教法与指导,则是教师实现自我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使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和谐美好的过程。如:学习肩肘倒立的过程,垫上热身、躯体滚动、坐位体前屈、仰卧单腿交换举、两头起、交换单抱膝、仰卧抱膝、撑腰蹬车轮。主体环节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指导评价,优生展示,学生评价,互帮互练,强化练习,分组展示,创造性练习(雨后春笋)。这样沿着动作技术的脉络,循序渐进教学,自然就教到了位。其次,要学得台理。学得合理,就是要学到点。运动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怎样使复杂变得简单?简单不是重复、改变,而是利于学生的理解,符合学生特点。怎样将动态相对地静态化?静态化不是人为地干涉、压制,而是成功地引导、利用。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一种教学资源,以积极的态度正视面对使学习过程富于挑战性,更具有活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体验与思考,也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与运用教学因素,提高教学技能。如:前面列举的肩肘倒立学习,教师在准备环节安排垫上练习非常具有针对性,是围绕主教材的技术特点进行的,如此进行热身活动,既达到了热身的目的,又为主教材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辅助练习,这样的学习不能不说是学到了点。而在主体环节学习中,观察学习,模仿练习,比较学习,展示交流学习,合作学习,强化学习,创造性学习,这样的学习必然是学到点上的高效学习。
2、其次,要合理评价
学得合理不能将评价隔离开,学生学习发展,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效度的指导和评价。评价与学习密不可分,离开评价的学习是缺乏动力的学习,是容易满足的学习。自我学习是一种需要,而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评价、自己的评价也是一种需要。合理、及时、客观、发展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影响有效体育课教学的因素有许多,从目标角度去规范教学,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更具操作性的研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与管理中去探究。目标预设、实施、达成,教师自我管理更为重要,让我们把有效体育课教学的三部曲唱响,使目标真正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动力。
(天津市大港区教研室 300270)
一、目标预设
目标预设,就是教师课前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场地器械条件、水平学习目标要求,进行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但是,在目标预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表述上主体不是学生,学习的条件不清;在内容上经不起推敲、宽泛、不具体、操作性差、面面俱到、口号性公式化的东西较多;反映在行为上是不经思考、不究教材、不研课次、不虑实际。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将影响到有效教学。因为,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那么怎样合理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呢?合理预设应做到:
1、要有认真的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影响效果。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凭着经验与记忆粘过来复过去,随随便便必然会影响到目标的质量。如:在预设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目标时,总是凭着已有的经验对技能学习的达成度千篇一律:第一次课有60%左右初步掌握,第二次课有70%~80%基本掌握,第三次课有85%左右基本掌握,第四课有90%以上,并且从水平一到水平五惊人的一致,没有考虑教材难易程度、学生差异。况且什么是“初步”与“基本”?这种不具体的表述,教师在机械、熟练地使用着,而对运动参与领域的目标则是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而怎样参与的具体行为不能说清,参与的行为随着水平段提高也没有变化。对于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则把握不准教材的功能,文不对题。对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则是课标上的几句套话说过来讲过去。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态度不认真,不够用心。
2、把握好教材
教材是达成目标的载体,把握教材就是要吃透教材,掌握与教材有关的资源。把握教材,要能将教材在单元里进行切分,只有合理切分,学得才能有效,目标也只有按照切分后的学习内容去制定才有针对性。不然就会出现单元与课次、课次与课次目标的混淆,教材与目标脱离的问题。
3、熟悉学生
学生是教学主体,对教学主体不熟悉,目标确定就会缺乏合理性,就没有针对性,必然会影响到有效性。熟悉学生就是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信息,如:运动基础,已有学习经验,学习习惯、态度、兴趣与需要。然后综合考虑这些特点与课标的要求去预设教学目标。如:小学生运动兴趣广泛,学习热情高,经验不足,基础也较差。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就要以培养运动兴趣,学习体验简单的运动动作,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为目标制定基准点。实践证明谁把握学生,学生就会走进他的课程,走进课程,教学目标才真正有了意义。
4、熟悉场地与器械
资源影响目标,不同场地,器械数量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从实际出发,合理、安全地使用场地与器械,教师要理性去思考。场地大、班级少、器械多的学校教学分组可以多,散点练习也可以,反之少些。场地小、班级多的学校,要合理地划分好教学区域,针对不同教材课前要进行调整以保证教学开展。器械少的学校可以多增加徒手练习,提高练习的有序性。
5、正确表述
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说清楚学习的内容、条件、结果,表述要明确具体,整合要合理,语言要简练,目标要适宜。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层次清楚,要可行有效。如:“在教师指导下,有70%的学生能够在无防守情况下自行完成篮球肩上投篮动作,有30%的学生随堂跟随练习。”目标表述主题目标必须有,其它领域目标可以整合起来表述,如:“学生学习主动,能够完成规定练习次数,身体控制、协调能力得到锻炼。感受、体验投篮练习投进带来的快乐。”预设教学目标需要综合考虑教材、资源、学生等因素,需要有认真的态度。
二、目标实施
目标是实施教学的依据。离开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机械的教学,离开目标的学习也是盲目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需要目标的导向性,这样教与学才能建立共同体,师生才能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实现有效教与学互动,进而获得学习后的发展。
目标实施,就是以教材为载体,以目标为依据,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展开、推进,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将目标转变成为有效教与学行为的过程。目标实施,首先,教师要有效益、时间意识。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学活动的开展,就要突出主题,把握重点,增加有效学习时间,准确地进行学习。改变教与学漫不经心、随随便便的问题;其次,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实施,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转化的过程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组织、服务、引导是主导作用的体现。目标实施正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合理发挥的前提下,使得学习活动的设计、开展、调控更有效。如:运动技能学习链的设计、不同学习情境的创设,评价、学习情感交流空间的提供,这些都要精心去预设。师生互动,也是教师主导的体现。要抓住学习过程中矛盾冲突点进行启发,开展对话与交流,施加有意义的教学因素,使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大脑中活起来,学生勤快起来,学习不再懒惰,进而激发教师促进学生。互动需要欲望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经验与方法的碰撞,需要环境,要有意识,这些我们都要做到。如:教与学激情的点燃,精彩提问对思维的激活,适时启发、点拨对新知识学习的加速,学习讨论分享学习快乐,这就是互动。目标实施的对象是学生,不是教师。目标有效实施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用教材教,组织学生有效学练,在思考中学练,在创新中学练,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落实学生学习、发展主体的过程。这样,学得才有意义;再者,要保证适宜的练习密度与强度。提高练习密度需要合理组织,分组要合理,练习要有序,器械少的学校可以分组轮换,增加徒手练习,保证练习次数与负荷,不要上成休闲课,要上出学科特点。实际教学中如果教材允许,场地够用,器械够使,有效体育课就必须上出密度和负荷来。目标转化为行为有具体要求,目标实施需要考虑教学中诸多要素。所以协调、优化教学要素,按要求做到,目标实施会顺利完成。
三、目标达成
目标达成是教学效果的体现,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目标达成。达成教学目标,诠释了师与生教与学的活动状况,积极智慧的教学,自主创新的学习,及时合理的反馈,把体育教学课堂铸造成了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进 而达成了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呢?
1、首先,要教得合理
教得合理,就是要教得科学到位。合理的就是适合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规律,把握教学规律,沿着学生学习思维,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本次课的学习路径上充分展示自我,学得轻松愉快,获得学习情感与收获,此时知识与技能融入思想,活化成学习的工具,动态轮转起来成为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而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彰显教学基本功、技巧、艺术的过程。而有效组织,具有启发性的教法与指导,则是教师实现自我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使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和谐美好的过程。如:学习肩肘倒立的过程,垫上热身、躯体滚动、坐位体前屈、仰卧单腿交换举、两头起、交换单抱膝、仰卧抱膝、撑腰蹬车轮。主体环节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指导评价,优生展示,学生评价,互帮互练,强化练习,分组展示,创造性练习(雨后春笋)。这样沿着动作技术的脉络,循序渐进教学,自然就教到了位。其次,要学得台理。学得合理,就是要学到点。运动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怎样使复杂变得简单?简单不是重复、改变,而是利于学生的理解,符合学生特点。怎样将动态相对地静态化?静态化不是人为地干涉、压制,而是成功地引导、利用。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一种教学资源,以积极的态度正视面对使学习过程富于挑战性,更具有活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体验与思考,也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与运用教学因素,提高教学技能。如:前面列举的肩肘倒立学习,教师在准备环节安排垫上练习非常具有针对性,是围绕主教材的技术特点进行的,如此进行热身活动,既达到了热身的目的,又为主教材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辅助练习,这样的学习不能不说是学到了点。而在主体环节学习中,观察学习,模仿练习,比较学习,展示交流学习,合作学习,强化学习,创造性学习,这样的学习必然是学到点上的高效学习。
2、其次,要合理评价
学得合理不能将评价隔离开,学生学习发展,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效度的指导和评价。评价与学习密不可分,离开评价的学习是缺乏动力的学习,是容易满足的学习。自我学习是一种需要,而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评价、自己的评价也是一种需要。合理、及时、客观、发展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影响有效体育课教学的因素有许多,从目标角度去规范教学,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更具操作性的研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与管理中去探究。目标预设、实施、达成,教师自我管理更为重要,让我们把有效体育课教学的三部曲唱响,使目标真正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动力。
(天津市大港区教研室 300270)